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
D
A
C
B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预习指导】
了解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
设计委员会顾问。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字音识记
词语 注音 词语 注音
墁地 màn 斗拱 ɡǒnɡ 
接榫 s n 柁墩 tuó
如翚斯飞 Huī 额枋 fānɡ 
瓦当 Dāng 切削 xiāo
戗兽 qiànɡ 水榭 xi
穹宇 Qió
【知识理解】
导入: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折射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其中“建筑”更是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你知道世界上一些国家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
课文结构:
快速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试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这一观点,并从地域和历史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将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为九大点。
第三部分(14—17):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18—20):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并提倡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文本探究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至(2)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次:(3)至(5)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第三层次:(6)至(9)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2、作者概况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整体 整体特征
木材结构
主 结构特征 斗拱
中国建筑的 举折和举架 局部 结构方法
基本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次 装饰特征 部件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材料的装饰作用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宫殿、庙宇等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课文主旨
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比较说明,用“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突出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特征和重要性;
②引用说明,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说明屋顶的建筑特征。
③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墙壁比作“帷幕”,形象地突出其不负重、只起隔断作用的特点。
④举例说明。例如“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除了出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出现类似的榫卯技术。这使一些人怀疑那是一个孤例,而鸡叫城遗址出土的这些榫卯结构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人有一项技术是 ①_ 的,那就是不用一颗钉子,就能使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榫卯技术。什么是榫卯技术呢?这是一种用特定结构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的技术,其中凸出部分为“榫”,又叫“榫头”,凹进部分为“卯”,也叫“卯眼”。这种技术无需一颗铁钉,更不用胶水,就可以使凹凸部分 ② 。
中国人掌握榫卯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人早在7000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榫卯技术,这里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是 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结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结合材料,为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下一个合适的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
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浑然一体 ③迄今为止(第①处,根据语境,中国的榫卯技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唯一性,没有相同的,所以填“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第②处,根据语境,榫卯技术用“特定结构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榫”与“卯”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故填“浑然一体”。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第③处,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判断,中国人在7000年之前就掌握了榫卯技术,但随着人类探索的不断深入,还可能发现其他的文物来证明更早的时间,因此为了表达的严密性,填“迄今为止”。迄今为止:意为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
2.示例: 一种在建筑中使用的通过凸出的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下定义的格式是“种差+邻近属概念”。“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中的“技术”,是邻近属概念。“种差”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第二段“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人有一项技术是……那就是……”,可见这项技术是“在建筑中使用”的;“不用一颗钉子,就能使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榫卯技术”“这是一种用特定结构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的技术,其中凸出部分为‘榫’,又叫‘榫头',凹进部分为‘卯’,也叫‘卯眼’”,这段话说明“榫卯技术”的程序和内容,是种差,由此概括出“通过凸出的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综合以上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得出答案: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是一种在建筑中使用的通过凸出的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同时注意字数的限制。)
3.示例: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前,除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发现类似的榫卯技术。(原句语病有:“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搭配不当,介词“在”,缺少相应的宾语,应改为“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前”;“除了出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之外”中“出土的”语序不当,应改为“除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出现……技术”搭配不当,应当是“发现……技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