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政权名称民族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契丹族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出生于契丹迭剌部耶律氏贵族家庭,自小喜欢谈论国事,“虽龆龀,言必及世务,时伯父当国,疑辄咨焉”。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八部,用武力征服了周边的女真、室韦等族群。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被尊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统治期间,掠夺了大量汉人。他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文字◎契丹货币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唐太宗时期,党项族归附唐朝,统治者受赐李姓,后受吐蕃兴起的挤压,逐步迁居甘肃、陕北和宁夏一带,称为平夏部。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史称西夏。(二)党项族(二)党项族政权名称民族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西夏党项族11世纪前期(1038年)元昊兴庆府◎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元昊(1003—1048年),又称李元昊或赵元昊,是西夏杰出的政治家。元昊喜欢汉文化,研究儒家经典,任用汉人为官,根据唐宋制度制定官制、军制等,依照汉文字创造西夏文字。元昊在统治期间,虽然与宋朝不断进行战争,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交融。◎西夏货币◎西夏文契约政权名称 辽(契丹) 北宋 西夏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党项族11世纪前期(1038年)元昊兴庆(今宁夏银川)契丹族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汉族960年赵匡胤东京(今河南开封)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燕云十六州示意图(10世纪)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燕云十六州示意图(10世纪)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辽太宗宋太祖宋太宗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真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澶渊之战,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订立盟约。◎北宋、辽、西夏交战形势图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钱穆《国史大纲》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材料一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材料二 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 材料三 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初,贡团茶及白羊酒(加入羊肉汁酿成的契丹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宋]王巩《甲申杂记》怎样评价澶渊之盟?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是更为突出的:它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资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一)西夏攻宋(二)宋夏和约◎北宋、辽、西夏交战形势图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西夏攻宋宋夏和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