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福建省部分地市高考历史第一次质检试卷1. 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A. 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 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C.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2. 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A. 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 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3. 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 )A. 南北差距逐渐缩小 B. 民族交往途径单一 C. 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D. 婚姻观念平等开放4. 唐高宗时,政府对官民占田标准有明确规定,并严禁盗种公田,即便是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洛州刺史贾敦颐就曾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倾,“以给贫乏”。唐朝政府意在( )A.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B. 灵活运用土地政策 C. 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D. 维系封建土地国有5. 南怀仁《坤舆全图》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经纬理法以及实测技术进行绘制,整幅地图的构图则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形式。其做法( )A. 旨在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 B. 促进了中学西渐的兴起C. 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进步 D. 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6. 19世纪中叶以来,闽江上游的茶叶生产使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是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了当时( )A. 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B. 列强加紧对华的商品输出C. 国人积极加入全球劳动力市场 D. 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需要7. 如表为1902年江南乡试部分考生答卷某题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人数 对“治外法权”的理解24人 大体懂得其为来华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和地方官管辖审判之特权6人 视之为一种中国管辖和审判来华外国人的正当法权7人 含糊不明A. 知识分子投身救亡运动 B. 传统选官制度受到时代冲击C. 社会变革缺乏群众基础 D. 科举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共识8. 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B. 确保社会秩序稳定C. 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 D. 重建民主共和制度9. 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了不同面值的公债,如图是其中一种。边区原计划发行500万元,实际完成了618万元。此期公债的发行( )A. 为边区货币统一打下坚实基础B. 旨在为反攻积聚财力C. 体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D. 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10. 如表为建国初北京市工商业发展情况统计表(部分)。表中信息反映出( )时间 国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私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国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私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1949 5365 14318 4390 40391950 10988 27085 15886 105331951 27483 59048 42788 24619A. 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B.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D. 公私合营政策成效显著11. 高一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如表)。用来说明改革开放( )70年代末:蜂窝煤、鸽子笼、喇叭裤、铁饭碗80年代初期:乘车难、三大件、彩电、立体声80年代中期:打的、商品房、易拉罐、迪斯科A.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 缩小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D.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2. 如图为在古希腊较为常见的绘有“重装步兵赛跑”瓶画的陶壶。瓶画画风写实,人物充满动感。瓶画所呈现的比赛( )A. 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公民B. 体现了城邦的好战之风C. 适应了保卫城邦的需要D. 反映了货族的政治特权13. 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得意地向西班牙国王通报达 伽马归来的消息时,夸口的不是占领了多少土地,制服了多少人,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矿,以及谋划用武力从穆斯林手中夺取香料贸易控制权的计划。这反映出当时葡萄牙( )A. 意欲垄太平洋地区贸易 B. 积极推行重商主义C. 拥有掌控世界市场的实力 D. 军事实力欧洲领先14. 如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政府发的法语版征兵海报,左侧的加拿大士兵和右侧的法国士兵相倚而立。由此可见,该海报的设计是基于( )A. 实现民族独立的共同目标 B. 英法的盟友关系C. 捍卫民主自由的价值诉求 D. 族群的民族认同15. 印度取得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始终把军事力量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其国防开支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这一做法( )A. 深受民族独立斗争方式影响 B.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C. 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 反映第三世界需求16.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秘书长范莱内普提出了“福利社会”的构想。他认为:“我们必须寻求国家与私人行动的新关系;加强个人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福利社会是必然的和符合人们愿望的。”这一构想的提出旨在( )A. 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 应对福利国家危机C. 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D.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6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对伦敦城市的重建进行了规范。出于实用与美观的需求,房屋烟囱的尺寸被大大地缩小,烟道变得狭小曲折。为防止堵塞,烟道需要定期打扫,于是英国人发明了用年幼儿童(尤其是男童)当“人体扫帚”来清理烟道的方法。在18世纪,各种力图废除儿童扫烟囱的努力都宣告失败。19世纪初,出现了能到代替儿童扫烟囱的机器,但因为购买机器的花费远高于雇佣男童,同时担心自己的生会被机器取代,多数扫烟囱师傅纷纷对此抵制。1834、1840年议会先后通过两项改善扫烟囱儿童待遇的法案,但许多儿童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直到1875年,议会才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摘编自施义慧《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以英国扫烟囱儿童命运转变折射出的社会变迁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英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整体视角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但人才缺乏。1935年,斯大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青年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号召,认真钻研新技术,在个小时内采掘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创造了新纪录。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展开了赶超斯达汉诺夫的群众性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民更加广泛地开展这一运动,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大量物资战后初期,斯达汉诺夫运动更是推动苏联在废墟中迅速重建。——摘编自姜天明《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及其经验与教训》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标志着斯达汉诺夫运动在中国的落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新观念,使劳动人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尊严。1950年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64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他们是革命功臣、护厂英雄、生能手,很多人在根据地时期就是先进典型,如吴运铎、李顺达、马六孩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1956年4月,新中国第二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4703位先进个人获奖。此次褒奖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的先进典型,有来自企业产一线的优秀工人孟泰、赵梦桃,来自文化教育界的优秀知识分子钱学森、张光等。——摘编自姚力《从劳模表彰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特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召开劳模表彰大会的原因。(3) 综上,指出中苏两国劳模运动的共同价值。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时代 阶段特征 新增故事情节节选宋元时期 萌芽期 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适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明代 定型期 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清代 鼎盛期 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考论》等根据表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的语言学家提出汉字必须改革,他们主张大胆引进各种注音符号系统,以简便汉字的读、识、写。闽南方言有上古汉语“活化石”之称,为音韵学家所关注,福建切音字运动在闽南率先兴起,1892年,福建同安人卢赣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揭开清末切音字运动的序幕。书中所述的切音字方案以闽南地区传救士为翻译《圣经》创制的十五音字母为基础,依据厦门腔制成一套五十五个罗马字式的字母,主张“以一腔为主脑”来统合各省语言文字。他将此方案定名为“第一快切音新字”,希此“省费十余年之光阴”用于专攻种种实学,“不患国不富强”。尽管该方案不为清政府所肯定和推广,但在卢赣章之后,近代国语统一观念成为共识,向着西方拼音文字方向改革的切音字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清末国语运动的先声。——摘编自王曦《近代福建切音字运动史论》(1) 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切音运动率先在福建兴起的原因。(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卢赣章的切音字方案进行简要评价。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可见更多的农民和下层人民进入到国家军队,服务于国家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统治,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国家统治基础即可以维系一个国家或政权的一切东西,例如阶级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等,当时国家的统治基础并未被重构,排除A项;贵族阶层的特权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并非材料所述现象,排除C项。故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将“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此地出现多个商业性都会反映了秦始皇的这一举措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可见当时少数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较为频繁,由此可知当时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北之间差距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了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无法得出民族交往仅此一种,途径单一,排除B项;D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高宗时,政府对官民占田标准有明确规定,并严禁盗种公田,即便是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洛州刺史贾敦颐就曾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倾”可知,唐朝政府对官民占田标准有明确规定,并严禁盗种公田,其主要目的是维系封建土地国有,保证均田制的顺利推行,D项正确;唐朝政府意在维系封建土地国有,而不是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朝政府灵活运用土地政策,排除B项;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不符合材料主旨,唐朝政府此举意在维系封建土地国有,排除C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南怀仁《坤舆全图》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经纬理法以及实测技术进行绘制,整幅地图的构图则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形式。”可见其做法不仅传播了西方的科学知识,也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进步,C项正确;其目的并非仅仅为了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而是为了中国更好地了解地理,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东学西渐指的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明末逐渐兴起,并非其做法促进了中学西渐的兴起,排除B项;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要求学生结合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福州成为“世界茶都”,而厦门则成为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了分工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迎合了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需要,D项正确;这种分工无法体现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排除AB项;“积极加入”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江南乡试考题的内容涉及的是变法修律,就对“治外法权”概念内涵的理解而言,37份答卷的考生,大体懂得其为来华外人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和地方官管辖审判之特权的有24人,占到65%。依据材料时间“1902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该考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这有利于促进考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推动科举制改革,促进教育近代化,即说明传统选官制度受到时代冲击,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江南乡试中部分考生对某考题内涵的理解,并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投身救亡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的态度,不能得出社会变革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8.【答案】C【解析】根据“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可得出北洋政府把武昌起义定为国庆日,并开展庆祝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建立新风尚只是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只是客观影响之一,排除B项;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北洋军阀统治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了不同面值的公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通过发行不同面值的公债,推动了边区的建设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是公债,并未涉及统一货币,排除A项;材料侧重的是根据地建设,排除B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结合敌后战场抗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建国初北京市工商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可知此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在发展国营工商业的同时,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使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体现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实行公私合营政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排除C、D项。故选:A。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需要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的特点来解答。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高一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如表)”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关注的生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流星语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改革开放缩小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且中国当时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排除C项;“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需要结合新中国生活习俗变化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重装步兵是古希腊文明时期各城邦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瓶画所呈现的比赛利于公民保卫城邦素质的培养,C项正确;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公民说法夸大,排除A项;体现了城邦的好战之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族的政治特权,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城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而是找到了大量丁.......控制权的计划”可知,葡萄牙支持达 伽马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为了东方的财富和香料贸易控制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重商主义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达 伽马开辟的新航路并没有到达太平洋地区,排除A项;当时世界市场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葡萄牙的军事实力,而且也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其军事实力欧洲领先,排除D项。故选:B。本题考查列强的殖民扩张,需要结合列强殖民扩张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列强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答案】D【解析】从宣传画中“如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政府发的法语版征兵海报,左侧的加拿大士兵和右侧的法国士兵相倚而立”的场景可以看出,法国与加拿大士兵都有法国的血统,让法裔的加拿大人加入战斗,维护英法的利益是基于族群的民族认同,共同对抗德国,D项正确;法国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国与加拿大的关系,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结合一战的背景来解答。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印度取得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始终把军事力量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其国防开支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其对外战略思想经历了重大的变化,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对尼赫鲁政府的国防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非暴力和宽容的思想在印度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和社会思想基础,印度的独立使得政治家们更加相信道义和非暴力的力量,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政府降低国防开支的这一做法并未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邓小平在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的基础上抓住世界的主要矛盾,并精辟地概括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政府降低国防开支的这一做法并不能代表第三世界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本题考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需要结合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必须寻求.......符合人们愿望的。”并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可知福利国家制度出现了危机,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人们的道德危机,要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B项正确;这一构想的提出并非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这一构想的提出并非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是为了减少国家干预经济,排除D项。故选:B。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结合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英国人发明了用年幼儿童(尤其是男童)当‘人体扫帚’来清理烟道的方法。在18世纪,各种力图废除儿童扫烟囱的努力都宣告失败”、“1834、1840年议会先后通过两项改善扫烟囱儿童待遇的法案,但许多儿童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直到1875年,议会才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可知,扫烟囱儿童命运的变化折射出英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7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扫烟囱儿童作为英国童工群体的一部分出现。这些幼童深受资本主义盘剥。18世纪以来,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扩展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英国儿童扫烟囱的现象受到更多社会关注。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扫烟囱儿童的境遇得到了改善。之后,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开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1875年议会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由此可见,个人命运的变化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映。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故答案为:论题:扫烟囱儿童命运的变化折射出英国的近代化进程。闸述:17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扫烟囱儿童作为英国童工群体的一部分出现。这些幼童深受资本主义盘剥。18世纪以来,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扩展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英国儿童扫烟囱的现象受到更多社会关注。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扫烟囱儿童的境遇得到了改善。之后,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开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1875年议会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由此可见,个人命运的变化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8.【答案】【小题1】特点:以新技术应用为中心开展生产劳动竞赛;政府重视号召与民众热情参与相呼应;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小题2】受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影响;在革命与建设中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开展,劳动人民热情高涨;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科学和工人的重视。【小题3】在革命战争年代,劳模运动对于鼓励广大军民积极参与保家卫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建设时期,劳模运动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情,推动了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了穿现个人价值与推动国家发展的有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第一问结合苏联经济建设的特征解答;第二问结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解答;第三问结合苏联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来解答。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答案】变化一:依据材料“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得出宋元时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说明:从宋元时期的政权纷争分析,得出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发,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将帅之才心怀崇敬;从经济的发展影响分析,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从理学的角度分析,得出程朱理学影响文艺创作;为增加故事趣味性,文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艺术加工。变化二:依据材料“忠孝节义”,得出明代增加了封建说教内容。说明: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从理学的影响分析,得出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影响力扩大。变化三:依据材料“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得出明代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说明: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得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民众价值观含发生变化。变化四:依据材料“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得出清代对宋辽双方能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说明:从巩固统治角度分析,得出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统治者欲以“杨家将”故事为依托加强教化,宣扬精忠报国、满汉一家等思想以维护统治;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变化五:依据材料“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得出清代民间戏曲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说明: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出现具有反专制色彩的进步思想。故答案为:变化一:宋元时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说明: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发,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将帅之才心怀崇敬;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程朱理学影响文艺创作;为增加故事趣味性,文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艺术加工。变化二:明代增加了封建说教内容。说明: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影响力扩大。变化三:明代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民众价值观含发生变化。变化四:清代对宋辽双方能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说明: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统治者欲以“杨家将”故事为依托加强教化,宣扬精忠报国、满汉一家等思想以维护统治;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变化五:清代民间戏曲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说明: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出现具有反专制色彩的进步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0.【答案】【小题1】原因:福建语言学家的革新意识和着力研制;近代福建地区较早开放,西学影响较大;福建方言独具特色。【小题2】评价:卢戆章的切音字方案深受西方语音文字影响,立足乡音的拼切方式无法通行全国;方案体现了清末有识之士广播新知、启发民智的救国热情和启蒙关切,推动了近代国语统一观念的传播;虽未得推广,但也切实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语言的革新。【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后期的改革。第一问结合清朝后期社会改革的原因来解答;第二问结合近代语音改革方案的影响来解答。本题考查清朝后期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