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2节 糖类 油脂 (教学设计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2节 糖类 油脂 (教学设计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糖类 油脂》导学案
课题 8.2 糖类 油脂 课时 1 备课人
目标导航 基础 我能说出糖类和油脂的组成、来源、区分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拓展 1.我能表述自然界中糖类、油脂的供能过程,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2.我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葡萄糖、淀粉,并能说明碳水化合物的概念。
挑战 我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解决相关问题。
安全警语 合理膳食,强身健体。
问 题 导 学 路径导引
一、基础准备:自主阅读,任务导学,在教材中勾画问题答案,并完成“基础自测+自主学习 ”基础自测1.按要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甲烷:( ),酒精:( ),葡萄糖:( )。(2)含碳的无机物:( )。 (3)不含碳的无机物:( )。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用少量汽油很容易除去油污,是因为食用油( )溶于水,( ) 溶于汽油。洗衣粉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洗发剂可洗去头发上的油脂,这都是利用了洗衣粉、洗发剂的( )作用。任务一:糖类和油脂的异同1.糖类物质中的淀粉和纤维素主要来源是什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淀粉和纤维素等糖类的组成元素是什么?为什么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3.我们吃的油脂来源哪里?油脂有几种状态?4.油脂和糖类的元素组成一样吗?它们在人体中有何作用?5.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油脂?自主学习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还能把生成的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 ),( )或( )。2.葡萄糖、淀粉、纤维素属于( )类,习惯上称其为( )。3.油脂与糖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 )和( )不同。植物性油脂常温下呈液态,叫做( );动物性油脂常温下呈固态,叫做( )。富含糖类的食物有( )等,富含油脂的食物有( )等。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任务二:糖类和油脂的性质及转化淀粉和纤维素怎样转化成葡萄糖,然后怎样消化为生命提供能量的呢?写出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葡萄糖和淀粉有什么性质,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检验它们?油脂呢? 油脂在身体中是如何消化的?对你有什么启示? 任务三:实践应用,挑战提升什么是低血糖/糖尿病?成因是什么?应如何应对?为什么低血糖的人出现乏力、昏迷时要及时补充葡萄糖而不是淀粉? 你知道乙醇的性质、作用、产生途径以及解释工业酒精不能饮用的原因吗? 如何来提取油脂?利用了什么原理? 三、当堂检测基础下列物质中,不能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是( )A.葡萄糖 B.油脂 C.淀粉 D.食盐2.由于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油脂在常温下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列生活中常见的油脂中,常温下呈固态的是( )。A.花生油 B.豆油 C.牛油 D.菜油3.下列有关淀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淀粉没有甜味,因此不属于糖类 B.淀粉、纤维素都属于糖类C.大米、面粉、玉米中含有较多的淀粉 D.淀粉遏到碘酒(或碘水)呈现蓝色拓展4.下列关于淀粉和油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元素都是碳、氢、氧 B.组成、结构与性质都一样C.都是有机化合物 D.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5.葡萄糖(C6H12O6)由( )种元素组成,1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是( )。写出葡萄糖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挑战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表示为:( )。请指出上述化学反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写写你的收获!(提示:从来源,组成,性质,作用,检验等方面入手整理概况) 前知做好铺垫,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教材,自主研学,初步理顺教材内容。在初步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将糖类及油脂的转化与前面所学结合,完成对其性质的归纳整合。明确组成及基本性质后,将知识点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练习,检验所学。
课堂收获
细心学习 大胆展示 拓展思维 勇于创新《糖类 油脂》教学及作业设计
课题 8.2 糖类 油脂 课时 1 备课人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糖类 油脂》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七年级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对糖类和油脂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只是不够全面透彻。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糖类、油脂是食物中的重要营养成分,认识糖类、油脂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树立健康饮食、合理膳食的观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分子,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有机高分子,为下一章学习合成材料作好铺垫。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节联系了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自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实验。糖类和油脂学生比较熟悉,但了解得并不深入。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有“化学味”,把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简单的化学原理和生物化学知识与实验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对初中生物学科学习中植物光合作用、淀粉在人体内消化途径的知识再认,引导学生进入食品中有机物知识的学习;通过科学探究来掌握和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
教学目标基础目标:能说出糖类和油脂的组成、来源、区分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拓展目标:1.能表述自然界中糖类、油脂的供能过程,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2.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葡萄糖、淀粉,并能说明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挑战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糖类和油脂是组成,区分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二)教学难点: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淀粉和葡萄糖。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和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教师讲授法、学生讨论法、阅读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问题导学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平时看到长跑运动员在比赛时会在路边喝一些含葡萄糖的饮料来补充能量,生病的病人需要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液维持生命活动,葡萄糖属于六大营养素的哪一类?这类物质对于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后续做好铺垫
出示目标 基础目标:能说出糖类和油脂的组成、来源、区分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拓展目标:1.能表述自然界中糖类、油脂的供能过程,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2.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葡萄糖、淀粉,并能说明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挑战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解决相关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自主学习(基础性目标问题串) 任务一:糖类和油脂的异同(自主阅读,任务导学,完成学案“基础自测+自主学习 ”)1.糖类物质中的淀粉和纤维素主要来源是什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淀粉和纤维素等糖类的组成元素是什么?为什么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3.我们吃的油脂来源哪里?油脂有几种状态?4.油脂和糖类的元素组成一样吗?它们在人体中有何作用?5.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油脂? 学生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教材,自主研学,初步理顺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整理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
合作探究(拓展性目标问题串) 任务二:糖类和油脂的性质及转化(小组合作,整理归纳)淀粉和纤维素怎样转化成葡萄糖,然后怎样消化为生命提供能量的呢?写出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油脂在身体中是如何消化的?对你有什么启示?葡萄糖和淀粉有什么性质,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检验它们? 在初步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将糖类及油脂的转化与前面所学结合,完成对其性质的归纳整合。体会糖类及油脂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提升学生归纳总结及表达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深度探讨(挑战性目标问题串) 任务三:实践应用,挑战提升(小组交流,体会应用)什么是低血糖?成因是什么?应如何应对?你知道乙醇的性质、作用、产生途径以及解释工业酒精不能饮用的原因吗?如何来提取油脂?利用了什么原理? 明确组成及基本性质后,将知识点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在实践中整合知识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当堂检测 完成学案检测题 自主作答并讲解释疑。在解题中巩固知识,通过学生讲解提升表达能力,总结做题方法。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对与糖类和油脂有什么认识?平时我们营养摄入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谈谈你的收获。 总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正确认识饮食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1.下列关于淀粉和油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都能为人类提供能量 B.都是高分子化合物C.都是有机化合物 D.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2.袁隆平院士为我国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脱壳后产出的大米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其富含的营养素是( )A.水 B.糖类 C.油脂 D.维生素3.清华大学的科学家颜宁运用“上海光源”,初步揭示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工作机理。下列有关葡萄糖(C6H12O6)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氧化物 B.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它在生命活动中能提供能量拓展性作业4.蜂蜜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营养品。下表是某品牌蜂蜜的外包装上标识的“营养成分表”:说明:表中所列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指一些糖类物质。(1)在六木基本营养素中,除水之外,上表中没有列出的是( )。(2)服用蜂蜜可有效补充人体所需能量,其中提供能量的主要是( )。(3)麦芽糖(C12H22O11)是蜂蜜中的一种碳水化合物,它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转化:C12H22O11+X=2C6H12O6,X的化学式为( )。5. 科普阅读题亚硝酸盐如何使人中毒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其中含有亚硝酸盐。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 mg/kg,肉类3 mg/kg。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而来?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1~5 min后,就已经分解亚硝酸盐在胃中的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当摄入维生素C时可以阻止致癌物的产生。疑问三:隔夜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超标吗?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6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实验人员分别取1h后、6h后、20h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如图所示(图为简单示意图)。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20h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去超过国家标准。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2 mg。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制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80%来自蔬菜。如果你的体重为50 kg,即使一次性吃2.5 kg蔬菜也是安全的。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则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2)人体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 )。(3)亚硝酸盐产生致癌物的原因是( )。(4)测定剩菜汤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获取汤汁的步骤是(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挑战性作业6.菠菜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素,但菠菜也是一种草酸含量比较高的蔬菜。菠菜中的可溶性草酸可与钙盐发生反应,生成不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草酸钙,这是诱发人体结石的物质之一。同学们在寻找去除菠菜中草酸的合理烹调方法,对如何食用菠菜提出合理化建议。【查阅资料】(1)草酸(H2C2O4)在受热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而且其中一种是液体。(2)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钞的混合物。探究一 草酸受热分解的产物是什么?【作出猜想】同学们推测草酸分解的产物中可能有CO、CO2和H2O。【进行实验】将草酸的分解产物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表所示。【实验分析】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装置A 无水硫酸铜变蓝分解产物中含有H2O装置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解产物中含有( )装置D 无明显现象分解产物中含有CO2装置E( )装置 F( )【交流讨论】(1)装置E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通过上述实验分析可知,草酸中含有的元素是( )。(3)从环保角度者虑,上述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应该做的改进是( )。(4)草酸的分解产物中,CO对人体有害,但不溶于水,煮菠菜时可逸出少量CO和水对人体无害。探究二 探究菠菜的合理烹调方法【进行实验】同学们以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烹调方法对菠菜进行加工,并使用仪器分别测得可溶性草酸去除率如下表:【实验分析与结论】(1)四种方法中,烹调菠菜的最佳方法是( )(填实验编号)。(2)联想到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请提出一个你想要探究的关于食用菠菜的新问题:( )
教后 反思 优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本人更侧重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等角度入手,侧重于向学生灌输“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更好的指导生活”的理念。在实施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调动,学生对“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实用的化学”的内容很加兴趣,由“生活一化学一理论一生活”的学习链得到构建。本课教学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的课改理念,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极力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练,以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足: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注意主次详略之分,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适当压缩基础准备时间,延长合作探究和挑战提升环节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语言、展示交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应注意自然、流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