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
个性化备课
) 课题:《伶官传序》
(
个性化备课
) 课题:
题目《伶官传序》
制作人:薛晓亮 审核人:段虹霞、孙艳蓉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一课一导】
文章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
年代 年龄 事件 结论(原文回答)
得天下 15 年 908 23 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忧劳可以兴国
912 27 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 38 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失天下 3 年 926 41 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逸豫可以亡身
课堂小结: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通过 举例
论证和 对比(正反) 论证,阐明了 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 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 北宋统治者 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一导一得】---文言翻译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
翻译: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发展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翻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教学备注】
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2、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3、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
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
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
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4、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作者以史为鉴,告诫后人尤其是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
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
多用偶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
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
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 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
课后反思

)
2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