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shèn)漉 栏楯(dùn) 修葺(qì) 垣(yuán)墙B.偃(yàn)仰 老妪(yù) 兀(wù)坐 异爨(cuàn)C.阖(hé)门 象笏(hù) 扃(jiōnɡ)牖(yǒu) 长号(háo)D.南阁(ɡé)子 呱(ɡuā)呱而泣 中闺(ɡuī) 先妣(bǐ)2.找出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 )A.修葺:修造 扃牖:关闭窗户阖门:关门 大类:大的分类B.长号:大哭 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宁:女子出嫁 自禁:自己忍不住C.洞然:明亮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偃仰:安居、休息 儿息:子嗣D.斑驳:错杂 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先是:先前就这样 兀坐:端正的坐着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不上漏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B.妪,先大母婢也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其制稍异于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B.先妣抚之甚厚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其后六年,吾妻死 其制稍异于前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5.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其制稍异于前(宾语前置句)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五柳先生”“樊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清代小说家蒲松龄。B.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子向君王陈情谢贺,同书、疏、序、铭、赋等一样,都属于古文中的常用文体,都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陈事时使用。C.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D.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注: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B.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C.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记叙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抒发悲喜之情。B.作者善于选取细节来表现深情,如写母亲的语言“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动作“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等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C.文章用枇杷树做结,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章的叠词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1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1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结合全文归纳概括“可悲”的事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乙]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先母、先慈。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文中的“先大母”指已经去世的祖母。B.“归宁”一词起源很早,在《诗经》中就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指回家省亲,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C.“亭、台、楼、阁、轩、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几种类型,其中“轩”指的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D.“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的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另外,作者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静物,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B.甲文的语言委婉含蓄,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真情。叠词的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形象性和音乐美。C.在乙文中,作者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家常之事入手,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D.乙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模式,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16.“悲”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试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各自表达了哪几种悲?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就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他们__________,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遵守__________的女子。房子是泥巴墙的,它安贫;是__________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的形状它就是怎样的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的本性。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__________,总能给人一种熨帖。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瓦是大地的使者,以仰望的姿态承接上天的眷顾。南方雨量充沛,尤其是春秋两季,最是雨打瓦屋如弄琴,催醒了大地上每一株蓬勃的生命。瓦片上的雨声丝丝绵绵,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几眼,用眼睛和心灵和它说上两句话。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老了并不等于遭人嫌,我对瓦的感觉亦是B.即使老了也不等于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C.我对瓦的感觉是,它们虽然并不遭人嫌,却真的老了D.我对瓦的感觉是,它们即使老了,也并不遭人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珠围翠绕 杂乱无章B.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金碧辉煌 杂乱无章C.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珠围翠绕 张牙舞爪D.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金碧辉煌 张牙舞爪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更壮大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B.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C.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D.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四、语言表达20.下面文段有中有文化常识错误,请找出至少五处并改正。年龄不同,喜欢的味道不同,喜欢的文字也大不相同:年轻时,喜欢淋漓酣畅的文字,如虎啸深山的磅礴之音,①最爱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皇祖母对小玄烨说的那句:“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唯我独尊,记住孙儿,雄心的一半是忍耐!”②钦慕《水浒传》里的武松,绰号“玉麒麟”武艺高强、棒棍天下无双。③步入中年,对岁月有了深情眷恋,更懂得“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祭十三郎文》、苏洵的《伶官传序》里杂陈的人生况味。④从明代归有光以“名号”命名的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也读出至情至性之味。③暮年,在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洞察人生的经验教训,才感悟到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实录”精神写尽各阶层人物,才是平淡且百味的人生。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A.栏楯(shǔn);B.偃仰(yǎn);D.呱呱而泣(gū);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大类:太像。 B.归宁:女子回娘家。 D.先是:在这以前。故选C。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例句为省略句,“使(之)不上漏”,句意: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C.省略句,“读书(于)轩中”。句意:自从我把头发给捆扎起来,到明亮宽敞的屋子里读书;A.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B.判断句,“也”为标志。句意: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稍于前异”。句意:南阁子的规模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C项和例句都为省略句。故选C。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根据,凭借。句意: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连词,相当于“来,用来”。句意: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B.代词,她,指老妪。句意:先母对她很好。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意:是我妻子去世的那年我亲手种植的。C.指示代词,那(这)。句意: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代词,它的。句意:它的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D.副词,总共。句意: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副词,总共。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故选D。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D.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其制于前稍异。句意:形制规模跟过去稍有不同。故选D。6.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除”等表示罢官错误,“表”无“谢贺”的作用。“除”表示授官。故选C。7.D 8.A 9.B 10.(1)这位老婆婆,是我逝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的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灵在保佑吧。 11.①家族分崩(没落);②慈母早逝;③爱妻亡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客”作“逾庖而宴”的主语,意思是“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庭中”作“始为篱”的主语,意思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中间不能顿开,排除C。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错误,朔指每月的第一天,晦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B.“写母亲的语言……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错误,原文为“大母过余曰”,不是母亲而是祖母,表达的是祖母对孙子的爱。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译出“是”;“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先”,去世的。(2)“凡”,共;“焚”,被烧掉;“殆”,大概,恐怕。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概括出,家族分崩(没落);结合“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可概括出,慈母早逝;结合“其后六年,吾妻死”可概括出,爱妻亡故。参考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共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12.D 13.B 14.C 15.(1)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2)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3)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16.《项脊轩志》:悲家境衰败;悲慈母早逝;悲祖母厚爱;悲爱妻薄命。《祭十二郎文》:悲侄儿之死;悲家族人丁不兴;悲自己仕途失意。【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遽去吾而殁”,“而”表修饰,前后为连接的一件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虽暂相别”与“终当久相与处”前后呼应,结构相似,二者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中,“而”为连词,连接“舍汝”和“旅食京师”两件事情,中间不能断开;且“故”为副词,此处用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错误,“归宁”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错误,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没有议论。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你;“竟日”,整天;“大类”,很像。(2)“纯明”,纯正聪明;“业”,继承;“克”,能。(3)“见背”,离开我;“行年”,经历岁月;“夺”,改变。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项脊轩志》:悲家境衰败:叔父分家以后,此时的家里“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门多、墙多、狗多,不仅表示家里杂乱无章的情景,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小家庭之间是戒备森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冷漠了,更加能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正统的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悲慈母早逝:文中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的怀中呱呱啼哭,她在屋中听见孩子的哭声,马上问“儿寒乎?欲食乎?”母亲爱抚子女的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然而,不幸的是归有光还是孩童时,母亲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子女,撒手人寰。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使他痛心疾首,“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祖母厚爱:“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对孙子的这种做法表面责怪,内心却默默的赞赏,感到无比欣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简单的多多数语中体现出祖母对作者客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重振家族雄风。而作者自己并没有像老人家所期望的那样光大门楣,辜负了祖母厚望的深深内疚,让他“长号不自禁”。悲爱妻薄命:妻子把他看成自己的老师,经常来到作者的项脊轩“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的勤学好问,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快乐。然而,“其后六年,吾妻死。”作者深爱的妻子去世了,这让归有光肝肠寸断,这也是归有光生中最为悲痛的事情。《祭十二郎文》:悲侄儿之死:“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等句子满含侄儿;悲家族人丁不兴;悲自己仕途失意。悲家族人丁不兴:韩愈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悲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 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参考译文:[甲]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乙]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唉!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在做梦呢 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 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 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 还是不知道呢 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17.A 18.D 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后语意可知,瓦已经老了,所以不能用“即使”,排除B、D两项。根据括号后的内容可知,瓦像晒太阳的百岁老人一样,并不招人嫌,突出的应是“不遭人嫌”,故排除C项。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语境中强调“活菩萨”般的亲切感,应用“慈眉善目”。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由前文的“遵守”可知,应用“三从四德”。珠围翠绕:①形容妇女妆饰华贵。②形容姬妾或侍女随侍周围。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语境用于形容宫廷,应用“金碧辉煌”。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根据前后语境,“怎么着都不会”后应填与“瓦是多么慈和啊”“总能给人一种熨帖”意思相反的词,故应用“张牙舞爪”。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瓦的庇护下”应改为“在瓦的庇护下”;二是搭配不当,“增强”与“味道”搭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加深”。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20. 孝庄是谥号删去 武松改为卢俊义 苏洵改为欧阳修 《临川先生文集》改为《震川文集》 南宋 改为北宋、通史改为断代史【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孝庄是谥号删去,死后才有的,不可能自称。绰号“玉麒麟”、棒棍天下无双的是卢俊义。《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归有光的作品集叫《震川文集》;《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的。司马光是北宋人。《汉书》是断代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