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写作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兰亭集会。集会上,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当场作了37首诗。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和“序”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2.理解文章内容,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品味文章简练优美清新朴素的语言。(重点)3.理解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辨,加深对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认识。(难点)4.背诵全文。学习目标第壹章知人论世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一说321一379),字逸少,祖籍琅珐 [fà láng](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初为秘书郎, 累迁长史。后拜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7岁学书,深得前人精髓。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尊为“书圣”。 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儿子王献之 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二王”。王羲之303-361师父:卫夫人(簪花小楷开创者)师爷:钟繇(楷书之祖)王羲之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模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兰亭集序》(神龙本)贞观23年(649年),唐太宗病危,临终前叫来儿子李治(即唐高宗),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吾欲得《兰亭序》,汝意如何?” 就这样,《兰亭序》做了唐太宗的随葬品。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兰亭序》均为摹本。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21个“之”字最受称道,其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文体知识序,即书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书序:著作或者诗文前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扬州慢》小序赠序: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读准字音读准字音癸丑( )会稽( )禊事( )激湍( )流觞( )骋怀( )ɡuǐkuài 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ǔqìjiē dào放浪形骸( )趣舍万殊 ( )一契( )嗟悼( )虚诞( )彭殇( )shānɡdàn第贰章研读文本诵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梳理关键第 一 段①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tuān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会:会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贤:形作名,贤才修禊:动词,做,举行少长: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修竹:形容词,高高的激湍:急流左右:(兰亭)四周映带(于)左右:省略句引以为:“引(之)以为”的省略流:使动用法,使……流列:排列其次:古今异义,它(曲水)的旁边丝竹管弦:乐器,这里借代音乐盛:盛大,热闹一觞一咏:名作动,饮酒,咏诗流觞曲水第1自然段作诗课文研读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是: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用来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目、开展极:穷尽信:实在可:堪,值得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让人)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第 二 段1-2段:叙述兰亭集会盛况,描写环境之美,抒发快乐之情。叙宴会盛况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目的修禊事也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物信 可 乐 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活动天气感受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第三段梳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句首发语词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兼词“之于”,从…中取得通“晤”,面对面有的人同“取”不一样一时满足求得等到过去连接第3自然段课文研读所爱好的事物放纵/人的躯体状后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及尚且指“向之”句自然第3自然段课文研读因发生/引起判断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思考:1.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死生亦大矣2.第三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用原文回答)岂不痛哉!赏读第3段,思作者因何而痛?结合文本,你读出了哪些人生之痛?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短暂之痛空谈理想,放纵不羁、虚度光阴之痛满足于快感,蹉跎岁月,年华易老之痛。美好总是容易逝去,人生无常之痛。王羲之的无能为力:王羲之出生于山东临沂,五岁时经历八王之乱,举家南渡,七岁时,父亲在战场上失踪。其后潜心学习,又游历山河,23岁时经叔叔王彬和岳父郗鉴的举荐进入仕途,为秘书郎,四年后转调会稽王友,一年后任临川太守,在任上欲励精图治,但一年后遭母丁忧,长兄又去世,后入庾亮幕府。33岁,叔父王彬去世。36岁,叔父王导去世,紧接着岳父郗鉴也因病去世,庾亮也重病不起。一年之内,王羲之的亲近三位长辈相继去世。写作背景两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残杀名士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全身,他们或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人生就像一个摆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断地来回摆动。——叔本华生不可改,死不可免, 起点和终点已经注定,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这条路上走出更多可能,看到更多风景,找到更多宝藏,让遗憾少一点,快乐多一点,无聊和痛苦少一点,自由和选择多一点。生命就是一个干瘪的气球,空气跑进来又跑出去,进多跑少,它才能高高的飘起来,飘得越高,看得越远;飘得越远,见得越多。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兴感:兴发感慨契: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临:面对列:一个一个虽:即使,纵使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面对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第 四 段第4段: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交代作序目的。探究内容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问题探究赏读第4段,“悲夫”,因何而悲?(今之视昔)今(我)(后之视今)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悲千古同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主旨归纳: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写作特点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写作特点2、骈散结合。1)对偶修辞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引用1.“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死生亦大矣”《庄子 德充符》引孔子之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原是用来形容“道”的作用。)第叁章拓展延伸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文言知识1.通假现象①悟言一室之内②虽趣舍万殊同“晤”,面对。 同“取”,选取。 ①映带左右:②引以为流觞曲水:③列坐其次:④俯察品类之盛:⑤所以游目骋怀:⑥信可乐也:⑦俯仰一世:⑧或取诸怀抱:⑨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⑩亦将有感于斯文:2.古今异义周围 把(它)作为 它的旁边 自然界的万物 借以 值得快乐很快胸怀抱负……的原因这些诗文3.词类活用①当其欣于所遇:②群贤毕至:③少长咸集:④映带左右:⑤一觞一咏:⑥所以游目骋怀:⑦足以极视听之娱:⑧死生亦大矣: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⑩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高兴 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形容词作名词,年轻者年长者 名词用作动词,环绕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使动用法,使…纵展,使…畅快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4.特殊句式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映带左右:③引以为流觞曲水: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⑤仰观宇宙之大:⑥俯察品类之盛:⑦悟言一室之内:⑧当其欣于所遇:⑨死生亦大矣 :⑩齐彭殇为妄作:状语后置 省略句 省略句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判断句第肆章当堂检测1.在《兰亭集序》中,“ , ”,可谓人贤,这是一乐“ , ”,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 , ”,“ , ”,可谓美景,是为三乐;宴会之中“ , ”,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 , ”,可谓极视听之娱,赏心悦目,是为五乐。2.在《兰亭集序》中,“ , ”是说“静:谈玄悟道”。“ , ”是说“躁:归隐山林”。3.在《兰亭集序》中,写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的句子是:“ , !”4.在《兰亭集序》中,悲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的句子是: , 。表明了王羲之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5.在《兰亭集序》中,“ , ”目的在于警醒后世读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1.在《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这是一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美景,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赏心悦目,是为五乐。2.在《兰亭集序》中,“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说“静: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是说“躁:归隐山林”。3.在《兰亭集序》中,写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的句子是:“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4.在《兰亭集序》中,悲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的句子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王羲之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5.在《兰亭集序》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目的在于警醒后世读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