4.1《望海潮》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望海潮》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望海潮》
课标分析
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望海潮》这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本课的课文都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本词的作者是有“慢词之祖婉约之宗”之称的柳永。本首词柳永却一反以往婉约之风,尽显豪放之态。
学习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在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这也符合诗歌教学的本质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柳永豪放的词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诗歌语言。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柳永的艺术风格。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是鉴赏诗歌的重中之重,也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本词的教学目标二设置为: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本课教学目标三是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鉴赏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根据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词的意境、情韵,领悟词人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词中铺陈、点染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
柳永的《望海潮》这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阅读经验,提高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与评价能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单元融汇了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词名作。《氓》选自《诗经》,《离骚》选自《楚辞》。《诗经》和《楚辞》这两大经典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蜀道难》和《蜀相》属于唐诗,这两首诗是唐诗的代表做,作者分别是李白和杜甫;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通过本单元的研习,可以增进对古典诗歌体式和源流的了解。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来看,此单元在“阅读鉴赏”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望海潮》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的承平盛世之景,词人用生动的笔墨,把西湖的秀美、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杭州的富庶、市景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绘成一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卷。
本词的作者是北宋词人柳永,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官至屯田员外郎(隶属工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又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他继承发展了民间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深远。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北宋著名流行音乐人)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因身份悬殊,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乃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望海潮》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投赠)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词作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投赠之意。这首词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学好《望海潮》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需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即婉约词风),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而且高考诗词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望海潮》的学习,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抓住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评词中所使用的白描、点染、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了解词人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感悟词人的情感美,可以让学生在美妙的语言中感受诗的意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诗歌语言;
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难点:
感受词的意境、情韵,领悟词人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学习词中铺陈、点染的写作手法。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结合诗词类文本的特点,本节课的教法我设计如下:
1.朗读法朗读是诗歌散文类文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具有鲜明
学科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感知诗歌意境,朗读有利于揣摩词人感情。因此学习本节课重点在于朗读。
整体感知与局部赏析(即锤炼字词)结合法本节课首先在师生反复诵读和领略意象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词意境。要目有全牛,高屋建瓴。其次通过嚼文咬字的方法赏析诗歌字词、句子,能目无全牛,从细节入手进一步鉴赏柳词的语言特点。
问题导引法根据学情由浅入深,先整体后局部地设计一个个问题,用这些问题作为扩展延伸学生思维的灯塔,一步一步地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这些有梯度的问题,以及教师恰逢其时的追问,逐步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此外,课堂教学中还穿插运用了讲析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学生用到的学习方法有:
诵读法学生可以通过个别读、齐读、默读学习本词,大声地、有感情地诵读,可以理解词作内容,揣摩词人情感;而默读则可以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运用并发挥其形象思维全方位地感知意境,安静地去潜心体会诗歌的主题。
分小组合作探究法我们引导学生把独自学习没有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群体交流、讨论,通过相互间思维的砥砺、碰撞,肯定会比课堂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要更有效果。
3.利用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求知法。关于宋词的体裁特点、作者生平简介、时代背景等知识,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可以事先将知识点通过教辅资料以及网络资源了解清楚,并能及时地补充在课本上。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如虎添翼,提高效率。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据记载,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柳永的《望海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望海潮》,一起去欣赏杭州的魅力。为了更好的学习诗歌,本课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诗歌语言;
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了更好地欣赏一首诗歌,不仅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更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首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纤细婉丽,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雅俗兼擅。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创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好友孙何相见而作。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前往京城应试,途经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他一直飘泊流浪,寻找晋升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提拔。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极力赞颂孙何治下杭州的繁华美丽、物阜民康。词作先在歌伎中广为传唱,很快便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字音
学生个别读
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自由朗诵这首诗歌,思考这首词上片和下片描写了哪些内容?诗人笔下的杭州具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1、上片: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西湖美景和官民安乐的生活景象
特点: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安定和谐、国泰民安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赞美、惊叹和艳羡之情
三读诗歌,赏析诗歌
《望海潮》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秀丽的杭州美景,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分享喜欢的理由。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柳”是说柳树笼罩在烟雾中,从远处看,柳树好像和烟雾融为了一体,写出了那种朦胧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说柳树笼罩在烟雾中,桥梁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彩画,遮挡门窗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帷幕随风摇摆,描绘的是居民区的情景,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秀美雅致。“参差”是说阁楼、房屋高低不齐,写出了房屋鳞次栉比的错落感。“十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彼时的杭州城人烟稠密的繁荣景象。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云树”是高耸入云的树木,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岸边树木高耸挺拔、古老的特点。“绕”是环绕的意思。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沙堤。“绕”字写出了古树成行,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是汹涌的意思。怒涛指汹涌的波涛。“怒”写出了波涛的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形象逼真。“卷”是席卷的意思,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浪翻滚,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霜雪”比喻浪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浪花洁白的特点。
说到“卷”,我们头脑里不禁会想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一个是豪放派大师,一个婉约派高手,虽异曲却同工,真是心有灵犀啊。“卷”显得很有力量,很壮观。一个“卷”字写尽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钱塘江潮涌图”。用别的字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这一句的气势丝毫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并不逊色于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列”是陈列的意思;“盈”是堆满的意思;“竞”是竞相、争相的意思。市场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绫罗绸缎,人们之间争相比豪气、斗阔气。这三个字突出表现了杭州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的殷富。真是物阜民丰。
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是说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是说山峰远近重叠。“重湖叠巘”四个字就把西湖湖外有湖,山外有山的的情状描绘得淋漓尽致。“三秋”是说桂花花期长;“十里”是说湖中荷花种植范围广。“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词人从时间和空间着眼,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夏天的时候红花绿叶,秋天的时候丹桂飘香,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而且桂子和荷花是代表西湖的两种典型意象。杨万里就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也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而且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
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是说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总是飘荡着优美的歌声和乐声。到处都是怡然自得的垂钓老翁和嬉笑打闹的采莲姑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老少同乐、国富民安的游乐图卷。
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千骑”是很多人马的意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孙何出游时随从人数的众多,表现出孙何的威势。“拥”是拥护、簇拥的意思,写出了孙何的声势雅望和杭州官民关系的和谐,称赞了孙何的执政能力。“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官员们乘着醉意倾听箫声鼓音,吟咏欣赏山水景色。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表现了官员生活的悠闲惬意,歌颂了孙何与民同乐的作风。
思考:词人笔下的杭州这么美,诗人是如何来描写的?
明确:点染,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染”即具体描写或分说,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染)重湖叠巘清嘉,(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染)训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谁染霜林醉?(染)总是离人泪。(点)
拓展延伸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板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笳,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思考:柳永《望海潮》和秦观《望海潮》的不同?(从景色的描写手法、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考虑)
明确:抒发感情:柳词抒发了作者对杭州的热爱、艳羡、赞美、惊叹之情同时歌颂了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而秦词则抒发了作者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往昔生活的怀旧之情、慨叹仕途失意之情。景色描写:柳词运用了点染、铺叙的手法。秦词则采用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手法。
小结
这首词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词。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本词杭州的美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