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少年有梦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少年有梦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2课时 少年有梦
【课程标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 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一课时认识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新起点、发展的新阶段基础上,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本课是上一课时中学序曲的升华,引导学生从改变自己扩展到改变世界。
本课时由两目组成——“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变”;和学生一起讨论梦想的作用、少年梦想特点,鼓励学生勇于追梦;引导学生探寻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激励学生用努力架起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建立努力就有改变的生活信念。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将个人的梦想及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联系起来,增强民族认同感、使命感。
道德修养 践行自强自律的道德要求,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法治观念 掌握实现梦想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成为公平正义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健全人格 在认识自身梦想,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培养坚忍不拔、乐观开朗、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责任意识 学会对自己负责,树立主人翁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朝气蓬勃充满朝气,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他们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期待在新的集体中展现一个新的自己。少年时期正处于做梦的年龄,梦想会有很多,而且多变。少年的梦天真无邪,充满生长的力量。少年多梦,但缺乏行动与坚持,许多梦想,由于没有去努力,最后变成了空想。 基于此学情,本节课的活动教师以学生讲述梦想故事为情境,学生在故事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理解探寻梦想的意义,以“话梦——织梦——逐梦”为主线贯穿课堂活动,学生感悟到努力是架起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从而建立起积极向上、有坚定信念的生活理想。
【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梦想的作用;如何实现梦想。基于学情:行动要比认知难,任何的梦想,哪怕越美好,如果不去努力,不去坚持,不去行动,就是空想。有时努力之后,梦想也没有实现,但在努力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成长。树立努力就有改变,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本课的难点:理解少年梦想的特点、梦想的作用。
【课前预学任务】
一、浅读教材,完成任务
要求:
a.大字精读,小字通读;
b.围绕目标思考题找出答案;
c.圈注关键字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目标思考题:
1、梦想的含义、作用
2、少年梦想的特点
3、如何实现梦想?
4、实现梦想应该怎样努力?
预学后的疑惑有:
二、审视自我,拓展提升
1、思考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2、准备一个身边的人或历史人物或现实名人的梦想故事,包括他(她)或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梦想是否实现了?若实现,他(她)是如何实现的?
表达呈现方式:自制PPT、收集或录制视频、文字形式、手抄报形式均可。
【课堂活动】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视频《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 带着任务观看视频,从音像资料中感知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观看后,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自由谈。 播放视频并对学生布置任务:从视频中你了解到一代代中国人实现了哪些梦想?正在实现哪些梦想?教师归纳承转:一代代中国人有他们的梦想。说文解字话梦想(参考附录1图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教师漫谈自己的梦想后,接着请同学来谈谈你的梦想。 用视频引入,有助于学生在视听觉的刺激下主动参与课堂,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同时,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离学生生活有点远,通过视频感知,有助于理解中国梦的话题。解读“梦”“想”两字,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话 “梦” 【梦想故事汇】活动一:漫谈 我的“初”梦想活动二:讲述他(她)或他们的梦想 以开火车的形式谈自己的梦想,参与的面尽可能广。先小组内交流组员预学中准备好的梦想故事,要求阐述故事任务的梦想是什么?确定此梦想的原因是什么?小组交流后,挑出令组员印象最深刻的梦想。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 在学生谈梦想的基础上,概况梦想的含义,即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小组交流。在代表汇报的时候,捕捉该梦想的特点,并进行适时地提炼并副板书:少年的梦想是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教师备份梦想故事以便选用,见附录2) 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有梦想,在漫谈中形象地理解梦想的含义。“少年梦想的特点”是学生已有的认识能力难以自主理解,现用与同伴对话方式作为学习策略,通过给同伴讲一讲,在小组内做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卷入到表达中去。在此基础上,领悟教学难点。
织“梦” 【我以我手绘“梦想”】 活动一:在乐声中写下自己的梦想。活动二:小组合作写出团队梦想,设计logo及图案,展示张贴在黑板上并阐述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感悟少年梦想特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初”梦想再进行审视,加以修订。组织学生为所在小组确定一个团队梦想,在学生回答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提炼梦想的力量。 道德与法治课的终极目标在于导行。在谈梦想特点之后,让学生再审视自己初梦想的合理性,达成素养提升的课堂效度。
逐”梦” 【圆梦大舞台】活动一:他人的圆梦之路活动二: 我的逐梦计划 任务一:观看视频,思考蒲公英的梦想是什么?它是如何圆梦的? 学生自由谈观影体会。任务二:学生根据预学准备的人物故事,谈谈他们的圆梦过程。任务三:完成自己的梦想存折(见附录4),再同桌交流。 教师播放视频《蒲公英的圆梦之路》,并提出观影要求。再组织学生围绕两个话题谈观影体会。教师承转:这株蒲公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其他枯萎的蒲公英有没有活下去的梦想呢?为什么它们没能实现?引出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出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再布置任务,让学生谈谈圆梦故事。教师及时捕捉并记录人物圆梦的方法,即如何努力实现梦想?(教师可以准备人物故事,以便选用,见附录3)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努力需要立志;努力需要坚持;努力需要方法。指导学生将实现梦想的方法用来指导实践。逐梦不一定就会圆梦,那梦想还有价值吗?用巩立姣的例子分析,归纳提升梦想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对社会发展而言,人类需要少年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蒲公英的圆梦过程,更富感染力。再通过真实的人物圆梦故事,进一步形象地领悟实现梦想的方法,梦想对个人、社会的重要作用。学生自主地总结归纳,才能更好地达成素养目标。
小结提升 梦想——我想对你说 学生用诗歌、简笔画、歌曲、宣传语等形式表达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及时评价,并完善板书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反馈本节课的收获。
集体配乐诗朗诵——《放飞梦想》(见附录5) 师生共同参与,文艺地结束本课活动。
板书
附录1:
附录2:
14岁的全红婵夺金以后最想做的事情是吃辣条。而为了实现“辣条自由”,她还曾称自己的梦想便是开个大大的超市。
张桂梅,她像一颗火种,照亮了山区女孩的人生,她像一位勇士,手握利刃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她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许多年前,张桂梅心中萌生一个梦想: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女孩有书读。
“时代楷模”李桓英:百岁“战麻斗士”,立志让中国不再有麻风病。多年前远在莫斯科的李桓英的愿望是: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附录3:
全红婵:夺冠秘诀就一个字“练”。10米跳台决赛,五个动作三跳满分!东京奥运会上,14岁少女全红婵一鸣惊人。全红婵的广东省队教练何威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红婵一天训练要跳400多次,她的成绩都是刻苦训练得来的。
张桂梅:当懂得坚持的含义,才明白梦想的意义!张桂梅校长少年时的梦想是: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女孩有书读。如今63岁的张桂梅坚守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十几载,自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这是一个疾病缠身的女性十几年坚持的梦想,这是大山的火种点燃了希望。
李桓英:百年人生,始终初心不改!李桓英从少年时就立志让中国不再有麻风病。她说:从医80多年来,我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销祖国,只要我还有经历、有力量,我愿意为党和人民奉献终生。
巩立姣:和全红婵相比,她没有那么幸运,她为奥运金牌努力了21年,终于在东京奥运夺取奥运金牌。巩立姣泪洒赛场,哭着说,“这一刻我等了二十多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实现了呢,虽然我曾经历了失败,但坚持最终让我实现梦想了!”
附录4:
我的梦想存折
用户姓名:
我的梦想:
目标“存款” 余额
需要培养的品质
学习积蓄
阅读积蓄
社会实践积蓄
兴趣提升积蓄
其他积蓄
开户行:梦想银行台州初级中学分行
附录5:《放飞梦想》
放飞梦想,坚持到底
无论道路多么漫长
放飞梦想,澎湃激昂
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理想
放飞梦想,荡气回肠
坚定信念定能成就辉煌
我要告诉全世界
给自已一个希望
希望就会变成无穷无尽地力量
我要告诉全世界
就算暴风骤雨
也阻当不了我奋飞的翅膀
我要告诉全世界
只要坚持不懈
就算我痛、我哭
但我绝不认输
【课后续学任务】
完成制作梦想卡,布置班级文化墙。要求全体同学人手一份填写并张贴。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 班级 性别 年龄
望星空,心怀梦想
总梦想
七年级目标
八年级目标
中考目标
理想大学
理想专业
踏实地,天道酬勤
曾获荣誉
学习习惯分析
学习方法分析
优势学科经验谈
薄弱学科攻克方法
成长导师寄语
家长寄语
开展“我的梦想我作主”海报设计、演讲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一张海报、推荐一位代表参加。
【设计意图:课后续学任务由必做、选做两种形式,实现分层作业的理念,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更凸显“用知识”的功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