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2张PPT)光电效应实验现象2当单色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发生下列现象:发射光电子依赖频率, 与光强无关。若有光电子发射,光频率必须大于某一值,即有一个最低频率νmin。B. 当照射光的频率ν>νmin时,发射出的光电子的动能与光强无关。光电效应实验现象:1887 赫兹发现的GD为光电管,光通过石英窗口照射阴极K,光电子从阴极表面逸。光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向阳极A运动,形成光电流。实验装置:光电效应实验现象3按照光的电磁理论:光的能量只取决于光强而与频率无关。当光强增加时,光波中的电场振幅增大,加速电子达到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动能,从而离开金属。光强愈强,发射的电子动能愈大,而能有光电子产生,并不需要大于截止频率,即与频率无关。所以,经典物理学理论得到结论与实验事实截然相反。Einstein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建立光电效应方程。4Einstein 光量子假设(1905)1、光子的概念:一束单色光由辐射能量大小为ε=hν的光子组成,即假设光与物质粒子交换能量时,是以“微粒”形式出现的,这种“微粒”带有能量ε=hν。2、光子的动能与波长的关系:p= ε/c=hν/c=h/λ,光子运动方向与光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注意: 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h这个常数在光子假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微观粒子量子化的特征。5密立根 1915 利用光电效应实验精确地测定普朗克常数h = 6.56 10-34 Js与当时用其他方法测得的符合得相当好。当时这是对爱因斯坦光子假设的极大支持。密立根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Einstein对光电效应实验的解释当金属受到频率为ν的单色光照射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吸收到光子,获得能量hν。电子要飞离金属,必须克服金属的吸引而作功W0(逸出功),故飞出去的光电子的动能为(光电效应方程)式中W0----电子在金属中的脱出功由光电效应方程可知:1、截止频率由于电子吸收两个光子的几率几乎为零,故电子要想飞离金属,则至少动能为零72、光电子的动能完全由逸出功W0(金属性质决定)和入射光的频率ν决定,而与光强无关。3、光电子的数目则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即和入射光子的总数成正比。结论:光电效应实验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爱因斯坦于1921年,为此获诺贝尔物理奖。8普朗克是这个杂志的主编,他对爱因斯坦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9康普顿散射效应Compton实验:光在自由电子上的散射,或称光子和自由电子的碰撞。实验发现:高频的单色X射线被轻元素中的电子散射后,散射的X射线的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即经典电动力学观点:电磁波被散射后波长不变。所以,康普顿效应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康普顿引入“光子”的概念并利用相对论力学对散射过程进行成功的理论解释。具体如下:10设入射X射线的波长为λ,散射后的X射线波长为λ’; 则它们的能量和动量分别为电子散射前静止, 动量为0, 能量为mec2;散射后的能量和动量分别为11光子与电子的碰撞过程如图:--电子反冲角--X射线散射角散射前后能量和动量守恒:12由 (1)2 - c× (2)2 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