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家的意味
教学内容分析 《家的意味》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介绍家的含义、功能与意义;第二目“中国人的‘家’”阐释了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孝亲敬长。本框内容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的第六课中,学生已学习了与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父母,这也为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含义及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并了解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在全书中占据重要位置,只有对家有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责任感不强,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对于家国情怀没有明确的认知,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涉及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兴趣应较为浓厚。七年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国家庭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培育家国情怀。
目标确定 ①政治认同:通过理解“家”的内涵与功能,认识到“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形成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②道德修养: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③法治观念: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④健全人格:体会家人对自己的付出,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 ⑤责任意识:提升对家庭的责任感,自觉分担家庭责任,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的意义、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难点: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孝亲敬长;
5.学习活动设计:议题式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出示议题:“家,意味着什么?”
环节一:我们的家 1.播放《迟来的新衣》视频 在广东打工的贵州农民工汪正年夫妇,为了节省车费,从广州到贵州老家,五天四夜,骑行1350公里,路上经历恶劣天气、崎岖山路种种艰险,亲手为一年未见的女儿穿上过年新衣的那一刻,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的那一刻,一年的辛苦,一路的奔波都有了幸福的意义。 设问一:为什么路途如此遥远艰难,汪正年夫妇也要回家过年? 设问二:从他们的神情中你能感受怎样的情感? 设问三: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点拨、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的心灵港湾。 过渡:汪正年夫妇尽管一路奔波,却甘之如饴,正是源于家庭赋予的力量。像汪正年一家这样的中国家庭还有很多,我们每个人也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 2.出示全家福照片 设问一:我们的家庭大多是由什么关系结成的? 点拨、小结:婚姻关系、血缘关系 设问二:家庭构成除了以上两种关系外,还有吗? 点拨、小结: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设问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比如我们每个人的降生就是家庭生育功能的体现,能不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家庭还具有哪些功能? 点拨、小结: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物质生产、休闲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 观看视频,思考感悟,回答问题。 根据全家庭照片,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春运时期汪正年夫妇回家过年的视频,感受人们对家的向往,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家庭在人们心中深厚的意味;通过全家福照片引出家庭的含义、功能。
环节二 :中国人的“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渡:汪正年夫妇这样的赶路人虽然辛苦,却也是幸运的,他们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但海峡对岸也有一群老兵,回家的路,他们走了一辈子。生者还乡,多已白发,逝者归乡,只余白骨。高秉涵,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兵,把装着满满乡愁的骨灰,一坛又一坛,送回家。这条归家路,老兵们走的异常曲折,但又轰轰烈烈。 1.PPT播放高秉涵的故事 ①他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高秉涵。 他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 ②他是山东菏泽人。1948年,由于战乱,父亲死了。年仅13岁的高秉涵跟随人流逃亡到台湾。从此以后,海峡两岸,他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③几经周折,他成为了金门驻军事法庭的法官。他审的第一个案子就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将十年前给生病母亲买的药送回去,但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身为法官的高秉涵内心受到极大触动。 ④两岸开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厦门希望能找到逃兵的母亲,告诉她全部的事实,然而,那位母亲早已不在。 ⑤1991年,高秉涵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只不过家却化为一方矮矮的坟墓。 他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⑥1995年,高秉涵成立了菏泽旅台同乡会,并担任会长,负责对同乡的老兵进行关照。1998年,一个国民党老兵临终前找到他,希望他在自己死后能帮忙把骨灰送到山东老家。 ⑦ “老弟啊,我们是没有希望回去了,你有朝一日能回家一定要把我们的骨灰带回去……”他们生前嘱咐道。就这样,一个、两个……高秉涵肩负了很多深情的嘱托。 ⑧20多年间,高秉涵共义务运送了200多名台湾老兵的骨灰,帮助他们完成遗愿,让他们安心回“家”。 ⑩每个骨灰盒都重达十公斤,而体重仅44公斤的高秉涵就这样小心呵护着同乡的亡灵,犹如自己生命般…… 有的老兵的亲人实在找不到了,高秉涵就把骨灰埋在他生前整天念叨的老槐树下…… 不再有故乡的小屋,不再有年迈的双亲,但是他们仍要来……“活着的时候做游子,死后一定不要再做游魂。” “一盒盒沉甸甸的骨灰” “一方方矮矮的坟墓”, 他们终于回家了。 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高秉涵仍然走在运送老兵亡灵的归家路上…… 落叶归根的期盼,他懂得…… “百年之后,一定让子女把我的骨灰送回大陆、送到家乡,安放在母亲旁边,因为那才是家。” 设问一:对于台湾老兵而言,他们的家在哪里? 设问二:台湾老兵为什么要回家? 设问三:亲人已逝,为什么还要回家? 点拨、小结:因此,家对于老兵们而言,是对于父母亲人的感情,家更是对家乡的依恋,对国家的忠诚,家、乡、国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对亲人的感情,对家乡的依恋,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家国情怀。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给母亲送药,遗憾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这是中国“家”文化中孝亲敬长的体现,所以,中国人的家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家国情怀,更是“家”文化。 聆听高秉涵的故事,思考回答问题,感悟中国人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高秉涵及台湾老兵的故事,在层层递进的设问中,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老兵对于家人、家乡、国家的情怀,感受到中国人的“家”是中国人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通过士兵冒死给母亲送药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中国人的家庭文化就在我们生活中,并代代传承。
环节三:尽孝在当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亲情计算题” 请你算一算: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 次?一次 天?除掉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父母在一起? 设问:尽孝在当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点拨、小结:尽孝不是长大成人才能做的事情,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可以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不要让等待成为遗憾。 计算自己与父母能真正相处的时间,感悟尽孝在当下。思考孝亲敬长的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感悟尽孝在当下,帮助学生明确孝亲敬长的具体做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传承中国人的家庭文化。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做一做】 1.有人说,“父母的爱是赞扬的爱,像一杯热牛奶在寒冷的时候让你感到温暖;父母的爱是唠叨的爱,在你迷茫的时候提醒你,关怀你……”这句话告诉我们( ) A.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是心灵的港湾 B.家是我们物质生活的后盾 C.只有父母的教育才能助我们健康成长 D.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答案:A 2.习近平说:“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下列名言警句、谚语能体现良好家风中勤俭节约品质的是( ) A.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B.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C.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答案:C 3.《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因此,对于父母,我们( ) A.要知恩、感恩,用心去爱,用行动去表达 B.孝敬父母长辈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现在不用考虑 C.在产生矛盾时,不必理睬,父母会主动沟通 D.应该适当与父母冲突,以证明自己成长 答案:A 【试一试】一封家书 同学们,请拿起笔勇敢地表达吧,把自己对父母的感谢,或者是那些想说而未曾说出口的话通过书信的方式告诉他们。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选取了央视公益广告《迟来的新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不太够,在第一环节中讲述家庭的含义与功能时,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体会家的意味,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于家的依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