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解度——结晶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结晶的常用方法。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教学重点难点1、不同物质适用的结晶方法的区分。2、生活中常见结晶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举例,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 视频观看:“美丽化学-结晶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有体会结晶过程之美吗?学了本节课内容,相信你会了解结晶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通过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或蒸发溶剂的过程中出现固体析出的现象,自然引出结晶的定义 看视频,体会。 观看,体会思考。 回忆,总结,得出结晶的定义,认识晶体和母液。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自然的进入学习,体会化学之美。 通过视频观看,及老师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结晶现象的普遍性。导学阶段 二、讲授新课: 通过回忆冷却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得到晶体的过程,海水晒盐的过程,总结常用的两种结晶方法。 三、提出问题: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点拨: 1、Na2C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变化比较大,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 2、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变化不大,结晶方法是蒸发溶剂结晶 回忆,总结,得出结晶的定义,认识晶体和母液。 回忆,聆听,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现象归纳获得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让学生对结晶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 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 结晶的定义 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结晶的方法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的下降明显下降的物质,如冷却热KNO3溶液,获取KNO3晶体。 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海水中提取食盐NaCl。 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 讨论,思考,体会理解 回忆、总结、归纳。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结晶方法的认识。 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高明显下降的物质,如加热饱和Ca(OH)2溶液,获取Ca(OH)2晶体。(由于这一点在后面溶解度曲线那里还要讲,所以这里不在赘述)。运用阶段 家庭小实验: 自制白糖晶体 一、用品准备:玻璃杯一个,筷子一根,硬纸片一个,回形针一个,白糖若干。 二、制作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约20ml热水。 2、加入白糖并不断搅拌,继续加入白糖搅拌,直到有少量白糖不能继续溶解。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体会晶体制作的过程,总结白糖结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化学的美。3、棉线下端绑上重物(如回形针),放入白糖溶液中,硬纸片盖住,静置4-5天。 4、观察晶体析出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