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鸿门宴》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整理积累“之、为、故”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知识,理解古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本课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②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学习重难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学法指导】通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面意思,掌握文言虚、实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用法,并试译文句。查阅相关资料,看看历代名家对项羽是怎么评价的?从而帮助全面准确分析课文重要人物的性格。【知识链接】作家作品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曾一度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3、古汉语相关语法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词、名词作状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省略句)【学习过程】字词练习给下列字正音、释义:飨( ) 鲰( ) 卮( ) 戟( ) 眦( )彘( ) 俎( ) 跽( ) 芷(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哙辞谢,起,立而饮之( )(3)乃今张良留谢( )(4)君安与项伯有故(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为之奈何?(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今者有小人之言( )(10)珍宝尽有之( )(1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3)军中无以为乐(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5)何辞为?( )5、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沛公军霸上(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3)沛公欲王关中(4)不可不语(5)吾得兄事之(6)籍吏民(7)范增数目项王(8)道芷阳(9)素善留侯张良(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1)项伯杀人,臣活之(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吾得兄事之(14)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6、填补句中的省略成分(1)欲呼张良与( )俱去(2)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3)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7、分析下列句式特点(1)言者为何?(2)大王来何操(3)沛公安在(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二、问题探究1、文章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具体分析。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转化的根本原因何在 本文人物描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请举例说说司马迁是运用什么方法把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明、生动的?(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拓展探究:如果刘邦不去参加鸿门宴,不去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假如鸿门宴上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又将如何演绎?拓展阅读:名句填写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垓下歌》)江东子弟多才俊,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 。(王安石《乌江亭》)生当作人杰, 。(李清照《咏项羽》)【学习反思】“鸿门宴”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带给你怎样的人生思考?《鸿门宴》导学案 答案字词练习1、xiǎng 犒劳 zōu 短小、浅陋 zhī酒器 jǐ长柄兵器 zì 上下眼睑的接触处zhì猪 zǔ 砧板 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zhǐ草木植物通假字距关,勿内诸侯:距-拒 内-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俱 倍-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坐-座今将军与臣有郤:郤-隙古今异义山东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河北省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河南省4、(1)动词 谢罪,认错(2)动词 感谢(3)动词 辞谢(4)名词 故旧,交情(5)副词 所以(6)动词 到(7)代词 这(8)助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9)结构助词 的(10)助词 衬字,无义(11)介词 替,给(12)被动词 被(13)动词 作为(14)动词 是(15)句末语气词,无义5、(1)军:驻军 动词(2)言:告诉 动词(3)王:称王 动词(4)语:告诉 动词(5)事:侍奉 动词(6)籍:登记 动词(7)目:使眼色 动词(8)道:取道 动词(9)善:友善,交好 动词(10)王:让……称王 使动(11)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 使动(12)从:使……跟从 使动(13)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名词作状语(14)翼:像鸟的翅膀 名词作状语6、(1)与之 (2)为余 (3)战于7、(1)何为——为何 宾语前置(2)何操——操何 宾语前置(3)安在——在安 宾语前置(4)判断句 (5)判断句二、问题探究1、宴前:①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说项王②项伯告密,刘邦大惊 张良出主意 项羽先失良机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宴中: ③范增举玦,项羽默然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④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宴 项羽再失良机宴后:⑤刘邦逃归汉营⑥项羽糊涂受礼⑦曹无伤被杀 项羽纵虎归山2、情节安排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一起:刘邦谢罪,项羽气消——范增意杀刘邦,举玦暗示项羽除之二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三起:樊哙闯帐,怒视项羽一落:樊哙闯帐,项羽反称“壮士”二落:樊哙斥羽,羽反赐座三落:刘邦“如厕”脱身,项羽受礼未究对比分析:双方矛盾,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展开,但根本原因在于刘、项的不同性格。项羽方面:①势大力强,范增相助,刘内奸告密(主动之势)→②项伯泄密,诱骗利用(开始走向被动)→③宴会上项羽大意泄密,断送耳目(加深被动)→④丢失两次除刘良机(进一步向被动转化)→⑤樊哙斥责,项羽无言以对(完全陷于被动受审地位)→⑥项羽放虎归山,泰然受璧(被动之极,彻底失败) 根本原因:项羽骄横自大,刚愎自用,粗疏轻信,沽名轻敌,不善于用人。内部意见不一,矛盾重重。刘邦方面:①军内有奸细,兵力微弱(被动之势)→②张良赤心为刘,刘邦虚心求计,拉拢项伯,化军事斗争为宴会上的政治斗争(被动向主动转化)→③刘邦谢罪,——内奸,解除项羽思想武装(进一步获得主动权)→④宴会上项伯相助,张良、樊哙尽忠(主动权已转向刘邦)→⑤刘邦逃席,君臣合议,取道回营(虎口脱险,完全主动)→⑥肃清内奸(更加主动) 根本原因:刘邦机诈善变 ,周密果断,善于玩弄政治手腕,善于用人。内部团结,上下一心。要点: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能善于用人。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刘邦鸿门见项羽时便胸有成竹,因此,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再如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后,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②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互相对比、映衬、烘托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用,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说明: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1)时不利兮骓不逝(2)卷土重来未可知(3)肯与君王卷土来(4)死亦为鬼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