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河北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河北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河北卷)
一、选择题组
(2022·河北)华北某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于2017年启动“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2.9万公顷,并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图),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数字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主要是为了(  )
A.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B.提高林地利用率
C.提升苗木成活比例 D.提高植被覆盖度
2.打造数字森林对“千年秀林”的意义重在(  )
A.记录林木生长信息 B.评估森林经济效益
C.降低风沙灾害程度 D.研究森林演替规律
【答案】1.A
2.D
【知识点】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1.根据材料可知,在华北某国家新区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启动“千年秀林”工程。其目的是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通过多层次、不同树龄和类型树种种植,使人工林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对提高林地利用率和覆盖率影响不大;华北地区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成活率较高。A正确,答案为:A。
2.根据材料可知,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主要的目的是对该棵树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其意义在于研究森林演替规律;单独研究林木生长信息意义不大,评估森林经济价值不需要全周期跟踪,国家级新区植树没有防风固沙的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河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461万人。据学者预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437万人,下图示意该省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金字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30年与2020年相比,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  )
A.少儿人口占比增加
B.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
C.老年人口占比减少
D.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减少
4.面对该省未来人口结构问题,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  )
A.放开生育、延迟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B.适度生育、提前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C.适度生育、延迟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D.放开生育、正常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答案】3.B
4.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3.由图可知,与2020年相比,该省2030年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且高龄人口在老年人中的比重上升,故该省人口结构呈现老化现象,老龄化问题突出。B正确,故答案为:B。
4.据上题的分析,该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少儿人口占比较小,劳动力相对短缺等,要解决该省的人口问题,建议提高生育率,适度生育,针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推迟退休年龄,针对老年人比重大的现象,应该倡导健康养老,保障老年人口权益等。C正确,故答案为:C。
(2022·河北)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
6.两市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风俗习惯相近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③资源禀赋相似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A
6.D
【知识点】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5.据材料可知,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都处于瑞丽江河谷地,东西狭长,两市南北隔江相望,受地形(谷地)影响,两市只能沿着河谷发展,呈长条状,而两市的产业结构不同,交通设施、口岸发展对城市的形态影响较小。A正确,故答案为:A。
6.两市之所以能够协同发展,主要是两市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材料来看,木姐市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二瑞丽市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两市在产业结构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来支持。二风俗习惯相近、资源禀赋相似不是两市协同发展的条件。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河北)北京时间2022年4月25~26日,欧洲西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下图示意这两日该区域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期间,一艘驶向甲地的货轮正途经乙地(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地这两日的天气变化是(  )
A.暖锋过境,雨过天晴 B.气压上升,气温降低
C.风速减弱,云量增加 D.阴雨连绵,湿度增大
8.此时,乙地货轮航行状况为(  )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顺风逆水
9.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届时甲地正值(  )
A.夕阳西下 B.深夜时分 C.太阳初升 D.日近正午
【答案】7.B
8.C
9.B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冷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注意: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流运动造成的。
7.对比a、b两图可知,a图中甲地气压数值介于1005-1010百帕之间,b图中甲的气压数值在1015-1020百帕之间,说明甲地气压上升;a图中甲地位低压(气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受冷锋影响,多阴雨天气,b图中显示甲地结束受冷锋影响,为冷锋过境后,故甲地气温在降低。B正确,故答案为:B。
8.由图可知,以海域位于40°N以北地区,终年受西风带(西南风)影响,且该海域位于葡萄牙西侧海域,附近有加纳利寒流流经,因此由乙地向甲地航行的货船是顺风逆水。C正确,故答案为:C。
9.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航行时间为16.5小时,由图可知,货船途径乙地时北京时间为26日17时,故货船到达甲地时北京时间为27日9:30,甲地的经度为0°(附近),其地方时为1:30,正值深夜,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河北)横断山区位于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和地表水资源地域差异显著。下图示意该区域中三个典型地区的位置及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布(径流深是指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其集水区上的水层深度,反映地表水资源量丰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Ⅰ、Ⅱ、Ⅲ区年均降水量(  )
A.I>Ⅱ>Ⅲ B.Ⅱ>I>>Ⅲ C.Ⅲ>Ⅱ>I D.Ⅱ>Ⅲ>I
11.相较于I、Ⅱ区,Ⅲ区径流深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集水面积大、植被截留强 B.集水面积小、蒸散发较强
C.地表渗漏多、蒸散发较强 D.地表渗漏多、植被截留强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具体分析如下。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温度带 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③季风环流: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3)海陆位置
①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势
①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10.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主要来自夏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由图、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可知,Ⅰ、Ⅲ地处横断山区的谷地中,地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上,Ⅱ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上,故Ⅱ区域降水最多,Ⅲ较Ⅰ纬度低,距离海洋较近,故Ⅲ区域降水要多于Ⅰ区域。D正确,故答案为:D。
11.Ⅲ位于云贵高原上,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地表可溶性的石灰岩分布,地表水渗漏较多,在加上该地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蒸发较强,故Ⅲ区域径流深度较小,C正确,故答案为:C。
(2022·河北)小明多次随老师赴太行山某溶洞研学基地考察。他发现,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图):(1)前者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后者相反;(2)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前者上部空心、下部实心,后者整体实心;(3)前者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后者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裂隙储水 C.植被蓄水 D.冰雪融水
13.小明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完整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
A.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 B.石笋段外部形态下粗上细
C.石钟乳段纵切面中空管状 D.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
【答案】12.B
13.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 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12.根据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太行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该山脉海拔高度较低,山顶上没有冰川覆盖,可以推断溶洞崖壁出露的水(夏季细流,冬季冰锥倒挂)应该来自地下水,该处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故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裂隙储水(地下水)。B正确,故答案为:B。
13.根据材料可知,溶洞内的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横切面呈同心圆状,上部空心,下部实心;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二石笋则由下面向上生长、下粗上细,横切面呈同心圆状,整体为实心;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上凸。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河北)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县的土壤侵蚀状况,研学小组收集了两种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基础数据。根据基于实地监测试验制定的土壤水蚀评价国家标准(表),应用GIS技术,对该县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依据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和低分辨率(小比例尺)两种数据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明显(图)。因高分辨率数据与制定国标所依据数据的分辨率更接近,故其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  )
A.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 B.土地分类数据差异明显
C.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明显 D.降水强度数据差异明显
15.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可能途径是(  )
①调整主要影响因素②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③建立新的评价标准④采用新的评价技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4.A
15.C
【知识点】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14.根据图文资料,两种方案评价应用的技术都是GIS技术,对该县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之所以评价的结果不同,是因为两种方案获取是数据有差异,据图分析,低分辨率评价中没有剧烈侵蚀土壤的等级,高分辨率采用大比例尺地图,获取数据更精准(详细),低分辨率采用的是小比例尺的地图,获取的数据简略,不精准。而其他类型(微度—级强烈)两种方式均有,研究的区域都是同一区域不存在植被覆盖率和降水差异。因此可以推测: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地面坡度数据差异。A正确,故答案为:A。
15.据上题的分析,低分辨率有“失真”的情况,原因是使用低分辨率方式获取的数据不准确,按照目前的国际标准研究土壤侵蚀,就存在“失真”的情况,要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失真”的途径应该从提高获取数据精准度或者修改评价标准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可以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另一名可以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二调整主要影响因素和采用新的评价技术无法改变低分辨率方式“失真”的评价结果。C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6.(2022·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7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断各期次冰斗的先后顺序,并简述U型谷发育过程。
(2)结合冰斗和U型谷特征,阐释该山区的气候变化。
【答案】(1)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冰斗成层分布且基本完好(受破坏微弱),说明雪线逐期上升;两期U型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变小;因此,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面积减小。
【知识点】冰川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材料,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中信息显示,F为断层,据地层分布,可以判定断层线左侧岩层发生向下移动,其移动只改变了③和⑤冰斗的原始位置,其他冰斗的位置没有受其影响,位置没有改变。图中①②⑦三个冰斗海拔高度相近,应该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它们形成应该在断层形成之后,形成的时间应该最晚,目视将F断层线左侧岩层上移使同一地层对其后,观察可知,③④⑧冰斗在同一高度,形成的时间在同一时期;⑤⑥冰斗在同一高度,且海拔最低,它们形成在同一时期。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变得越来越干旱,降水越来越少,故雪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故图中①~⑧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由图可知图中由两个U型谷A、B,U型谷A规模较大,在上方,U型谷B规模较小,在U型谷A的下方。据材料可知,在F断层左侧岩层向下移动,断层后形成的冰斗海拔高度少,说明雪线升高,冰川规模变小,形成的U型谷规模应该较小,故可以推测U型谷B 的形成在U型谷A之后。故可以总结U型谷发育过程为: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根据材料可知,冰斗受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雪线逐渐上升,说明降水逐渐较少(变得干旱),U型谷A(前期)规模大(宽),U型谷B(后期)规模小(窄),说明该山地气候逐渐变暖,冰川面积变小
【点评】冰川槽谷和悬谷:冰川擦痕是古冰川地区基岩表面最常见的冰川侵蚀微形态。它们是底部冰中岩屑在基岩上刻划的结果,具有指示冰流方向的意义。擦痕形状多样、大小不一,有细到肉眼难辨的擦痕,也有延伸数米至数十米的冰川擦槽。同一基岩面上出现几组擦痕,说明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相邻地方擦痕方向不同则表示冰川底部流向的局部变化。冰川磨光面是由细小岩屑(如砂和粉砂)在质地致密的基岩面上长期磨蚀形成,实际是由密集的擦痕组成的。羊背岩是冰川侵蚀岩床造成的石质小丘。它们大体顺冰川流向成群分布,长轴数米至数百米不等,有时大的羊背岩上叠加小的羊背岩。羊背岩反映冰川侵蚀的主要机制,它的迎冰面坡长而平缓光滑,是磨蚀作用造成的;背冰面陡峭、参差不齐,是冰川拔蚀作用的产物。如果羊背岩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发育成流线型,便名鲸背岩。羊背岩地形主要出现在结晶岩地区。
17.(2022·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莞依托区位优势(图左),制造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但2008年后多个行业的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当地政府于2014年开始推进制造产业“机器换人”(图右),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与搭建服务平台,助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纵向各环节(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生产系统集成)企业在东莞快速发展。生产系统集成环节技术含量高,企业主要由当地相关企业衍生。
(1)简述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
(2)说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的益处。
(3)阐述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在当地衍生的有利条件。
【答案】(1)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2)利于各环节专业化发展;利于降低成本;利于技术交流与创新。
(3)本地制造产业具有多样、旺盛的市场需求;本地相关制造产业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提供扶持。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集聚;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工业使用机器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带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叙述,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来越高,使用机器人可以减少劳动力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机器人可以从事一些精细的工序的工作,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且机器人的使用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市场,带动本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的益处,主要从工业集聚的优势进行说明。工业生产各环节都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越来越生产流水线专业化发展;各环节都使用机器人,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力,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产业的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创新。
(3)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在当地衍生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当地工业区位优势进行阐述。具体从市场、技术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叙述。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多种多样,市场需求旺盛;本地相关制造产业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提供扶持。
【点评】工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18.(2022·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GDP)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气自净能力和地形等是影响大气PM2.5浓度高低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因素。依据近年来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山区坝上(Ⅰ)、北京平原(Ⅱ)、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四个区域(图)。
(1)分析该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2)推断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大小,并概述主要原因。
(3)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对策。
【答案】(1)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区域没有明显地形阻挡,大气自净能力强。
(2)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结构优,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
(3)山区坝上(Ⅰ)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区域发展的异同;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分析】(1)区域大气的自净能力主要受环境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影响,其中主要是受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由a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高自净能力天数低于245天以下的地区,其对应的地形类型为山间盆地或太行山山前(山脉东侧)缓斜平原上,高自净能力天数在335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地、沿海平原地区,故可以推知造成京津冀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山间盆地空气对流运动较弱,污染物不易被扩散,太行山山前平原受山地的阻挡了西北风,地处背风坡,风力较小,导致自净能力较弱,而山地、沿海平原地区,没有地形的阻挡,空气流动性较大,污染物易被扩散,打字的自净能力较强。
(2)污染物排放密度强度的大小应该区域的重度污染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多少相关,根据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c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Ⅰ区域为山区坝上地区,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35,污染排放强度小;而Ⅱ区域位于北京平原地区,PM2.5浓度介于35-55之间,污染排放强度中等,Ⅲ区域(冀中南内陆平原)PM2.5浓度和Ⅳ区域(沿海平原)PM2.5浓度大于55,局部地区PM2.5甚至在75以上,污染排放强度大。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的重工业比重、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经济密度等。山地坝上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密度较小,排放的污染物较少,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高能耗工业少,污染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和沿海平原以重化工业为主,且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因此其排放强度最大。
(3)要实现区域人地协同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结合区域的环境特征,进行合理的规划区域发展策略。山区坝上经济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故该地区应该适度扩大经济规模;平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经济基础相对加较,但产业结构、能源西风结构还有待优化,冀中南内陆平原地区,重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耗占比高,应该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转变,且力度应该最大,沿海平原也以重工业为主,但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发展,且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也应该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转变,但力度稍低于冀中南平原地区。因此,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对策应该是:山区坝上(Ⅰ)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点评】 自净能力是指环境要素对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19.(2022·河北)位于广西中部石漠化治理片区的环弄拉生态旅游区,通过引入山地马拉松、公路自行车、攀岩等现代体育赛事,并进一步挖掘龙舟、独竹漂等民族特色活动资源,打造“体育+民族特色活动”的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当地旅游业迅速发展,使曾经的“石头山”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简述该地旅游发展模式中体育赛事和民族特色活动的不同作用,并说明该模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答案】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扩大影响力,吸引游客;民族特色活动增加体验度,留住游客。深度开发优势资源;融合特色资源。
【知识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分析】旅游发展模式中体育赛事和民族特色活动的作用的不同,主要从两者对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进行叙述,举办体育赛事,可以扩大影响力,越来越吸引游客;民族特色活动的独特性,可以增加游客体验度,留住游客。这种模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主要从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说明,旅游业发展要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彰显特色,融入其特色资源。
【点评】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身,二是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其相关方面。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高,开发条件好;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较优;客源市场条件,旅游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客源市场较近,旅游开发价值高。反之开发价值较低;基础设施条件,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20.(2022·河北)陂(bēi)塘是通过人工截蓄自然径流而形成的小型水体,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南方某地在地表排水沟生态修复过程中,从传统陂塘智慧中找寻灵感,结合沟谷地形,修建了串联式陂塘体系,围绕陂塘配置多种水生植物,营造大众游憩空间。现代陂塘在落实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家园进程中被赋予了新功能。
概述传统与现代陂塘的不同功能,并说明该案例对生态工程建设的启示。
【答案】传统陂塘注重(蓄水与灌溉等)生产功能;现代陂塘注重(水土保持、水文调节、水质净化、休闲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
借鉴传统方法与经验,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因时因地制宜,满足人们新需求。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传统的陂塘的功能只是蓄水,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而现代陂塘则主要的功能是利用传统工程中凝聚的人类智慧,依托当地环境,做到了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其主要功能侧重于保持水土、调节水文、净化水质、提供居民休闲游憩等功能。从该案例中,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应该是:借鉴传统方法与经验,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因时因地制宜,满足人们新需求。
【点评】(1)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2)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河北卷)
一、选择题组
(2022·河北)华北某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于2017年启动“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2.9万公顷,并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图),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数字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主要是为了(  )
A.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B.提高林地利用率
C.提升苗木成活比例 D.提高植被覆盖度
2.打造数字森林对“千年秀林”的意义重在(  )
A.记录林木生长信息 B.评估森林经济效益
C.降低风沙灾害程度 D.研究森林演替规律
(2022·河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461万人。据学者预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437万人,下图示意该省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金字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30年与2020年相比,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  )
A.少儿人口占比增加
B.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
C.老年人口占比减少
D.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减少
4.面对该省未来人口结构问题,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  )
A.放开生育、延迟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B.适度生育、提前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C.适度生育、延迟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D.放开生育、正常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2022·河北)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
6.两市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风俗习惯相近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③资源禀赋相似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河北)北京时间2022年4月25~26日,欧洲西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下图示意这两日该区域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期间,一艘驶向甲地的货轮正途经乙地(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地这两日的天气变化是(  )
A.暖锋过境,雨过天晴 B.气压上升,气温降低
C.风速减弱,云量增加 D.阴雨连绵,湿度增大
8.此时,乙地货轮航行状况为(  )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顺风逆水
9.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届时甲地正值(  )
A.夕阳西下 B.深夜时分 C.太阳初升 D.日近正午
(2022·河北)横断山区位于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和地表水资源地域差异显著。下图示意该区域中三个典型地区的位置及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布(径流深是指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其集水区上的水层深度,反映地表水资源量丰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Ⅰ、Ⅱ、Ⅲ区年均降水量(  )
A.I>Ⅱ>Ⅲ B.Ⅱ>I>>Ⅲ C.Ⅲ>Ⅱ>I D.Ⅱ>Ⅲ>I
11.相较于I、Ⅱ区,Ⅲ区径流深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集水面积大、植被截留强 B.集水面积小、蒸散发较强
C.地表渗漏多、蒸散发较强 D.地表渗漏多、植被截留强
(2022·河北)小明多次随老师赴太行山某溶洞研学基地考察。他发现,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图):(1)前者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后者相反;(2)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前者上部空心、下部实心,后者整体实心;(3)前者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后者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裂隙储水 C.植被蓄水 D.冰雪融水
13.小明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完整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
A.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 B.石笋段外部形态下粗上细
C.石钟乳段纵切面中空管状 D.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
(2022·河北)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县的土壤侵蚀状况,研学小组收集了两种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基础数据。根据基于实地监测试验制定的土壤水蚀评价国家标准(表),应用GIS技术,对该县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依据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和低分辨率(小比例尺)两种数据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明显(图)。因高分辨率数据与制定国标所依据数据的分辨率更接近,故其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  )
A.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 B.土地分类数据差异明显
C.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明显 D.降水强度数据差异明显
15.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可能途径是(  )
①调整主要影响因素②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③建立新的评价标准④采用新的评价技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6.(2022·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7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断各期次冰斗的先后顺序,并简述U型谷发育过程。
(2)结合冰斗和U型谷特征,阐释该山区的气候变化。
17.(2022·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莞依托区位优势(图左),制造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但2008年后多个行业的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当地政府于2014年开始推进制造产业“机器换人”(图右),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与搭建服务平台,助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纵向各环节(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生产系统集成)企业在东莞快速发展。生产系统集成环节技术含量高,企业主要由当地相关企业衍生。
(1)简述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
(2)说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的益处。
(3)阐述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在当地衍生的有利条件。
18.(2022·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GDP)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气自净能力和地形等是影响大气PM2.5浓度高低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因素。依据近年来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山区坝上(Ⅰ)、北京平原(Ⅱ)、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四个区域(图)。
(1)分析该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2)推断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大小,并概述主要原因。
(3)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对策。
19.(2022·河北)位于广西中部石漠化治理片区的环弄拉生态旅游区,通过引入山地马拉松、公路自行车、攀岩等现代体育赛事,并进一步挖掘龙舟、独竹漂等民族特色活动资源,打造“体育+民族特色活动”的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当地旅游业迅速发展,使曾经的“石头山”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简述该地旅游发展模式中体育赛事和民族特色活动的不同作用,并说明该模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20.(2022·河北)陂(bēi)塘是通过人工截蓄自然径流而形成的小型水体,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南方某地在地表排水沟生态修复过程中,从传统陂塘智慧中找寻灵感,结合沟谷地形,修建了串联式陂塘体系,围绕陂塘配置多种水生植物,营造大众游憩空间。现代陂塘在落实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家园进程中被赋予了新功能。
概述传统与现代陂塘的不同功能,并说明该案例对生态工程建设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1.根据材料可知,在华北某国家新区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启动“千年秀林”工程。其目的是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通过多层次、不同树龄和类型树种种植,使人工林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对提高林地利用率和覆盖率影响不大;华北地区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成活率较高。A正确,答案为:A。
2.根据材料可知,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主要的目的是对该棵树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其意义在于研究森林演替规律;单独研究林木生长信息意义不大,评估森林经济价值不需要全周期跟踪,国家级新区植树没有防风固沙的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3.B
4.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3.由图可知,与2020年相比,该省2030年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且高龄人口在老年人中的比重上升,故该省人口结构呈现老化现象,老龄化问题突出。B正确,故答案为:B。
4.据上题的分析,该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少儿人口占比较小,劳动力相对短缺等,要解决该省的人口问题,建议提高生育率,适度生育,针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推迟退休年龄,针对老年人比重大的现象,应该倡导健康养老,保障老年人口权益等。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5.A
6.D
【知识点】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5.据材料可知,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都处于瑞丽江河谷地,东西狭长,两市南北隔江相望,受地形(谷地)影响,两市只能沿着河谷发展,呈长条状,而两市的产业结构不同,交通设施、口岸发展对城市的形态影响较小。A正确,故答案为:A。
6.两市之所以能够协同发展,主要是两市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材料来看,木姐市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二瑞丽市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两市在产业结构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来支持。二风俗习惯相近、资源禀赋相似不是两市协同发展的条件。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7.B
8.C
9.B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冷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注意: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流运动造成的。
7.对比a、b两图可知,a图中甲地气压数值介于1005-1010百帕之间,b图中甲的气压数值在1015-1020百帕之间,说明甲地气压上升;a图中甲地位低压(气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受冷锋影响,多阴雨天气,b图中显示甲地结束受冷锋影响,为冷锋过境后,故甲地气温在降低。B正确,故答案为:B。
8.由图可知,以海域位于40°N以北地区,终年受西风带(西南风)影响,且该海域位于葡萄牙西侧海域,附近有加纳利寒流流经,因此由乙地向甲地航行的货船是顺风逆水。C正确,故答案为:C。
9.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航行时间为16.5小时,由图可知,货船途径乙地时北京时间为26日17时,故货船到达甲地时北京时间为27日9:30,甲地的经度为0°(附近),其地方时为1:30,正值深夜,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具体分析如下。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温度带 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③季风环流: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3)海陆位置
①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势
①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10.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主要来自夏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由图、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可知,Ⅰ、Ⅲ地处横断山区的谷地中,地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上,Ⅱ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上,故Ⅱ区域降水最多,Ⅲ较Ⅰ纬度低,距离海洋较近,故Ⅲ区域降水要多于Ⅰ区域。D正确,故答案为:D。
11.Ⅲ位于云贵高原上,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地表可溶性的石灰岩分布,地表水渗漏较多,在加上该地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蒸发较强,故Ⅲ区域径流深度较小,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12.B
13.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 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12.根据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太行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该山脉海拔高度较低,山顶上没有冰川覆盖,可以推断溶洞崖壁出露的水(夏季细流,冬季冰锥倒挂)应该来自地下水,该处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故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裂隙储水(地下水)。B正确,故答案为:B。
13.根据材料可知,溶洞内的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横切面呈同心圆状,上部空心,下部实心;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二石笋则由下面向上生长、下粗上细,横切面呈同心圆状,整体为实心;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上凸。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4.A
15.C
【知识点】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14.根据图文资料,两种方案评价应用的技术都是GIS技术,对该县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之所以评价的结果不同,是因为两种方案获取是数据有差异,据图分析,低分辨率评价中没有剧烈侵蚀土壤的等级,高分辨率采用大比例尺地图,获取数据更精准(详细),低分辨率采用的是小比例尺的地图,获取的数据简略,不精准。而其他类型(微度—级强烈)两种方式均有,研究的区域都是同一区域不存在植被覆盖率和降水差异。因此可以推测: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地面坡度数据差异。A正确,故答案为:A。
15.据上题的分析,低分辨率有“失真”的情况,原因是使用低分辨率方式获取的数据不准确,按照目前的国际标准研究土壤侵蚀,就存在“失真”的情况,要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失真”的途径应该从提高获取数据精准度或者修改评价标准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可以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另一名可以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二调整主要影响因素和采用新的评价技术无法改变低分辨率方式“失真”的评价结果。C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16.【答案】(1)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冰斗成层分布且基本完好(受破坏微弱),说明雪线逐期上升;两期U型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变小;因此,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面积减小。
【知识点】冰川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材料,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中信息显示,F为断层,据地层分布,可以判定断层线左侧岩层发生向下移动,其移动只改变了③和⑤冰斗的原始位置,其他冰斗的位置没有受其影响,位置没有改变。图中①②⑦三个冰斗海拔高度相近,应该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它们形成应该在断层形成之后,形成的时间应该最晚,目视将F断层线左侧岩层上移使同一地层对其后,观察可知,③④⑧冰斗在同一高度,形成的时间在同一时期;⑤⑥冰斗在同一高度,且海拔最低,它们形成在同一时期。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变得越来越干旱,降水越来越少,故雪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故图中①~⑧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由图可知图中由两个U型谷A、B,U型谷A规模较大,在上方,U型谷B规模较小,在U型谷A的下方。据材料可知,在F断层左侧岩层向下移动,断层后形成的冰斗海拔高度少,说明雪线升高,冰川规模变小,形成的U型谷规模应该较小,故可以推测U型谷B 的形成在U型谷A之后。故可以总结U型谷发育过程为: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根据材料可知,冰斗受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雪线逐渐上升,说明降水逐渐较少(变得干旱),U型谷A(前期)规模大(宽),U型谷B(后期)规模小(窄),说明该山地气候逐渐变暖,冰川面积变小
【点评】冰川槽谷和悬谷:冰川擦痕是古冰川地区基岩表面最常见的冰川侵蚀微形态。它们是底部冰中岩屑在基岩上刻划的结果,具有指示冰流方向的意义。擦痕形状多样、大小不一,有细到肉眼难辨的擦痕,也有延伸数米至数十米的冰川擦槽。同一基岩面上出现几组擦痕,说明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相邻地方擦痕方向不同则表示冰川底部流向的局部变化。冰川磨光面是由细小岩屑(如砂和粉砂)在质地致密的基岩面上长期磨蚀形成,实际是由密集的擦痕组成的。羊背岩是冰川侵蚀岩床造成的石质小丘。它们大体顺冰川流向成群分布,长轴数米至数百米不等,有时大的羊背岩上叠加小的羊背岩。羊背岩反映冰川侵蚀的主要机制,它的迎冰面坡长而平缓光滑,是磨蚀作用造成的;背冰面陡峭、参差不齐,是冰川拔蚀作用的产物。如果羊背岩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发育成流线型,便名鲸背岩。羊背岩地形主要出现在结晶岩地区。
17.【答案】(1)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2)利于各环节专业化发展;利于降低成本;利于技术交流与创新。
(3)本地制造产业具有多样、旺盛的市场需求;本地相关制造产业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提供扶持。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集聚;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工业使用机器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带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叙述,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来越高,使用机器人可以减少劳动力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机器人可以从事一些精细的工序的工作,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且机器人的使用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市场,带动本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的益处,主要从工业集聚的优势进行说明。工业生产各环节都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越来越生产流水线专业化发展;各环节都使用机器人,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力,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产业的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创新。
(3)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在当地衍生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当地工业区位优势进行阐述。具体从市场、技术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叙述。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多种多样,市场需求旺盛;本地相关制造产业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提供扶持。
【点评】工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18.【答案】(1)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区域没有明显地形阻挡,大气自净能力强。
(2)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结构优,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
(3)山区坝上(Ⅰ)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区域发展的异同;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分析】(1)区域大气的自净能力主要受环境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影响,其中主要是受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由a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高自净能力天数低于245天以下的地区,其对应的地形类型为山间盆地或太行山山前(山脉东侧)缓斜平原上,高自净能力天数在335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地、沿海平原地区,故可以推知造成京津冀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山间盆地空气对流运动较弱,污染物不易被扩散,太行山山前平原受山地的阻挡了西北风,地处背风坡,风力较小,导致自净能力较弱,而山地、沿海平原地区,没有地形的阻挡,空气流动性较大,污染物易被扩散,打字的自净能力较强。
(2)污染物排放密度强度的大小应该区域的重度污染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多少相关,根据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c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Ⅰ区域为山区坝上地区,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35,污染排放强度小;而Ⅱ区域位于北京平原地区,PM2.5浓度介于35-55之间,污染排放强度中等,Ⅲ区域(冀中南内陆平原)PM2.5浓度和Ⅳ区域(沿海平原)PM2.5浓度大于55,局部地区PM2.5甚至在75以上,污染排放强度大。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的重工业比重、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经济密度等。山地坝上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密度较小,排放的污染物较少,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高能耗工业少,污染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和沿海平原以重化工业为主,且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因此其排放强度最大。
(3)要实现区域人地协同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结合区域的环境特征,进行合理的规划区域发展策略。山区坝上经济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故该地区应该适度扩大经济规模;平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经济基础相对加较,但产业结构、能源西风结构还有待优化,冀中南内陆平原地区,重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耗占比高,应该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转变,且力度应该最大,沿海平原也以重工业为主,但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发展,且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也应该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转变,但力度稍低于冀中南平原地区。因此,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对策应该是:山区坝上(Ⅰ)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点评】 自净能力是指环境要素对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19.【答案】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扩大影响力,吸引游客;民族特色活动增加体验度,留住游客。深度开发优势资源;融合特色资源。
【知识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分析】旅游发展模式中体育赛事和民族特色活动的作用的不同,主要从两者对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进行叙述,举办体育赛事,可以扩大影响力,越来越吸引游客;民族特色活动的独特性,可以增加游客体验度,留住游客。这种模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主要从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说明,旅游业发展要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彰显特色,融入其特色资源。
【点评】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身,二是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其相关方面。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高,开发条件好;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较优;客源市场条件,旅游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客源市场较近,旅游开发价值高。反之开发价值较低;基础设施条件,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20.【答案】传统陂塘注重(蓄水与灌溉等)生产功能;现代陂塘注重(水土保持、水文调节、水质净化、休闲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
借鉴传统方法与经验,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因时因地制宜,满足人们新需求。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传统的陂塘的功能只是蓄水,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而现代陂塘则主要的功能是利用传统工程中凝聚的人类智慧,依托当地环境,做到了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其主要功能侧重于保持水土、调节水文、净化水质、提供居民休闲游憩等功能。从该案例中,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应该是:借鉴传统方法与经验,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因时因地制宜,满足人们新需求。
【点评】(1)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2)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