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15 驿路梨花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有关梨花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代表作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红指甲》;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
寨 子 撵 走 麂 子 驿 路
迷茫 陡峭 露宿 竹篾
简陋 悠 闲 修葺 晶莹
折损
zhài
niǎn


máng
qiào

miè
lòu
yōu

yíng
sǔn
新知讲解




恍惚
香气四溢
修葺
折损
迷茫
不真切,不清楚。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损失。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
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
“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
遍神州大地。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记叙了云南哀牢山中梨花姑娘在解放军建造小茅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带领妹妹及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细心照料小茅屋,热情帮助过路群众的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出现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目的 时间
1
2
3
4
5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修葺小茅屋
方便后来人
十多年后的某一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前路过时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小茅屋盖好后至她出嫁前
新知讲解
出现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向梨花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修葺小茅屋
向梨花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当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学习解放军的雷锋精神
十多年前,解放军盖起小茅屋至出嫁前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前路过时
梨花妹妹及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学习解放军和梨花姐姐的雷锋精神
梨花出嫁后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 第33—36段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表现了解放军、哈尼族小姑娘乐于助人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
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如果课文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梨花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倒叙
1.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避免叙述的平板、结构的单调,使行文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新知讲解
3.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新知讲解
茅屋的主人是谁
悬念一
悬念二
悬念三
我和老余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我和老余误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瑶族老人感谢那群哈尼小姑娘盖了小茅屋,梨花妹妹却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合作探究
三个悬念
两个误会
误会一
误会二
我和老余误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而老人却说梨花姑娘是主人
我们认为那群哈尼小姑娘盖了小茅屋,梨花妹妹却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合作探究
造悬念和误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课文有多处描写梨花的语句,所指不尽相同,请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含义:实写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结构上的作用: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合作探究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含义: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结构上的作用: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合作探究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含义: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结构上的作用:点题,将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合作探究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含义: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结构上的作用:点题,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合作探究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含义: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合作探究
(二)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含义:
双关
1.自然界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2.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及其妹妹等一群哈尼族小姑娘;
3.雷锋精神的象征;
4.解放军崇高品质和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
合作探究
作用:
1、点明故事的发生地点、环境及主要人物(特点)
2、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诗情画意等)
3、关联文章的主要事件
4、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
5、全文的线索
6、营造纯洁美好的氛围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构思新颖,引人入胜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小茅屋、梨花
照料小茅屋写起,顺叙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而得解饥疲和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插叙文字表明过去小屋的建造和对它的照料。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合作探究
2. 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深化中心。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未出场,但作者对小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把她写得鲜明,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使文章中心深刻。

雷锋精神

解放军修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
照料小屋
梨花妹妹及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瑶族老人给小屋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我和老余
修葺小屋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你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写一个精彩片段。
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3.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雷锋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4.探究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小说设置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代表作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红指甲》;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
2.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寨zhài子 撵niǎn走 麂jǐ子 驿yì路 迷máng茫 陡峭qiào
露宿sù 竹篾miè 简陋jlòu 悠yōu闲 修葺 qì 晶莹 yíng
折损sǔn
(2)字词释义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3.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4.复述课文讲述的故事,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记叙了云南哀牢山中梨花姑娘在解放军建造小茅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带领妹妹及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细心照料小茅屋,热情帮助过路群众的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第2课时
3、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体会倒叙插叙作用
1、速读课文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比较和课文顺序有什么不同?
十多年前 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 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 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上个月 瑶族老人借住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2、 第33—36段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表现了解放军、哈尼族小姑娘乐于助人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小结: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插叙、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二)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思考: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反馈指导:
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呢?”
【点拨】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我”和老余(修葺)——设悬
瑶族老人(照管)——再悬
哈尼小姑娘(照管)——又悬
梨花姑娘(照料)
解放军战士(建造)——解悬
第3课时
五,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一)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点拨】实写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衬托带给人希望和温暖心理。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点拨】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点拨】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点拨】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点拨】“驿路梨花”是双关语,“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寓意深刻,照应文题,深化主题。
小结:五次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二)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点拨】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是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五.品读课文,归纳特色
1.构思新颖,引人入胜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写起,顺叙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而得解饥疲和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插叙文字表明过去小屋的建造和对它的照料。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2. 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深化中心。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未出场,但作者对小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把她写得鲜明,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使文章中心深刻。
六、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1.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你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写一个精彩片段。
【点拨】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