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学习目标: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课文,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3.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知人论世
01/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抗疟英雄——屠呦呦
2018年改革先锋奖
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2019年共和国勋章奖、
“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获得荣誉】
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相关背景】
疟疾是经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在1940年代,我国每年的疟疾感染病例高达3000万,直接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左右。地处热带的云南思茅则更为严重(如今普洱市市区)。季羡林曾在《赋得永久的悔》中这样描述: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这里暴发了两次恶性疟疾,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病死亡,清末七八万人口的市镇,新中国成立时仅剩九百余人,人口损失超过85%。
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相关背景】
1820年法国的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到了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由于辛可宁的药理作用较小,所以奎宁被确定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奎宁一直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在20世纪末,疟原虫对金鸡纳碱产生抗药性,奎宁失效。疟疾再次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发现了青蒿素。
字词积累
屠呦呦(yōu) 青蒿(hāo)素 羟(qiǎng)基 芍药苷(gān)
疟(nüè)疾 精髓(suǐ) 赠(zèng)予 相悖(bèi)
衍(yǎn)生 胶囊(náng) 瘀(yū)血 福祉(zhǐ)
表彰(zhāng) 砒(pī)霜 痴(chī)呆 衷(zhōng)心
斑斓(lán) 遐想(xiá) 栅栏(zhà) 惊诧(chà)
怪诞(dàn) 贪婪(lán) 浩瀚(hàn) 湮没(yān)
畏葸(xǐ) 撒手人寰(huán)
熟语积累
(1)对症下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亦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2)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借以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3)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灿烂多彩。
(4)高深莫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无法推测,形容对方的意图使人很难猜透。
(5)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
熟语积累
(6)摇摆不定: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
(7)刨根究底:追究底细。
(8)困惑不解:不懂不明白,很困惑。
(9)冷嘲热讽:尖刻地嘲讽或讥讽。
(10)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11)在所不辞:无论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都不推辞。
(12)畏葸不前:畏惧害怕,不敢前进。
(13)撒手人寰:离开人间,即死亡。
整体感知
02/
阅读提示: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本文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阅读时,请关注小标题,把握各部分主要信息并划分层次。
【阅读文章】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初读文章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概述提取青蒿素一事
介绍科研的关键阶段
简介中药医学的贡献
发现
提取
传播
超越



一般
特殊
个别
一般
时间历程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1世纪 21世纪
科学研究探索过程 在中药研究所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 发挥中医药的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做出新贡献。
重要启示节点 《肘后备急方》的文献启示:低温提取 生物力药理学迅猛发展
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从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进展甚微
赴海南临床试验效果明显,后转向分离提纯
在四川找到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
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
在青蒿素结构中引入羟基的产物,研制双氢青蒿素
3、探究屠呦呦科学研究探索的过程及重要启示的节点
4、再读课文,你认为屠呦呦成功研发出青蒿素并使其成为治疗疟疾有效药的因素是什么?
毕业于药学系,在中药研究所工作。——个人志向
疟疾重新肆虐,国家启动了抗击疟疾的523项目。——敢于担当
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药方,进行尝试和验证。——勇于探索
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不断学习
担任志愿者,亲身试验新药的效果。——甘于奉献
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获得相关技术支撑。——善于协作
继续研究创新,加入羟基,提高药效。——创新进取
5、从最后一部分看,中国医学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石杉碱甲 老年痴呆
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
芍药苷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中医药学在治疗疟疾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人类需要面对的疑难杂症还有很多,中医药学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还要进一步发挥威力.....
品析提示:
本文语言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朴实而不乏生动的特点,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全文以平实、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叙述的事实和道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
【品析语言】
品析要求:
请从文章中任选一两处语言进行品析。主要从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朴实性不及生动性方面进行品析。
【品析语言】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既强调了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与奎宁的发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隐含着奎宁的发现也涉及其他因素的信息。
(2)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明确 :通过准确列举一连串数量庞大的数字,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之大,过程之艰辛,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与精神。
【品析语言】
(3)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明确 :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品析语言】
(5)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此处用词准确而严谨。就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而言,这确实是“一小步”,因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疾病之一;“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骄傲自满,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6)“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明确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堂总结
  本文运用严谨、朴实、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后续的发展和超越,强调了中医药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呼吁人们重视对中医药宝库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和献身精神。
写法探究
——演讲稿
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
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国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做出的新贡献,主题鲜明突出。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知识链接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稿写作技巧
一、开头
开头要点:要抓住听众,引人入胜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格式中处于显要的地位,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演讲稿写作技巧
二、主体
主体要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主体是演讲稿的主要部分。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思路、节奏和衔接等几个问题。
演讲稿写作技巧
首先是思路,思路清晰的演讲才能引导听众,最简单的思路是用数字序号来表达内容的层次,如提出3个问题,第1、第2、第3,或有3种方法等等。
数字序号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表达清晰的思路。此外,演讲稿中使用过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语词来区别层次,也是使演讲思路清晰的有效方法。
演讲稿写作技巧
其次是节奏,是指演讲内容在结构安排上表现出的张弛起伏。节奏变化会使听众不至于疲劳,如在演讲稿范文中,适当地插入幽默、诗文、轶事等,使演讲内容不单一,以便听众的注意力能够长时间地保持高度集中。
当然节奏是为内容服务的,插入的内容应该与演讲主题相呼应,另外,节奏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涣散。
演讲稿写作技巧
第三是衔接,是把演讲中的各个内容层次联结起来,使之具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感。由于前面提到的节奏的需要,容易使演讲稿的结构显得零散。衔接是对结构松紧、疏密的一种弥补,它使各个内容层次的变换更为巧妙和自然,使演讲稿富于整体感,有助于演讲主题的深入人心。演讲稿结构衔接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同两段内容、两个层次有联系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演讲稿写作技巧
三、结尾
结尾要点:简洁有力,余音绕梁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结束。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的结尾能够震撼听众,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
演讲稿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是对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也可以是号召性、激励性的口号,也可以是名人名言以及幽默的话。
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强磨锋芒,终得嗅梅香”。
有一种光华,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焰,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崇山峻岭;有一种信仰,沉潜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汪洋。它使我们在风暴来袭时岿然不动;让我们在穷困潦倒时淡然沉静;助我们在众人耻笑时襟怀磊落;促我们磨砺自己那一柄寒光灼灼的宝剑,嗅得苦寒后那沁人心脾的芬芳……同学们,它就是自强。
自强磨锋芒,终得嗅梅香
自强,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是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是大喊一声“我命由我不由”的自信。
撒贝宁说:“如果命运是最差的编剧,你就要做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一场可怕事故夺去了他的双臂,他却对之报以不屑的微笑,游泳、打字、弹钢琴—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刘伟用最优美的旋律诠释了他惊人的勇敢;一场疾病剥夺了行走的能力,他却张开了心灵的双翅,飞翔在清华大学的各个角落,《朗读者》舞台上,矣晓沅用激昂的声音展示了他的超强的自信!同学们,苦难中浴火重生,磨砺中凤凰涅槃。纵使上天给我们一个千疮百孔的命运,我们也要看到灵魂的厚度与光泽;纵使我们出身平凡家境普通,我们也要刺破重重黑暗,用自强点亮心灯,做那最炫丽的焰火。
自强,是对苦难的轻蔑,是对懦弱的不屑,是慨然长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
蛹挣脱茧的束缚,只为脱变后能获得新生,在羽化而飞的瞬间书写美丽;雄鹰搏击长空,无所畏惧,悬崖边的奋力一跃,只为脱去软弱,成就翱翔天际的王者风采。贝多芬双耳失聪,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韩信受胯下之辱,却成就灭秦的千古伟业;王心仪家境贫寒,却从未放弃求学的热情;余秀华自幼脑瘫,却拥抱美好灿烂的人生……同学们,卢梭曾言:“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沃土。”生逢中华崛起的盛世,我们是做那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恐惧地呻吟,还是要做那海燕,在暴风雨中高傲地飞翔?我们是做那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绵羊,还是要做那横扫劲敌、威风八面的猛虎?
三千里江山,不畏风狂,不惧雨骤, 不怕潮涌,不惊栗于一切寒霜雷电,全无畏惧,是因为,这江山内里,是血性,是刚强,是坚硬的骨,是不屈的魂,是自强不息之精神!同学们,为了家园的美丽,为了祖国的强盛,让我们传承这中华之精神,在心中燃起自强的火炬,去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去追逐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知识链接
科普文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特点: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客观性)
文学(艺术)性(会运用描写、修辞、表现手法)
通俗性(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思想性
知识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