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家冯友兰曾说:中国人尊重过去经验,这种心理状态,对中国哲学影响很大。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可是有一家却独树一帜,这“独树一帜”指的是
A.“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B.“行禹道”“用夏政”
C.“法与时移,变法革新” D.“黄帝为祖,老子为宗”
2.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3.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 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D.漕运与战争导致其兴衰
4.郭守敬主持制订的《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历法。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能制订如此先进历法的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
A.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 B.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
C.对东西方知识全面了解 D.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
5.顺治拔擢制“时宪历》有功的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并常称其为“麻法”(满语“可敬之父”)。康熙鼓励和提倡学习、模仿西方科学文化。雍正则根本上不相信基督教理论,乾隆更对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采取了极端的蔑视态度。清朝前中期诸帝对西学态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
A.加速了西学东浙的步伐 B.冲击了闭关锁国
C.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 D.解决了三藩之乱
5.从1840年到20世纪初,清政府一直沿用《大清律例》。清末预备立宪后,为配合新政的需要,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负责起草奉旨交议的各项法律,颁布《公司律》《破产律》等法律。1907年,制定仿照德、日民法典并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这表明清政府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废除封建法律体系
C.仿行宪政维护统治 D.建立近代法治国家
7.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这一状况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政体变革 B.使中国实现了民主政治
C.有利于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8.1945年4月,日军发动以夺取芷江机场、直逼重庆为目标的芷江作战,即雪峰山战役,战后在当地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墓,其右边角也有埋葬当时日军尸体的集葬堆,碑刻“倭寇冢”。冢旁刻诗一首:“八年(现在称为‘十四年抗战’)侵华枉徒劳,得失哪有血债高。流尽扶桑孤寡泪,可怜枯骨顶鸿毛。”这表明
A.正面战场已经取得完全胜利 B.敌后战场是中流砥柱
C.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带来灾难 D.日军因暴行而失民心
3.“据统计,华东地区的20000多个乡在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过去麦田和油菜只锄一遍草,现在要锄三遍,一扫过去的冬闲,为来年的春耕大生产做好了积极准备。”这表明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土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C.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 D.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增长
10.中国经济的中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这一“触底反弹”的变化根植于当时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C.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
11.“那尔迈调色板”上的画面中人物的大小比例十分明确,尤其是正面上部一栏那尔迈巡视被斩首的敌人的画面中,那尔迈形象最为高大,和代表“荷鲁斯追随者”的旗帜一样高,其次是那尔迈身前和身后的两位侍者或者官员,大约是那尔迈身高的一半,再次是走在巡视队伍前面的四个掌旗者。这反映古代埃及
A.王权从属于神权 B.阶层趋向于稳固
C.划分了社会等级 D.融合了罗马文化
12.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联系的加强
C.海外扩张和掠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道:“手织工 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A.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C.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4.190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沃斯顿市遭到飓风及海啸的破坏,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州议会任命5名有能力的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立法与行政合为一体,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随后这个委员会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这一调整主要说明了
A.制度革新提升治理水平 B.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
C.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 D.市议会隶属于联邦州议会
15.1924年,俄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发展经济是要有利于资本主义,还是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呢 ”“蜕化的问题是存在的,资产阶级不相称的发展的危险是存在的,而且毫无疑问它正在农村兴起。”该报告说明当时苏联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新经济政策遭到质疑
C.战时共产主义无以为继 D.农业集体化势在必行
16.下图是对,20092019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统计的结果。据此可知
A.贸易保护主义得到各国大力推进 B.贸易自由化政策逐渐被各国抛弃
C.政治多极化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D.经济全球化遭遇阶段减弱的波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表
耕地 人口 每人平均 市亩数
年代 田亩数 (百万市亩) 年代. 人口数 (百万人)
2年(西汉末) 506 2年(西汉末) 59 8.57
146年(东汉) 506 146年(东汉) 47 10.76
1976年(北宋) 255 961年(北宋) 32 7.96
1072年(宋神宗) 660 1109年(宋徽宗) 121 5.45
1784年(乾隆年间) 989 1776年(乾隆年间) 268 3.69
1812年(嘉庆) 1025. 1800年(嘉庆) 295 3.47
——据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北魏一唐代的奴婢、耕牛授田情况表
朝代 奴婢 耕牛
北魏 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30亩,限4牛
北齐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隋代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唐代 不受田 不受田
——整理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与耕地比率(人均耕地面积)的特点,指出农民及政府解决人口多耕地少的对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该土地制度配套的税收制度的影响。(5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西夏的崛起,遮断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更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持外贸的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虞云国《细说宋朝》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湜,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以来对外主要贸易通道由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带一路与经济发展”展开论述。(6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15年《大宪章》中最为精髓的条款是:一、除封建义务所规定的贡款赋税外,“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为了对某一捐助或兵役免除税的额度进行讨论并取得全国的同意,国王应发起召集大主教、主教、寺院长老、伯爵和大男爵等等开会,讨论研究征款事宜”。二、“若不经同等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国王若对以上规定或基本原则蓄意违反,则贵族可随时造反,国内任何人亦可随贵族造反。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新生,古新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有些纠结,颇难搞清爽了。陈哲衡先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小史》总论中,营造一个意象“老树新芽”,把这新和旧的关系简约却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不由得让人拍手叫绝。对于文艺复兴背景,通常会从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黑暗,城市经济发展,意大利特殊性这三方面去考虑。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宪章》的核心原则。(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出现“新和旧的关系”的原因。(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一次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火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2023届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D A C C A C B D C B B A B D
1. C 【解析】法家认为“祖宗不足法”,秉持“法与时移,变法革新”的变法观,如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的变法就是对周制的颠覆,故C项正确。“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儒家思想,故排除A项。墨家提倡“行禹道”“用夏政”,故排除B项。道家以伏羲和神农氏为理论源泉,至稷下学派则以“黄帝为祖,老子为宗”,故排除D项。
2. D 【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所以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失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提示特点,没有谈到美目的,排除
3. D 【命题意图】以诗诞史,也是史料实证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关于扬州的诗在语文教材中很常见,学生也常能背诵,能把常见的内容用历史视角来审视能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解析】扬州自唐至宋,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位于我国的天然“黄金水道”长江和“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所以扬州的发展源于大运河(漕运、水路运输)经过此处。但自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遭到破坏,加上宋金对峙,扬州成为双方的边关,京杭大运河不畅,也就是交通运输(漕运)和军事(战争)等原因造成扬州经济的繁荣与衰败,所以D项正确。A项交通包括陆路和水路,没有谈及它的衰落,故A项错误。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其更加繁荣,故B项错误。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故C项错误。
4.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天文历法。大一统局面即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给他提供子以前没有的表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郭守敬设立的观测点,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这是以霸傲不到的.故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是最主要的客观条件,A项正确。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开拓了当时中国天的眼界,增加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好的天文观测设备、数据采集条件优越虽然也重要,但如果没有阖家统一、版图辽阔,就去不了西伯利亚和南海等地,如明朝就没有做出这样的成绩,故B项错误。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及对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属于主观条件,排除C、D两项。
5. C 【命题意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强大就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清朝前中期的皇帝由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到不相信基督教理论直至蔑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从而失去了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文化的机会,最终导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解析】清朝统治者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使中国丧失了学习西方近代科技、追赶世界发展潮流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故C项正确。雍正、乾隆对西学的态度阻碍了西方的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延缓了西学东渐的步伐,A项错误。清朝初年为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即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皇帝对待西学的态度越来越顽固,并没有冲击这一制度,B项错误。三藩之乱的解决是在康熙年间,与题干中其他诸帝对西学的态度无关,D项错误。
6. C 【解析】材料强调清政府修改法律时不按袭美国家的法律办事;却学习依照君主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日民法典,且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弱民事规范,是想维护自己的统治,故C项正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新政实施的背景,并非清政府改革的目酌,排除A项。材料中有“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的内容,排除B项。由于时代的限制,大部分法律停留在文本层面,并未颁行,排除D项。
7. A 【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政党,中国同盟会也成为合法组织,联合别的政党,在选举中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说明它推动中国向民主政体转变,A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也没有使中国实现民主政治,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谈及辛亥革命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排除D项。
8. C 【解析】抗日阵亡将士是民族英雄,日本侵略者是罪有应得,但给日本民众也带来灾难。该诗下阙中的“扶桑”指日本,诗中作者换位思考仿佛看到倭寇家人们的泪水,反映了战争给中国和日本普通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所以C 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日军宣传投降,9月正式签订投降书,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此次会战与敌后战场的联系,排除B项;诗歌中“八年侵华”“血债高”反映出日军侵华暴行,但材料中还有中国抗日阵亡将士受到人民的纪念,D项以偏概全,没有全面把握材料的主旨,排除。
9. B 【命题意图】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如何做到史料实证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想通过这个题来体现一下。
【解析】从空间来看,华东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大致在1952年后,分到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东北等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大致在1948年完成,经济上翻身了的农民踊跃支援前线,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基层政权,故C 项错误;虽然1952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材料中无法得知此时粮食数量多少,是否比以前要多,故D项错误。
10. D 【命题意图】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经济下行,如何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只有通过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解析】从曲线上系看,每次当经济不滑至较低水平时,政府都会进行一次重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在改革之后,经济增速便触底反弹,要新高速增长。第一次改革发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核心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与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第二次核心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中国走市场化经济道路;第三次是1997年至2001年期间,国企改革、1998年住房商品化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其中房地产成为图中后十五年(2001—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这三次改革从根本上讲,都提升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1978年尤其是1994年以后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也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这是经济调整发展的最根本原因,D项正确。A、C两项都只是部分原因;B项一开始还没有确立这条道路。
11. 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埃及艺术用人物大小比例的方式表达了社会等级的划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代埃及王权从属于神权,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没有前后对比,不能得出社会阶层趋向于稳固,排除B项。材料与罗马文化无关,排除D项。
12.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亻葡萄牙人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这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拓展,故选B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贸易而不是掠夺,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的现象,本质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D项。
13.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纺织工人收入微薄,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最早尝试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时间不符,排除A 项;材料仅涉及纺织工人的收入,不能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排除C项;工人收入微薄,无法说明社会消费水平提高,排除D项。
14. A 【解析】根据材料,市政议会无法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于是设立新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委员会统筹工作,最终取得成功,这是通过制度革新来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新设立的委员会成功完成了重建工作,而不是批判之前的分权制衡体制存在重重弊端,排除C项;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美国联邦体制下,市政议会、别议会、国会兼不存在隶属关系,排除D项。
15. B【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规化的问题 资产阶级不相称的发展的危险”及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正处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有人质疑辩经济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在质疑新经济政策,而非说明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方面,排除A项;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早已结束,排除C项;1924年新经济政策遭到了部分人的质疑,并不代表新经济政策已经走到尽头,且材料未涉及农业方面,排除D项。
易错警示:本题容易错选D项。学生看到“资本主义”“蜕化”可能会误选D项“农业集体化势在必行”。但是要注意时间背景,这份政治报告的时间是1924年,此时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完成恢复经济的使命。1924年对资本主义苗头的批判,是对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质疑,并未说明新经济政策必须要被农业集体化取代,因此可以排除D项。
16. D 【解析】解读材料“对2009—2019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统计的结果”可知,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项目数量有97,2018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项目数量增加到127,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有41,2019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下降至12,说明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趋势总体减弱,而贸易保护主义总体加强,世界各国政府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阶段减弱的波折,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各国抛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另外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解读材料统计图可知,材料未涉及“政治多极化”问题,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3分)
(1)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到10市亩多后就开始逐渐下降;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
农民对策:精耕细作;休耕轮作,以休养地力;垄作法、代阳法,保持水土、充分利用肥力;改进工具,铁犁牛耕;兴修水利浇灌系统;施肥捉虫;合理安排农事;依季节按时播种;等等。(3分。只答“精耕细作”可以给3分,其他每点2分,最多不超过3分)
政府对策: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以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均田制最为典型。二是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3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3分)
(2)租调制及租庸调制的影响:给奴婢和耕牛的授田,能充分利用土地,利于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等。(5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5分)
【解析】(1)根据“每人平均市亩数”可得出东汉时期到达最高点,其后逐渐下降;农民的对策;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人口多,决定了中国古代与欧美农业的区别就是精耕细作,归纳其主要方式就可作答。政府的对策:政府为了税收,要抑制土地兼并,其具体做法就是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2)根据“奴婢、耕牛授田情况表”可以肯定这是北魏和隋愍封期鸥均田制,根据材料判断,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制度是北魏的租调制和隋唐的租庸调制。根据材料“奴婢、耕牛授田孺况”等分析,从不同方面分析其对农民、政府、封建经济的影响。
18.(13分)
(1)原因:传统商路(丝绸之路)的断绝;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北宋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等;南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展;技术条件: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进步。(7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7分)
(2)论点:“一带一路”的建设促进中国及沿线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2分)
论述: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一带一路”倡议能拉动内需,扩大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分)“一带一路”能加速欧亚非三大洲与我国的物资交换与贸易往来。倡议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平等的合作关系。(2分)
19.(14分)
(1)原则:王权有限;法律至上;保护公民权利(财产权和人身安全);肯定臣民对君主的反抗权。(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原因: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垄断;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开始反省。(8分,每点2分)
【解析】(1)从材料一“王国内不可征收······除非······一致的同意······取得全国的同意”可见君主不能专制,权力受限;“审判……不受法律保护”说明法律大于王权,法律至上;“不得剥夺其财产”得出保护财产权等;“贵族……造反,国内任何人亦可随贵族造反”得出臣民有反抗权。(2)从材料二“从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黑暗”得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垄断;从“城市经济发展”结合意大利最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得出结论。从“意大利特殊性”结合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从资产阶级虽然有所壮大但力量仍然弱小来看,不敢提出推翻封建阶级,只有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来反封建;瘟疫的流行而当时封建主处置失措引起人们反省等等得出结论。
20.(12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2分)
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方面学习苏俄(联)的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条件。(8分)
总结: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阐述: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方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首次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结:正确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路径。
示例三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成功。
简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性的典范。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抓住了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在主体、路径等方面的变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也由此而清晰地提了出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准确地解读了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把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提升到“我们最大的政治”层面,从而开启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会在奋斗中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