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高考化学专题素材+练习】谣言粉碎机:食物与健康(1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门高考化学专题素材+练习】谣言粉碎机:食物与健康(13份)

资源简介

“菠菜富含铁”源于点错小数点?
很多人都知道,菠菜富含铁。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个点错小数点造成的谣言。而只有更少的人知道,这个“点错小数点”也是个谣言。正所谓,螳螂捕谣言,粉碎机在后。
流言: 1870年,德国化学家Wolf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指出菠菜中铁的含量极高,其价值足可与红肉相当。“菠菜含丰富的铁”这一结论写入了最具权威性的百科全书。漫画家Segar借着这个重大发现于1929年创造了大力水手,这个不怕困难、力大无穷的形象对于经济衰退、肉食较少的美国国民犹如一剂强心剂,成为了美国二战时期的有效舆论武器,甚至使1930年代菠菜的销量足足增长了33%。而在1937年,一位德国科学家却发现自己对菠菜铁含量的检测结果远远低于过去任何教科书上的数据,经过溯本逐源发现是当初Wolf把小数点点错了位置,数值足足夸大了十倍。至此,这个影响了人们70年的谬误才在学界内得以纠正,然而由于大力水手形象的经久不衰,140年前的那个错误的小数点依旧影响着现在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小盆友对菠菜的头号印象就是“含铁丰富”。[1]
真相: 这个故事可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小道消息,拥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如果你在Wikipedia上查询“Spinach(菠菜)”、“Popeye(大力水手)”等词条,都介绍了这件事。BBC在2006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明了这个“菠菜的真相”[2],Google在2009年大力水手创始人Segar诞辰115周年之际还推出过相应的专题。[3]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直接的证据。谣言粉碎调查员随后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找到一篇1981年发表的文章[4],这是目前找到的关于“点错小数点”最早的资料。可惜的是,文章并没有给出参考资料。好在,有位叫Sutton的仁兄有着同样的疑惑,而且做了大量的工作[5]。Sutton同学直接发了封电子邮件询问这篇文章的作者。Hamblin教授在回复中表示[6],由于当时编辑请他为这篇圣诞节专版写稿并没有要求写参考来源,所以详细情况他也记不得了,但他保证自己绝不是凭空捏造的…… (恩,这件事告诉大家:写文章一定要注明参考资料的来源呀。)
“点错小数点”确有其事吗?
最早的菠菜铁检测报告还找得到吗?之后纠错的科学家又是谁?从1870首次检测菠菜铁含量到1981年这百年间发生过什么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果壳谣言粉碎调查员展开横跨一个多世纪的求证之旅。
最初,谣言粉碎调查员有点沮丧。140年前首次测量的原始文献和数据实在是找不到了。纠正“小数点错误”的神秘德国科学家到底是谁,发表的文章是哪篇,也一无所获。不过,随后的一些发现令人振奋,关于“小数点错误”的故事很可能是另一个谣言:
从一份1916年公认富含铁的食物列表[7]中可以看出,那时的科学家们已经基本摸清了食物中的铁含量,虽然将菠菜列在了第一位,但并不认为菠菜中的铁就要比其他的绿色蔬菜强很多。考虑到当时的科学界还不知道食物中的铁有一些是不被吸收的(直到1936年才知道无机铁与贫血的关系),更不了解草酸等影响铁吸收的因素,这个表还是很合理的,没有迹象表明当时菠菜中的铁含量被误导成了近10倍。

关于菠菜含铁量的问题,确实犯过错。这就引出了1930年代的一场“纠错”事件。1934年,一位科学家发表了他对菠菜铁含量的测量结果,指出每100g菠菜中含有53毫克的铁[8]。真正的菠菜含铁量是每100g菠菜仅2.7mg铁(我国),因此这个数值比实际情况足足大了20倍。好在这个惊人的成果次年就被美国科学学会纠正。他们表示菠菜中的铁只有四分之一能够被利用,不见得比一般的蔬菜要好。[9]又过了一年,另一组学者也发表了他们的数据,指出100g干菠菜也只有35.2mg的铁[10],彻底纠正了这起风波。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的几份报告中都没有提到1870年的那篇“有错的文章”,更是没有提到“点错小数点”的事。
菠菜含铁的真相
以100g计,我国菠菜平均含铁量是2.7mg,只要不和猪肝这种变态地达到22.6mg的极品相比,这个数值在蔬菜家族中绝对算是佼佼者。要知道哪怕猪肉、鸡蛋也不过是1.6mg和2mg。[11]因此说“菠菜中的铁和其他蔬菜差不多”是错误的。不过,想靠菠菜来满足人体对铁的需要并不靠谱。
全世界大约20%的人都有缺铁性贫血,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日铁摄入量为:成年男子15mg、成年女子20mg、孕妇25mg。照这个算是不是一个人吃1斤菠菜就可以满足需要了?很可惜,除了含量我们还得考虑吸收率和利用率的问题。食物来源的铁可以分为血红蛋白铁和非血红蛋白铁,蔬菜、豆类、谷类、海藻、蛋、奶酪、贝类中的铁都是属于不容易吸收的非血红蛋白铁。例如同样是含铁丰富的食物,牛肉中的血红蛋白铁能吸收20%以上,大豆、鸡蛋中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率就只有不到10%。此外,菠菜中还含有大量的草酸,草酸可以与多种矿物质结合从而影响吸收,因此菠菜中铁的吸收率只有1%。换句话说十几斤菠菜才抵得上50g猪肝,估计不等你吃完脸都该绿了。总之,真想补铁还是得靠动物肝脏、全血、鱼类和畜禽肉类。
虽然补铁不靠谱,菠菜也有可取之处。作为一种深绿色蔬菜含有极丰富的β胡罗卜素,菠菜的营养价值还是蛮高的。菠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其他食物中铁的吸收率。[12]不过,由于菠菜叶面有很多可以开裂的泡状毛,它们形成的细小碎片容易吸附辐射颗粒,在近期的核污染报道中总是被提及。再加上菠菜亚硝酸盐较多、嘌呤高,“食物相克”的谣言中也总逃不了它。其实,只要将菠菜的根部切除(尽管这部分含铁12mg/100g);叶端朝下多冲洗一会儿;烹调前再焯一下,把水沥掉,就可以大大减少它对健康不利的成分。
结论:流言破解。 所谓“菠菜富含铁”、 “第一次检测菠菜铁含量的科学家点错了小数点”、“菠菜中的铁含量和其他蔬菜没差别”都是谣言。传播者也许是想告诫我们做事要认真,也许是想提醒我们菠菜不能补铁。这个结论是好的,但如果这样美好的初衷是建立在虚假的言辞上,同样会使它蒙羞。

1.营养专家认为菠菜中铁的含量较高,缺铁性贫血患者多食用菠菜,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你认为菠菜所影响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合成的化合物名称,及最终决定菠菜含铁量较高的化合物分别是(  )
A.血浆蛋白、核酸 B.血红蛋白、核酸 C.血浆蛋白、载体 D.血红蛋白、载体
【答案】B
【解析】血红蛋白含铁离子,而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是基因。
2.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是( )
A.碳元素 B.氧元素 C.镁元素 D.铁元素
【答案】D
【解析】C、O、Mg均属于大量元素,Fe属于微量元素且在血红蛋白中含有。
人类天生更适合素食?
流言:通过比较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以及人的解剖构造及生理功能,得出结论“人的构造更适合素食”。理由是:1.人的牙齿和颚骨适合磨碎素食,而非撕裂肉食;2.人的唾液是弱碱性,较难溶解肉;3.人和草食动物都胃小肠长,适合慢慢吸收不易腐烂的素食,而肉食动物胃大肠短,可快速消化肉,在肉腐烂前排出。而肉的残渣在人的肠中会产生毒素。
真相:生理结构的比较并不能得出人类的构造更适合素食的结论。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的在植物性食物中含得多,有的在动物性食物中含得多,合理的杂食食谱能够方便有效地实现营养均衡。虽纯素食也可以实现营养全面均衡,但难度比较大。
人的生理构造并不更适合素食
关于素食与健康长寿的科学结论
按照比较生理结构的思路,并不能得出“人类更适合素食”的观点。比较中存在着多处事实上的“硬伤”。典型的有:人的唾液虽然不是“强酸”,但也不是“偏碱性”,而是中性偏酸;人的胃液平时在PH2以下,进食之后也很难到草食动物的PH4以上;人类的小肠和身高的比值明显低于草食动物。基于错误事实推出的结论,自然也就靠不住。其实,从生理结构上来说,人类既不是草食动物也不是肉食动物,而是杂食动物,和我们在动物界的近亲黑猩猩一样。不加入杂食动物进行比较,非要让杂食的人类在“肉食”和“草食”之间选一边,很不合理。
要判断人类是不是更适合吃素,还是应该去探索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素食者更加健康长寿”的说法流传甚广,似乎也符合人们的直观感觉。为了查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英美等国科学家进行了几项大规模、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素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确实更高——这个结果当然让素食者很高兴。不过,素食者还伴随着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素食者中抽烟、喝酒的人更少,他们一般饮食比较节制,甚至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比如锻炼、心态等也“更为健康”。科学上有很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混杂因素”有助于健康长寿。要知道素食到底对健康长寿有什么样的影响,就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素食这个因素对健康长寿其实没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素食者健康长寿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等其他方面,而不是素食本身。
素食者容易缺乏的营养成分
理论上说,人们可以从素食中获得几乎所有需要的营养成分。但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中,有一些在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在植物中则不常见。另一方面,多数植物性食物所提供的营养成分比较单一。
蛋白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营养成分,尤其是对处于成长发育中的未成年人。人体摄取蛋白质,是为了满足对氨基酸的需要。一般而言,蛋、奶、肉中的蛋白质在氨基酸组成上与人体的需求更为接近,而且容易消化,所以被称为“优质蛋白”。而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只有大豆中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其他的植物蛋白单独满足人体氨基酸需求的能力都很低。
钙、铁、锌是素食者比较容易缺乏的矿物质。通常的饮食中,摄取钙最方便的途径是奶制品,而铁和锌也是通常在肉中含量比较高。如果是不排斥蛋奶的“非严格素食者”,问题倒还不大。如果完全素食,就比较麻烦。
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完全素食者就难以通过天然素食来解决。它与叶酸比较相似,所以缺乏时并不容易被检测到。等到维生素B12缺乏的症状出现,就为时已晚。
人类的合理食谱
动物性食物,比如肉、蛋、奶等,含有大量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不过,很多现代人这些食物吃得太多了。过犹不及,其中含有的不利成分,比如脂肪、胆固醇等,也就变成了“健康杀手”。所以,现代的膳食指南,主张人们增加饮食中的素食比重。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主张:三分之二以上的食物来自于植物,有利于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结论:
通过比较人类与食草和食肉动物的生理结构来说明“人类更适合素食”,事实基础和论证方式都不可靠。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的在植物性食物中含得多,有的在动物性食物中含得多。基于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需求、食物成分分析以及各种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认知,合理的杂食食谱能够方便有效地实现营养均衡。

1、下列关于人体健康与营养物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是食物种类过于单一
B.脂肪肝的形成与脂肪摄入多少无关
C.低血糖早期症状可通过及时补充糖含量多的食物来缓解
D.大病初愈者适宜进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答案】B
2、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的过程。某学生将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的部分途径归纳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不可能发生的途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出序号) (2)在途径⑦和⑨的代谢过程中,都能产生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和ATP;细胞内,途径⑦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而途径⑨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 (3)在途径⒀、⒁中,氨基酸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才能转化为葡萄糖或脂肪。 (4)在人体内有一部分必需的氨基酸不能从12过程生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这部分氨基酸称为_____。
【答案】(1)④ ⑧?(2)丙酮酸?? [H]?细胞质基质?线粒体?(3)脱氨基?(4)必需氨基酸
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吗?
最近,“吃一包泡面需肝脏解毒32天”的说法卷土重来,甚至有一名营养师称该说法是科学的,有根据的,因为肝脏整合排出不需要的物质,一般32天为一个周期。这是怎么回事?肝脏真有32天的排毒周期吗?

流言一: 【吃一包泡面需肝脏解毒32天】面都经过油炸,油中添加了BHT,可怕的是碗装泡面,碗的材质是聚苯乙烯,为防止加热变形,添了BHT,但在冲泡过程遇到高温,这些物质就会溶解出来,人体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聚苯乙烯的危险量是0.001毫克 ,一个碗装泡面所溶解出来的是0.015毫克!转给你身边爱吃泡面的朋友。
流言二: 浙江大学诺特营养中心营养师张老师说,网友的这个说法是科学的,有根据的。但不是说泡面有毒,而是泡面的作料含有很多人体不需要的物质。“肝脏是人体的排毒器官,只要人体摄入不需要的物质,都会由肝脏整合排出去,一般32天为一个周期。人们吃泡面、油炸膨化食品等食品,那些人体不需要的物质被肝脏整合后排出,都需要这么一个周期。”
真相: 关于吃泡面不能吃的说法,谣言粉碎机之前曾有文章解析过(参见 《吃泡面要当心?》)。此次的流言可以算是之前的升级版。下面对流言中涉及到的“危险因素”分别解析。
一、BHT有多危险
BHT全名叫做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utylated Hydroxytoluene),是一种抗氧化剂。在食品中,它被广泛用于油脂的抗氧化。食用油中都含有一些不饱和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产生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实际上,在哈喇味出现之前,氧化就已经发生了,哈喇味是某些氧化产物多到一定地步才产生的。有一些氧化产物,对于人体有害无益。
BHT的作用在于在油面临氧化威胁时,挺身而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油脂。作为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经过了广泛审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把BHT的每日容许摄入量定在每公斤体重0.3毫克。对于成年人,大致相当于每天20毫克左右。
按照现行的中国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BHT在不同食品中(包括油炸面)的用量一般为每公斤油脂0. 2克。按照每包方便面100克、通常含油量20%来计算,每天吃5包泡面,长年累月地吃,其中的BHT也不会危害健康。当然,BHT还可能来自于其他食物,不过如果一个人每天吃5包泡面,大概也就吃不了什么其他的食物了。
大量的BHT是否影响健康的确有所争议。但国际上,中国、美国和欧盟等都允许它的使用。它也并不是唯一可用于油脂中的抗氧化剂。在食品工业界,也有使用其他抗氧化剂来代替它的趋势,比如维生素E。
二、泡面碗中的聚苯乙烯有多大危害
对泡面“毒性”的另一说法是泡面的碗是用聚苯乙烯制作的,在加热中会释放出单体苯乙烯,而苯乙烯有致癌性。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2002年在《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发表了一份苯乙烯对健康的潜在风险的综合评估。相关的结论简述如下:
1、苯乙烯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工业原料。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它在空气中也存在,典型值在1ppb的量级(1ppb等于十亿分之一)。实际上,它在一些食物中也天然存在,比如草莓、牛肉与辣椒等。在葡萄酒和奶酪的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苯乙烯。
2、关于苯乙烯的安全性也做过许多研究。致癌性方面,大剂量的苯乙烯在老鼠中显示了致癌性。这个“大剂量”在每公斤体重几十毫克的量级。其他方面的健康危害方面,比如神经、呼吸系统损伤,也需要很大的剂量。
3、环境中含苯乙烯最高的地方是强化塑料厂。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厂里工人的肺癌和呼吸道癌发病率要高一些。不过,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这一升高却是来自于厂中暴露于苯乙烯最少的工人。这说明,该调查中癌症率发生率上升的罪魁祸首不是苯乙烯,而是另有它物。
4、目前的实验和统计数据不支持苯乙烯在常规剂量下致癌或者危害健康的结论。但是由于统计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局限,也还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按照“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的常理,需要关注的还是摄入量和安全量的差别。JECFA制定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0.04毫克。美国FDA认为从聚苯乙烯包装材料中释放出的苯乙烯不可能达到这一有害剂量,所以允许用它来盛装食品。而欧洲、日本也都允许它的使用。
在中国,情形比较复杂一些。按照《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9692~1988)》以及《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1988)》,聚苯乙烯发泡塑料可以用于制作一次性餐具。不过,因为“聚苯乙烯在高温下可能释放有害物质”、“造成白色污染”以及“非法企业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等原因,包括聚苯乙烯餐具在内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2005年起被作列入了“淘汰产品”名单。一起地区实施了禁用这类餐具的地方法规。考虑到国外状况、安全性分析以及使用它所带来的好处,近来也有把它从该淘汰产品名单中除去的呼声。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只是泡面碗的一种选择,目前市场上的泡面碗是什么材料制作的,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来判断。不过,无论如何,流言中“人体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聚苯乙烯的危险量是0.001毫克 ,一个碗装泡面所溶解出来的是0.015毫克”都没有根据。
三、作料中有什么“不需要的物质”
浙江大学诺特营养中心营养师张老师说“泡面的作料含有很多人体不需要的物质”。这位张老师没有说明泡面作料中有“哪些”人体不需要的物质,但这样笼统的说辞其实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泡面的佐料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跟其他方便食品的辅料一样,主要都是盐、油等“常规调味品”,一些香精、色素、抗氧化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许多人把食品添加剂当作“人体不需要的物质”。从营养的角度,这些物质通常确实是不需要的。但是它们在食品中各自起到特定的作用。比如说,抗氧化剂,如果没有它,调料中的油可能很快就变味了。不同的泡面厂家生产的作料不完全相同,但只要用料符合国家标准,就不会危害健康。
多数的泡面作料中都含有比较大量的盐。从控制盐摄入量的角度说,泡面的调料确实不利健康。有人主张不要加入所有的作料,从减少盐摄入量的角度也是合理的。
四、肝脏有32天的排毒周期吗
食物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分。不仅是加工食品,即使是“天然食品”,其中都有一些成分是“人体不需要的”。这样的物质进入人体,会有以下几种可能:
1、没有被吸收,经过胃肠道直接排出体外。比如不可溶的膳食纤维,或者在胃肠内没有溶解的固体食物。
2、被吸收进入血液,在肝脏被代谢成其他物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解毒”。
3、在肝脏内被分解的产物,或者没有被分解的物质,主要经过肾脏过滤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部分随胆汁排出)。
4、有一部分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某些部分,在那里危害细胞正常活动而产生危害。
前三种情况对健康不会产生危害。如果摄入量过大,超过了肝脏和肾脏的处理能力,第4种情况就会加剧。
对于泡面来说,合格产品和正常食用不会出现第4种情况。而第2、3种情况,分解和排出的速度都是由具体物质决定,而不是遵循所谓肝脏的“解毒周期”。也就是说,有的物质排出得很快,有的物质排出得比较慢。通常用排出50%或者90%的时间来衡量一种物质的排出速度。在某一组织中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被定义为“半衰期”。如果这个时间很短,比如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就认为这种物质“不累积”。各种食品添加剂,都是这样的情况。如果这个时间很长,比如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认为这种物质会在体内“累积”。许多重金属污染物,就是这样的情况。
举例来说,以代谢产物在尿中浓度计算,苯乙烯的半衰期在8到9个小时;以脂肪组织中的浓度计算,则在2到4天。BHT的代谢动力学比较复杂,单次喂食小鼠之后的半衰期在9到11个小时之间。其他的食品添加剂,大致也是类似的时间范围。不管按哪个数字,都不会有“32天的解毒周期”。
JECFA在制定安全摄入量的时候,都考虑了该物质在体内可能达到的最大含量对健康的影响。所以,只要符合安全摄入标准,就可以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
结论:谣言粉碎。 泡面本身不是一种“健康食品”,它的问题是热量高,营养成分单一,往往还有比较多的盐。作为方便食品,它应该只是作为一种临时应急的食物,而不应该作为常规主食。但是,这些“泡面有毒”的流言,都是用于制造恐慌的臆测,没有科学依据的支持。

1、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就酶的作用特点而言,下列使用方法中最佳的是
A.炒肉的过程中加入
B.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
C.先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
D.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炒熟
【答案】D
2、β-胡萝卜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委员会认可的无毒、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β-胡萝卜素还可以作为禽畜饲料添加剂,提高鸡的产蛋率,还可以提高牛的生殖能力。请结合该资料及胡萝卜素的提取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除题干叙述作用以外,胡萝卜素还可以治疗因缺乏????????????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夜盲症等。 (2)胡萝卜素是??????????色的结晶,化学性质??????????,易溶于???????????。 (3)在利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中,萃取剂的选择十分重要,应该选择具有?????????(较高/较低)的沸点,并且?????????(与/不与)水混溶的。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和???????????????。 (4)下图为胡萝卜素的纸层析结果示意图, 其中A、B、C、D四点中,属于萃取样品的是????????????。②代表的物质是?????????????????????????。
【答案】(1)维生素A??(2)橘黄?稳定?有机溶剂?(3)较高?不与?萃取剂的性质?萃取剂的用量(4)B、C?杂质分子
吃一口鱿鱼相当于吃四十口肥肉?
鱿鱼是一种美味的海鲜,夏天也是享受铁板鱿鱼的好季节。不过,最近,有说法称“每100克鱿鱼的胆固醇含量高达615毫克,是肥肉胆固醇含量的40倍,也就是说一口鱿鱼等于40口肥肉,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及肝病患者应慎食[1]。”鱿鱼是否真的含有如此高的胆固醇呢?还能放心吃鱿鱼么?
鱿鱼胆固醇含量不低,不宜多吃
首先,鱿鱼究竟含有多少胆固醇呢?不同的品种肯定稍有差异。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显示,每100克鱿鱼干(含水率21.8%)含胆固醇871毫克[2];美国农业部数据则是,每100克鲜鱿鱼(含水率78.55%)含胆固醇233毫克[3],换成同等含水率的鱿鱼干,胆固醇含量约为849毫克。可见,鲜鱿鱼的胆固醇含量大约在240毫克左右,鱿鱼干大约是850毫克。相比之下肥肉,如100克猪肉(肥)含胆固醇109毫克,肥肉含水分8.8%,换成干重,大约是119.5毫克。
从数据的对比来看,鱿鱼的胆固醇含量的确挺高,明显要高于肥肉,但是并没有40倍那么大的差异,所谓“吃一口鱿鱼相当于吃四十口肥肉”的说法并不准确。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患者也的确应该少吃鱿鱼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研究发现,胆固醇摄入过高,尤其是低密度胆固醇摄入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通常建议,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含量不要超过300毫克[5],意味着,大约吃36克的鱿鱼干或者125克鲜鱿鱼,胆固醇的摄入量就接近超标了。所以,鱿鱼虽然好吃,每次还是不要多吃的好。
肥肉并不会比鱿鱼健康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肥肉的胆固醇含量比鱿鱼低,那是不是意味着肥肉比鱿鱼更健康呢?其实不然。
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并不能只看一种营养素。虽然肥肉的胆固醇含量低于鱿鱼,但肥肉并不会更健康。因为,肥肉的高能量和高脂肪对健康同样不利。要知道,100克鲜鱿鱼的能量为92千卡,而同等重量的肥肉能量为632千卡;鲜鱿鱼的脂肪大约为1%,鱿鱼干的脂肪也只有5%,但肥肉(鲜重)的脂肪高达88.6%[2]。肥肉的能量是同等重量鱿鱼的7倍左右,脂肪含量也比鱿鱼高了几十倍有余,而且大多是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对心血管健康更为不利[6],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南建议首先要控制总脂肪和饱和脂肪的摄入[7]。同时,鱿鱼的蛋白质含量为17%,而肥肉只有2.4%,鱿鱼对于补充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也有较大帮助。鱿鱼的矿物质含量,如钙、锌、硒等也要明显高于肥肉。所以,总体来看,鱿鱼的营养价值还是优于肥肉的。
控制胆固醇,吃瘦肉,少吃内脏和肥肉
肥肉不仅脂肪含量高,而且胆固醇含量也不低。瘦肉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而且胆固醇含量也更低,如每100克鲜猪肉(瘦)的胆固醇含量是81毫克,牛肉(瘦)是58毫克,羊肉(瘦)是60毫克,鸡胸肉是82毫克。因此,建议平时吃肉尽量吃瘦肉,少吃肥肉。
动物内脏中往往胆固醇较高。如100克鲜重内脏的胆固醇含量:猪肝288毫克,猪脑2571毫克,猪脾461毫克,猪腰子354毫克,鸡肝476毫克,鸭肝341毫克[2]。这些内脏的胆固醇含量都远远高于鱿鱼(240毫克/100克 鲜重)。要减少胆固醇摄入,就要尽量少吃所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动物内脏更应该少吃。
夏日食用海鲜的安全提示
夏天到了,吃海鲜喝啤酒成为了夜晚消遣的首选。不过,夏季温度高,海鲜产品往往更容易滋生微生物,食用时也要注意安全。
在外优先选择品质较好的海鲜餐厅,尽量不要在路边小摊,路边小摊可能海鲜的质量无法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较高。
为了减少吃海鲜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要尽量吃新鲜的海鲜,死太久及变质海鲜不要吃;选购时,尽量选活的,有异味、死蟹、死贝等最好不要买。
在家烹调时一定要充分加热,尽量不要生吃。海鲜容易存在寄生虫、细菌的风险,此外各种深海鱼类、虾蟹在运输过程中也会遭受重新污染,细菌容易大量繁殖。海鲜中的病菌常见的有副溶血性弧菌等,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能彻底杀菌。同时,加工及烹调时注意生熟用具分开,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海鲜等水产品除了可能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外,还可能存在重金属(铅、汞等)富集的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风险,建议每次吃海鲜要适可而止,不要因为它好吃就一次吃很多,一定要节制食欲,对海鲜河鲜浅尝辄止。一般来说,每天吃海鲜不超过100克[8]。
另外,海鲜也是一类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会升高尿酸,对于有血尿酸高和痛风问题的人,最好不要多吃;有些人对海鲜过敏,就应该尽量避免吃海鲜。
结论:
鱿鱼中的确胆固醇含量高于肥肉,但鱿鱼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丰富,和肥肉相比是一种营养更好的食物,只要每次不吃过多,注意食品卫生,依旧可以成为夏季的一道美味。

1、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既可在细胞内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也可以LDL(一种脂蛋白)的形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形成,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请分析并回答:
(1)胆固醇在细胞中合成的场所是 ,人体中胆固醇的主要作用
① ②
(2)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 方式进入细胞,这一过程与细胞膜结构的 特点有关。
(3)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细胞内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 (A.促进B.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也可以 (A.促进B.抑制 )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以调节胆固醇的含量。
(4)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图乙中结构⑥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
A.大肠杆菌 B.噬菌体 C.染色体 D.烟草花叶病毒
【答案】(1)内质网 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胞吞 流动性 (3)B A (4)D
2013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2、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对健康有重要意义。胆固醇是血浆中脂蛋白复合体的成分,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LDL)直接影响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L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之后LDL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出胆固醇。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请结合下图细胞中胆固醇来源的相关过程回答: (1)①过程为?????????????,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包括??????????????????。 (2)完成②过程需要的条件有???????????????????????????????????????(至少3个)。已知mRNA1片段中有3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个,则转录mRNA1的DNA片段中G和T的数目之和为??????????????。 (3)脂蛋白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复合体,细胞中既是蛋白质加工又是脂质合成“车间”的是 ?????????(细胞器),分析可知,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存在????????????调节机制。 (4)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_。
【答案】(1)转录 ; 解旋酶、RNA聚合酶(答出1个即可得分)????? (2)模板、原料、能量、酶、核糖体、tRNA等(答出3个即可得分)?? 30? (3)内质网???负反馈? (4)血浆中的胆固醇增多(或血浆中脂蛋白增多),造成高胆固醇血症
吃了1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根烟?
有传闻说,吃了1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根烟。这让热爱烧烤的大众情何以堪啊。烧烤和香烟的危害能够换算吗?烧烤的危害有这么大?让我们来详细考证一下吧!

流言: 【烧烤食品有强“毒”】世界卫生组织经过3年的研究,日前评选并公布了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其中就有烧烤。烧烤的危害在于:1.肉的营养素被破坏,蛋白质变性。2.烧烤产生“苯并芘”高致癌物,可蓄积体内。3.一个烤鸡腿=60支烟。
真相: 1只烤鸡腿的毒性居然等于60支香烟?这个结论居然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出来的,这让喜欢吃烧烤类食品的人情何以堪啊。
不过,烤鸡腿真的有这么毒吗?
流言来自何方?
这是一个在中文网络传播甚广的流言,来自于一个传播得更广的流言——“WHO公布全球十大垃圾食品”。
不管是在Google还是百度,只要你搜索一下“十大垃圾食品”,就能找到大量的结果,例如这篇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十大垃圾食品》 。其内容大致上就是列出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罐头食品、饼干、饮料、烧烤类食品、果脯蜜饯类、方便食品、汽水可乐类和冷冻甜品类共10类食品,并且一一罗列这些食品的罪状。这10类食品基本上囊括了现代食品工业的所有产品,给读者一个信息:烹调煮制的食物和新鲜蔬果是健康和安全的,而以现代食品工程技术生产的食品,几乎都是垃圾。
本流言就是出在“烧烤类食品”这项中,列出的罪状有三点: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并注明这是三大致癌物之首;2)一只烤鸡腿=60支香烟的毒性;3)导致蛋白质碳化变性,加重肝脏负担。
在不同的网站中,这个所谓的“十大垃圾食品”榜单在细节上往往存在着差异。比如,在新华网刊载的文章《健康提示:吃一个烤鸡腿等于吸烟60支(图)》中提到,WHO指出烧烤的毒性等同香烟,而一个烤鸡腿等同60支香烟毒性的说法则是一个美国机构的研究成果。
这个WHO的垃圾食品榜单,在中文网络流传了多年,传播甚泛,但在所有的报道中,都只是打着WHO的名号,没有哪怕一家给出了信息的源头,连WHO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都没有。这一点非常可疑。
对此,谣言粉碎机调查员检索了 WHO的官方网站 ,完全找不到相关的报道或者文件。甚至在英文网络中,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报道,虽然也有TOP 10 Junk Foods这样的说法,可是其中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快餐食品,和中文版本完全不合。作为WHO公布的消息,英文社区完全没有相关的消息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个“十大垃圾食品”的榜单并非出自WHO或美国研究机构。
1个烤鸡腿等于60支香烟毒性不符合事实
虽然流言中的说法不是出自WHO之类权威机构,但并不代表流言就是胡扯的。那么单就内容而言,这个流言确有其事吗?烤鸡腿和香烟里的有害物质含量能够互相换算吗?
首先要说明的是,烤鸡腿和香烟里的有害物质种类差异很大,不能互相换算。但如果硬要换算的话,就从流言中所说的苯并芘入手吧,这种物质在烤鸡腿和香烟里都有。
所谓的三苯四丙吡,其实就是3,4-苯并芘,也叫苯并(a)芘。苯并芘是一种有五个苯环的多环芳烃,有苯并(a)芘和苯并(e)芘两种异构体,其中苯并(a)芘属于第一类致癌物,具有基因毒性,可以引起基因突变,已经明确了对人体有致癌作用。而苯并(e)芘是第三类致癌物,是否会致癌还属未知。下面所提苯并芘皆是指苯并(a)芘。
苯并芘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火力发电、垃圾焚烧、汽车、香烟和烧烤食物都是其来源,是各国重点关注的化学物质之一。烧烤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会被苯并芘污染,然而,真如流言所说,只要吃一只烤鸡腿,其中的有害物质就比得上60支香烟吗?
不同烤制工艺对食物中苯并芘含量会有很大影响,但也不是无标准可询的。国家标准《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对熏烤肉制品的苯并芘限量为5000ng/kg。如果你所吃的烤鸡腿被苯并芘污染得很严重,达到了国标规定的含量上限,常见的KFC那么大的一个烤鸡腿约有100克重(参见KFC官方网站上公布的食品营养成分表),其中的苯并芘含量约有500ng。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烤鸡腿里苯并芘含量都会这么高。国外曾有研究,以柴火烧制(Wood Burning)的烤鸡中苯并芘平均含量为400ng/kg,用炭烧(Disposable charcoal)的话平均含量可高达900ng/kg。如果按上述两个数据来计算,其中苯并芘含量约是40 ng(柴火)或者90 ng(炭烧)。
那么一只香烟中苯并芘含量有多少?
WHO在《欧洲空气质量指南》第5.9章《多环芳烃》中提到,现代香烟主流烟气(也就是吸入端的烟雾,燃烧端的称为支流/侧流烟)中含有的苯并芘大约是在10 ng/支,但支流烟气中的含量可以高达100 ng/支。国内曾有研究者检测了20种主要国产品牌香烟中主流烟气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其中苯并芘含量平均有(16.6±4.6)ng/支,最低7.7 ng/支,最高25.3 ng/支。
可见,一个烤鸡腿中苯并芘的含量,一般来说是比不过一根香烟的,就算达到国标上限,也不过是约5支香烟的量,远远达不到60支。
并且,这里还仅仅是以苯并芘来计算,香烟中已知直接危害人体的成分有20种,包括多种多环芳烃、亚硝胺、酚类、挥发性的醛类和酮类,再考虑到各种有害成分的交互作用,烤鸡腿的害处与香烟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WHO在2006年发布的《EVALUATION OF CERTAIN FOOD CONTAMINANTS》中整理了关于多环芳烃摄入量和基因毒性、致癌性关系的数据。其中,苯并芘可能产生毒性的平均值范围是(1.4–420)ng/天。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烤鸡还是吸烟,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是你必须了解单位中“每天”所代表的意义。这个剂量范围内的苯并芘不是一接触就会致癌的,而是长年累月的接触这么多,有一定的致癌危险。一般人不会每天都吃烤鸡,但烟民往往是每天都吸烟的。如果以一周、一个月乃至一年来计算,鸡腿和香烟,哪个危害更大就不言而喻了。
结论:谣言破解。 尽管烧烤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烹饪方法,烤鸡腿中也确实含有苯并芘,但是说一个烤鸡腿有相当于60支香烟的毒性,夸大其危害性,则是彻彻底底的造谣。另外,这个谣言使不少人轻视了吸烟的危害,如果你真对自己的健康那么介意,先把烟给戒了吧。
不抽烟的编辑的话:烧烤不是健康食物,但要美味还是健康,选择权在你。至于抽烟抽出的二手烟,可就不只是害你自己了。

1、苯并芘是一种有害化合物。常见于煤焦油、汽车废气、香烟烟雾、烤焦的面包和烤肉表层。被人体摄入后,苯并芘在肝脏代谢降解。其途径如下所示: (1)和大部分脂溶性物质一样,苯并芘非常容易被小肠细胞吸收,这与小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________有关。 (2)阶段1的反应在内质网中进行,试分析内质网有哪些结构特征与阶段1的反应相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0%的肺癌与DNA损伤有关,产物A能与鸟嘌呤结合,据此推测吸烟致癌的原因可能是产物A诱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突变。 (4)谷胱甘肽在线粒体内制造。随着人的衰老,肝脏内线粒体的数目会减少。根据这一现象推断,老年人比年轻人患癌症的风险________(大或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探究产物A的浓度与其诱变性的关系,可将分离得到的正常幼小动物组织作为实验材料,此实验的因变量可用畸形细胞所占比例来表示。则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答案】(1)磷脂(脂质)  (2)①内质网的膜面积增大了酶的附着点;②产物便于运输  (3)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  (4)大 谷胱甘肽减少,中间产物X增多,产物A增多  (5)温度、pH值、代谢产物、营养物质等
2、请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日本长崎、广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原子弹爆炸影响,经过对幸存居民29年的观察,发现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且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病率越高。 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居民冬季烧火炕取暖,有时臀部皮肤发生癌变形成所谓的“炕癌”。华北地区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好热食的饮食习惯。 材料三:3,4—苯并芘是煤焦油中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工厂排放的煤烟、汽车等内燃机排放的废气中。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吸入上述气体有关。 材料四: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过度角质化,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唯一能使人类致癌而不能使动物致癌的物质。 (1)上述材料显示有哪些因素可以致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述致癌因子外,还有什么致癌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个人习惯的角度谈谈如何防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材料显示的致癌因素有:核辐射、过热、过辣的刺激,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工厂排放的煤烟、汽车尾气,有害化学物质等 (2)病毒致癌因子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寻求过辣和过热的刺激,不吸烟和酗酒等
吃牛蛙会感染寄生虫吗?

流言: 微博【吃牛蛙火锅感染,脑中取出10厘米寄生虫】漂亮的刘芳三年前被诊断大脑左侧额叶寄生虫感染,从脑里取出长约10厘米的裂头蚴寄生虫。裂头蚴一般寄居在蛙类和蛇类体内,爆炒也不会死,可能是经常吃牛蛙火锅所致。术后她患下症状性癫痫,经常突然倒地抽搐。牛蛙控小心了......
真相: 这个听上去颇为恐怖的裂头蚴确实是一种危险的寄生虫,但是也不用因此就拒绝美味的牛蛙,只要注意烹饪处理方法还是能做到安全食用的。
裂头蚴的生活史
严格说来,裂头蚴(plerocercoid)并不是一种寄生虫的名称。它是某些种类的绦虫在一个被称为“中绦期”的发育阶段的幼虫的总称。虽然还没有发育完全,裂头蚴在外形上已经与成虫颇为相似,而且由于运动能力很强,裂头蚴给寄生宿主带来的伤害常常要超过它们的成虫。
从微博中描述的症状以及发病原因来看,刘芳感染的很有可能是较为常见的曼氏裂头蚴。曼氏裂头蚴最早由苏格兰籍医生帕特里克?曼森(Patrick Manson)在中国厦门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并因此得名。
曼氏裂头蚴的成虫名叫曼氏迭宫绦虫,与知名度颇高的猪肉绦虫同属于绦虫纲。和很多其它种类的寄生虫相似,曼氏迭宫绦虫的一生需要在多个宿主体内辗转。曼氏迭宫绦虫的最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狗,有时也会是虎、豹这类食肉动物。在这些动物的肠道内,迭宫绦虫的成虫可以寄生长达数年之久并产生大量的虫卵。这些虫卵随着粪便进入自然界的水系中,随后孵化成为幼虫。在水中,幼虫被一种名为剑水蚤(第一个中间宿主)的浮游生物当作食物吞食,然后沿着自然界的食物链进入蝌蚪(第二个中间宿主)的体内。随着蝌蚪发育成为蛙,幼虫也发育到了“中绦期”,此时的幼虫就是我们所说的裂头蚴。最后,当染虫的蛙被猫狗等动物吞食后,裂头蚴就到达了它们的最终宿主体内。在那里它们会发育成迭宫绦虫成虫并产下虫卵。除了最终宿主,裂头蚴也会随着蛙体而进入其它捕食者,比如蛇类的体内。在这些动物的体内,裂头蚴能够存活并保持继续感染其他生物的能力,但是却无法发育成为成虫。

【图品来自:pathobio.sdu.edu.cn】
感染裂头蚴的多种可能
迭宫绦虫的生活史告诉我们:不正确地食用蛙类、蛇类,像是直接食用未经任何处理的蛙或者蛇的组织——喝蛇血,吞蛇胆,吃凉拌蛇皮,或者误饮了被带虫剑水蚤污染的水,都有可能造成裂头蚴的感染。此外,由于相信蛙肉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有些人会用生蛙肉敷在伤口或者皮肤脓肿上面。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行为为裂头蚴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提供了大大的“便利”。在中国,超过半数的裂头蚴感染者都是由于敷贴生蛙肉而染病。另外,有些人还有生吞蝌蚪的“奇特”饮食爱好,这也容易造成感染。
人体并非迭宫绦虫或是裂头蚴的适宜宿主,但它们却可以给人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尤其是裂头蚴,能在人体不同部位间穿行,可能带来的损伤遍布全身。由裂头蚴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裂头蚴病,根据发病的部位,又可以大致划分为眼、皮下、口腔面部、脑和内脏五大类。在中国,眼裂头蚴病的发病率最高,症状也颇为恐怖,病人的眼部会出现肿块并伴随各种严重不适。如果裂头蚴侵入的部位是眼球,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有时,裂头蚴会从患处“爬”出来,不少重口味故事中“眼睛里面爬出一条虫子”的情节大概就是源于这个症状。而刘芳患上的则是相对较少的脑裂头蚴病,这类疾病的症状和脑部肿瘤颇为相似,常常因此被误诊为脑瘤。脑裂头蚴病的危害同样非常恐怖,最严重的可以导致瘫痪。
目前治疗裂头蚴病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取出寄生虫,治疗本身有痛苦有风险不说,即使寄生虫被取出,人体可能还要继续承受病痛的折磨。比如刘芳所受的癫痫症困扰,就是一例。
安全食蛙三把斧
裂头蚴病的病症危害巨大且不易治愈,如何预防就成了关键。
对于大部分饮食习惯较为正常并且使用安全的自来水系统的城市人而言,既不太可能出现生吞蝌蚪和贴敷生蛙肉这样的高风险行为,也不太可能因为污染的水源而感染,因此预防的重点就在于饮食。
管住自己的嘴,放弃对野生蛙类和蛇类的“爱好”
因为这两类野生动物携带裂头蚴的几率非常之高。以杭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的调查结果为例,高达60%的野生蛙类和蛇类的体内携带有裂头蚴。在上海地区,研究人员曾经从一条野生大王蛇体内找出了将近150条裂头蚴。如此高的寄生率和寄生数量,自然会导致患病的风险激增。此外,野生蛙类和蛇类还是自然界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放弃食用它们,既降低了自己患病的可能性,又保护了自然环境,何乐而不为?
科学地处理食材
裂头蚴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耐受从零下10℃到56℃的温度变化。在零度,也就是所谓的冰鲜保存条件下,裂头蚴可以在宿主的肌肉组织内存活几十天之久。裂头蚴对高温相对较为敏感,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裂头蚴在56℃的温度下基本坚持不过5分钟。
不过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寄生在食材中的裂头蚴对高温并没有这么脆弱。有人将含有裂头蚴的小块蛙肉(约1厘米见方)放置在56℃的环境中。3小时后,蛙肉中仍然残留着具有感染能力的裂头蚴。由此可见,用更高的温度将食材彻底煮熟才是真正安全的处理方法。爆炒、涮火锅等方法,往往无法将食材的某些部分彻底煮熟,很有可能因为无法彻底杀灭裂头蚴而成为安全隐患。
除了加热,冷冻也是杀死裂头蚴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20℃冷冻2小时可以杀死蛙肉中的所有裂头蚴。当然,冷冻法的效果除了和温度以及时间有关外,材料的大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包装的蛙肉或者蛇肉,-20℃条件下冷冻24小时更为稳妥。
不要寄希望于任何调料
在处理食物时,人们也常常使用酱油、食醋和生姜汁这些调料。应当说,这几样调料对于裂头蚴确实有杀伤力,也确实可以降低裂头蚴感染。只是,根据研究数据,生姜汁不具备完全杀灭裂头蚴的能力。酱油和醋虽然可以彻底杀灭裂头蚴,但是操作的条件是将尺寸很小的食材浸泡在醋中至少24小时或者酱油中至少6小时。在现实的操作中,我们不太可能将食材切割得太小,也不太可能将食材放置在调料中如此长的时间。所以,光靠调料腌渍来杀虫并不是可靠的方法。
不少人喜欢边品尝食物边饮酒,也有人索性就把食材泡在酒里面来食用(比如,蛇胆)。虽然酒类中所含的乙醇有杀死裂头蚴的作用,但是与调料的作用相似,用酒中所含的乙醇彻底杀灭裂头蚴需要诸多的条件。例如研究结果显示,只有60%的乙醇才能彻底杀灭食材中的裂头蚴,而且浸泡时间至少2个小时,同时食材的尺寸也必须很小。实际情况下,这些条件很难同时满足,因此喝酒杀虫也不太可靠。
结论: 食用蛙肉感染可能危及脑部的裂头蚴病确有可能。但牛蛙不是野生蛙类,并不需要因为裂头蚴病而彻底放弃。选购经过合格冷冻处理的牛蛙加上高温彻底烹煮,可以保证我们在享受蛙腿美味的同时不用为裂头蚴病而担心。
下图表示不同种群间的寄生关系。对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
A.a~b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种群急剧下降
B.a~b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与宿主达到平衡状态
C.b~c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与宿主达到平衡状态
D.A是宿主, B是寄生物
【答案】C
喝奶不如去吃菜,牛奶越喝越缺钙?

流言: 一篇名为《牛奶的巨大危害!建议彻底禁食“牛奶、肉、鱼、蛋”》的文章中提到,1、牛奶含钙并不高,许多蔬菜的钙含量远高于牛奶。2、喝牛奶反而会缺钙,因为会使人体血液变酸,从而导致钙流失,最终容易骨折,骨质疏松。[1]
真相: 先来说一下补钙。补钙,主要指的是补骨钙,人体中有99%的钙存在于骨骼中,另外的1%则参与人体的各种生化反应。但是,并不是所有吃到肚子里的钙都能轻易地补到骨头上。首先,人体摄入的钙首先要能被吸收,其次,这部分被吸收的钙还要真正能被用来“补”到骨头上,而不是随着尿液被排出体外。因而,补钙的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摄入量、吸收率、生物利用率。
钙含量高不一定能补钙
单纯看含钙量,100克牛奶含钙110毫克左右,在各种食物中的确不能算是最高,一些海藻,干的小鱼小虾,芝麻等的钙含量都比牛奶要高。但是要知道,首先牛奶中有90%都是水,如果把这部分水去掉,其钙含量可以提高接近10倍,也因此一些奶制品的钙含量会大大提高,比如100克的埃门塔尔奶酪含钙量高达1000毫克。其次,牛奶中的钙的吸收率达到32%以上。因为牛奶中三分之一的钙是以游离态存在的,直接就可以被吸收,另外三分之二的钙结合在酪蛋白上,这部分钙会随着酪蛋白的消化而被释放出来,也很容易被吸收。最后,牛奶中的钙的生物利用率也特别高。当同时吸收钙和磷的比例在0.5到3之间的时候,钙被保留在骨头上的效率最高。而牛奶中钙和磷的比例在1.3。可以看出,牛奶的确是人类膳食中不可多得的优良钙源。
至于蔬菜,首先并没有多少蔬菜的含钙量高于牛奶。其次,由于大多数蔬菜中都含有草酸,而草酸会降低包括钙在内的许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使得蔬菜中的钙的吸收率较牛奶要低得多,比如菠菜中钙的吸收率只是牛奶中钙的六分之一[2]。蔬菜中唯一的一朵奇葩,就是卷心菜。卷心菜中的钙的吸收率和牛奶一样高,但是其中的钙含量仅仅为每百克30毫克。也就是说,如果你执意要通过吃卷心菜来补钙,别人早晨只需要喝300毫升牛奶(有点多,好歹还是能喝下去)或者吃30克奶酪就能摄入300毫克的钙,而你得吃一公斤的卷心菜!
喝牛奶导致钙流失?
流言中提到,一旦喝牛奶或者吃肉食就可能会导致体液变酸,然后骨钙就会被释放出来中和酸性。这样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首先,所谓的食物的酸碱性会影响到体液的酸碱性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引起体液变酸的主要“元凶”是氢离子。人体中氢离子的来源主要是糖类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碳酸氢根和氢离子,这称为呼吸性酸。次要来源则是含硫和磷的一些化合物以及代谢产生的有机酸(比如乳酸),这些称为代谢性酸。呼吸性酸的量远大于代谢性酸的量。健康情况下的机体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可以将体液维持在一个正常的酸碱范围内。这套机制主要包括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以及肺和肾脏的调节作用。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体系是碳酸氢钠缓冲溶液(NaHCO3 / H2CO3)。肺可以通过改变呼吸的频率来改变带走的二氧化碳的量以调节血液中碳酸的浓度,而肾可以通过改变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作用来调节其浓度,从而最终使血液pH值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血液中还存在其他的缓冲系统,但都不会需要钙离子的参与。血液中的钙离子主要是参与一些神经组织的活动。由此可见,体液有其自身的酸碱调节机制,一个健康的人不会因为摄入的正常食物导致体液酸碱失衡,更不会导致分解骨钙。
其次,人体骨骼总量是增长还是减少,取决于造骨细胞和蚀骨细胞的共同作用。通常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造骨细胞起主导作用,其合成骨骼的速度大于蚀骨细胞分解骨骼的速度,因而人体骨骼会变粗变致密。到三四十岁左右人体骨骼重量达到巅峰,之后蚀骨细胞对骨骼的侵蚀速度快于造骨细胞合成骨骼的速度,人体在慢慢地流失骨质(女性在更年期之后由于荷尔蒙的原因,骨质流失速度比男性更快),最终导致骨质疏松。与流言中提到的所谓摄入高蛋白含量的酸性食物会导致骨质流失相反,有大量研究表明,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论是动物性蛋白还是植物性蛋白,不仅不会导致骨钙流失骨质疏松,反而有助于骨骼健康。因为摄入的蛋白质会刺激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的生成,从而刺激骨骼形成,增加骨重量[3]。
此外,骨骼作为钙质的“仓库”,对于维持血液中钙的浓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当通过饮食摄取的钙质不足以维持血钙浓度的时候,蚀骨细胞则会分解骨骼释放钙离子以维持血钙浓度。因此,保证日常饮食能摄取足够的钙质,一方面可以在青少年时期“深挖坑,广积粮”,储存足够的骨质以应付未来的骨质流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年以后尽量维持血钙浓度从而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
至于流言中作为“证据”提到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奶量和骨质疏松情况的对比,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有可比性,因为不同地区的人的生活习惯和环境都很不同,很难直接确定饮奶量和骨质疏松情况之间的关系。就拿经常提到的亚洲人喝奶少却少见骨折和骨质疏松为例。首先很多亚洲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因而对于骨质疏松情况的检出和统计的数据不一定准确。而在医疗条件相对发达的香港和新加坡,腿骨骨折数量仅仅略低于美国。其次,与北欧人种相比,东亚和东南亚人种的体型也相对较小,较小的体型相对更不容易骨折。
相反,对于同一地区或同一人种的研究则表明,饮用牛奶和奶制品可以显著提高青春期人体的骨骼增长,对维持骨骼总量也有用处。比如一项持续12个月的对48名11岁白人女孩的研究表明,每天通过乳品摄入1200毫克钙的女孩的骨密度的增加量比对照组(日常饮食)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增加乳品摄入与体重增加和体脂肪含量没有联系。[4] 一项对北京地区649名12到14岁女孩的调查研究也显示乳品摄入有益于增加骨重量。[5] 而另一项持续3年的对200名55到59岁的绝经后中国妇女的研究显示摄入高钙奶粉有利于预防骨质流失。[6]
结论:谣言破解。 牛奶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钙源,既有较高的含钙量,其中的钙质又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和流言所说的相反,喝牛奶或者吃乳制品不但不会缺钙,反而有助于增加骨重量,预防骨质疏松。

1、目前各种媒体的补钙广告成了老百姓的热门话题,正常人体内钙的总量约1~1. 2千克。其中99%以上是在骨组织中,只有极少数在血浆中。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血液中钙过多,会造成神经传导和肌肉反应的减弱,使人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但血液中钙过少,又会造成神经传导和肌肉的超应激性,在这种极度兴奋的情况下,微小的刺激,如一个响声、咳嗽就可能使人陷入痉挛性抽搐。血钙在血浆中的存在如下表(mmol/L):
可弥散

1.18
钙复合物如CaHPO4
0.16
不可弥散
与血浆蛋白结合
1.16
食物中的钙是以________状态被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再通过________运输到全身各处。正常血钙平均浓度为________,哺乳动物血钙浓度过低时会出现________,此时将由骨骼中的钙补充,从而使成年人患________、________等疾病。血钙浓度过高时出现________, 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离子 血液循环 2.5 (mmol/L) 抽搐 骨质软化病 骨质疏松病 肌无力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2、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现空腹喝牛奶不能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将作为能源物质而更多的被分解形成尿素随尿液排出,如果在喝牛奶的同时多吃一些糖类食物就能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请你设计实验探究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是否能更多的被分解。 实验材料与用品:生长状态、体形大小等基本一致的正常小白鼠20只,15N标记的牛奶液,含糖饲料等。 实验原理: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被利用,最终会被分解形成尿素随尿液排出。在实验动物空腹时,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的牛奶液饲喂小白鼠,一组不补充糖类,而另一组同时给予补充糖类作对照,通过检测和比较两组小白鼠排出尿液中的15N含量,来探究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是否更多的被分解。 实验步骤: (1)选材及处理:选择身体健康、生长状态、体形大小、性别相同等基本一致的正常小白鼠20只,饥饿处理12小时(一段时间)后,使其呈呈空腹状态,随机均分为A、B两组; (2)饲喂:????????????????????????????????????????????????????????????????????。 (3)检测:几小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白鼠排出尿液中的15N含量。 (4)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如果?????????????????????????????????????。则说明???????????????????????。 ②如果尿液中15N含量A组与B组无差异,则说明???????????????????????????????。 材料检测:现在市场上婴儿奶粉良莠杂陈,有些蛋白质含量极少甚至没有,用???????? 试剂可检测奶粉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答案】实验步骤: (2)A组饲喂15N标记的牛奶液,B组饲喂等量的添加了含糖饲料的15N标记的牛奶液 (4)①如果尿液中15N含量A组多于B组;则说明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被分解更多。 ②则说明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没有被分解更多。材料检测:双缩脲
掉色的食物一定是染色的吗?

现在蔬菜瓜果粮食的种类日渐丰富,消费者面对新奇颜色的食物常会心生恐惧,生怕是被染了色的。另一方面,染色芝麻和染色橙子等新闻也时常爆出。到底应该如何来判断哪些掉色是正常的,哪些掉色又是不正常的呢?这要从植物色素的不同种类说起。

不易掉色的红橙黄——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的天然色素,现在已鉴定出的类胡萝卜素就有600多种,常见的类胡萝卜素有胡萝卜、南瓜、红薯和深绿色蔬菜中富含的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番茄和红瓤西瓜中富含的番茄红素;玉米中的玉米黄素。芸香科植物例如柠檬、桔子、橙子、柚子等也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其实一些动物体内也有类胡萝卜素,比如虾蟹中煮熟了会变红的虾青素。(更多关于胡萝卜的知识,请看:胡萝卜吃多了会维生素A中毒吗??胡萝卜一定要用很多油来炒吗??)
类胡萝卜素的一些成员参与了绿色植物非常重要的一个生理过程——光合作用。位于植物叶绿体中的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会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起到 “光线接收器”的作用,这些色素分子吸收太阳光能,然后将这些光能传递给处于中心位置的叶绿素分子,经过转换,这些能量就可以固定在植物合成的有机物中,为植物所用。
类胡萝卜素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易溶于油脂而不易溶于水中,所以除非破坏外皮、煮熟或榨成汁,简单的冲洗富含类胡萝卜素的红橙黄色蔬菜瓜果是不应该出现掉色的情况的。这和下面的极易溶于水的花青素截然相反。
易掉色又会变色的红蓝紫——花青素类色素
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最美丽的景色,而我们能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朵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存在于花瓣细胞液泡中的花青素。花青素经常与不同的单糖结合在一起,形成各种类型的花色苷。花青素有一类特殊的性质,就是它的颜色可以随着它所处溶液的酸碱度改变而改变。当溶液变酸性时,花色苷的颜色会趋向红色;当溶液变碱性时,花青素的颜色会趋向蓝色,正是由于植物细胞中液泡的酸性程度不同,各种各样的花青素随之变色,让花瓣变得好看起来。

常见的富含花青素的果蔬部位榨汁后可做酸碱指示剂。当然不同品种的颜色会有所差别所以仅供参考。
除了花瓣,花青素还存在于很多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中。从传统上常见的紫甘蓝、红洋葱、茄子、黑米和黑豆,到新奇的紫色的胡萝卜、紫薯、黑花生和紫菜花等,富含花青素的食材一般很容易掉色,也是经常被怀疑染色的对象。

杨花萝卜又叫水萝卜做的泡菜也是很容易掉色的,这是由于红皮萝卜中的色素正是花青素类色素。
其实富含花青素的食材掉色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和类胡萝卜素不同,花青素是水溶的。如果不放心,还可以用白醋来试验一下,紫黑色的花青素溶液在遇到白醋后会变红。像紫薯、紫甘蓝在烹饪中也很容易变色,用偏碱性的水煮紫薯粥,粥会发蓝;用紫薯做糕点,如果放了小苏打,面糊会变成难看的绿色。(小贴士:用酵母而不是小苏打发酵,或者选择紫淮山,又叫紫山药做糕点可以用小苏打。)同时,如果想炒出来的紫甘蓝颜色好看一些,可以放一点白醋来让颜色保持鲜艳。
另类的红与黑——甜菜红与黑色素
有一种红色植物色素,它既不属于不易掉色的类胡萝卜素类,也不属于易掉色又会变色的花青素类,那就是易掉色且染色效果极佳的甜菜红。常见的富含甜菜红的蔬果有两个,俄罗斯红菜汤里用的红菜头和红色果肉的火龙果。甜菜红一般呈现一种漂亮的紫红色,对酸碱也远不如花青素敏感,食用多了还会让尿液变色,所以如果吃了红菜头或者红色果肉的火龙果发现自己尿液发红,不必惊慌。


上图是红色的火龙果,下图是红菜根和鸡蛋同煮的蔬菜沙拉。
尽管黑色的食材经常和花青素联系在一起。但其实黑色的食材并不一定都含有大量的花青素,比如黑芝麻和黑木耳含有大量的黑色素,而黑色素是难溶于水的。黑芝麻同时含有少量的花青素,所以出现轻微的掉色是正常的,而大量掉色以至于种子都发白就要怀疑是否染色了。而黑木耳是完全不应该掉色的。
食物为什么会掉色?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食物在冲洗的时候“掉色”的情况,但是有时候同样色彩的食物却并不会掉色。这里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色素本身的性质。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也不同。食物中存在的天然花青素分子本身具有高度的共轭体系,同时有酸性和碱性的基团,是一种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它们是很容易溶解在水、醇等极性溶剂里的。而类胡萝卜素分子共同的结构特点是带有9个双键的长链,其中大多数是脂溶性分子,在用水冲洗时就难以掉色。黑色素也是难溶于水的。
黑色食物有很多,但他们黑的原因却不相同。
另外一方面是考虑食物中的色素是不是容易被“挤”出来。上文提到过的紫薯,它的花青素分子不仅处在细胞里,而且在细胞壁间也有很多,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甚至只需要在吃的时候抓着紫薯块手上就会染上紫色。而只存在果皮中的花青素,例如茄子和蓝莓,虽然长时间浸泡后也会掉色,但正常的冲洗、抓取并不会掉色。(更多内容,请看:掉颜色的水果和粮食是怎么回事??会掉色的黑花生是染色的吗?)
结论: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蔬果粮食的颜色也日渐丰富起来,出现了各种新奇颜色食材,当中有一些会容易掉色或变色也很正常,不必惊慌。从正规渠道购买食材,不购买明显低于市场价的食材,学习了解植物色素背后的原理,可以更好的享受自然的馈赠,避免买到染色的产品。

1、牡丹花瓣细胞的液泡中有花青素,放在蒸馏水中,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花瓣后,则能使水变红。这是因为(  )
A.细胞壁被盐酸解离
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D.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答案】C
2、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
A.传递光能、传递电子
B.传递光能、转变光能
C.吸收光能、转变光能
D.吸收光能、传递光能
【答案】D
猪肝明目?悠着点!

经常都会听到“猪肝明目”的说法,很多人也很喜欢吃猪肝等动物肝脏,厨师们还专门开发了“明目猪肝汤”这道菜肴。可“猪肝明目”是真的吗?
“明目”有效果,但多吃也无益
肝脏是动物体内储存维生素A的重要器官,100克猪肝中大约含有5000微克维生素A。而维生素A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就是维护角膜的正常结构,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正常视力有重要作用。如果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干眼病、夜盲症等症状。所以,对于缺乏维生素A的人来说,猪肝的确可以较快的帮助补维生素A,对于维持视力健康有一定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猪肝“明目”的说法也有一点道理,但如果要靠猪肝来治疗近视,那就不靠谱了。
不过,维生素A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不易从身体中排出,摄入过量时可能带来毒性,可能导致骨骼生长异常,对孕妇的影响更大,成年人摄取维生素A的上限是每天不超过3000微克[1]。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推荐,成年男性的每日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RNI)是800微克,成年女性是700 微克,转换成猪肝的重量,大约在14-16克。
而且,猪肝并不是补充维生素A的唯一膳食途径。其实,很多绿色的、黄色和橙黄色的蔬菜和水果中都富含类胡萝卜素,其中部分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具有维生素A活性,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其中维生素A活性最高、食物中含量最多的就是beta胡萝卜素了。对于我国大多数居民来说,beta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主要膳食来源。 植物性的维生素A源,即胡萝卜素,没有维生素A的毒性。即便从蔬菜水果中摄入过多胡萝卜素,结果也只是胡萝卜素过多症,表现为皮肤变黄,但对健康并无损害,停止后,黄色也会消退。
补充维A,猪肝不是最佳选择
动物肝脏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解毒和代谢器官。猪肝可谓猪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和毒物“中转站”,进入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兽药农药等都是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转化、解毒并排出体外。当肝脏功能下降或有毒有害物质摄入较多时,肝脏就会蓄积这些有害物质。
2003年,广西医科大学对南宁市10个农贸市场中售的猪肝等肝脏食品进行调查发现,猪肝中重金属镉与铅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149毫克/千克和0.703毫克/千克,均超出我国食品卫生标准[2]。2004年,四川一项调查也发现,猪肝中的重金属含量要高于猪肉,不过大部分还是没有超标[3]。2012年,一项对杭州下沙地区市售猪肝的调查发现,送检的23份样品中,超过九成的样品均涉嫌重金属铅超标[4]。虽然这只是一份小型的调查,送检的产品也不能完全反应杭州地区猪肝的安全情况,但是,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猪肝容易富集重金属,不宜多吃。
除了重金属,猪肝往往也存在更高的兽药残留。成都有调查发现,市售动物制品中,猪肝中兽药残留较高,虽然大多并没有超标,但是相比猪肉、牛肉等还是比较高的[5]。总体来说,猪肝、猪心等动物内脏的毒素往往是比较高的。
此外,猪肝的胆固醇含量也很高, 100克猪肝的胆固醇含量为288毫克[7]。胆固醇摄入过高,尤其是低密度胆固醇摄入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健康考虑,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含量不要超过300毫克。
结论:
猪肝中丰富的维生素A对于维持视力的确有一些好处,但猪肝不是获取维生素A的唯一途径,也不是获取维生素A的最佳食物来源。猪肝作为动物的重要代谢器官,更容易富集一些重金属、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猪肝的胆固醇含量也很高,为了所谓的“明目”效果而吃大量的猪肝,并不是好的选择。

1、由于偏食,小李出现了夜盲症并伴有皮下血管出血。原因是体内缺少(???)
A.维生素A和维生素C
B.维生素B1和维生素D
C.维生素PP和维生素E
D.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
【答案】A
2、成年人中的软骨病、夜盲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坏血病、脚气病都属于营养物质缺乏症。这些症状缺少的营养物依次是(????) ①维生素B1???????②维生素C??????③维生素A???? ④维生素D???????⑤钙盐??????????⑥锌盐???????????⑦碘盐
A.⑤③⑦②①
B.①③④②⑤
C.⑤③②④①
D.③④⑥①⑦
【答案】A
胡萝卜要炒着吃?

胡萝卜要炒着吃?
流言:胡萝卜素为脂溶性维生素,因此生吃不利于身体吸收胡萝卜素,最好用油炒着吃。
真相:现在,生吃胡萝卜的“小白兔”越来越少了。在了解了一些营养学之后,主妇们都知道把胡萝卜和肉放在一起炒,不但有利于吸收其中的胡萝卜素,口感也比生吃好多了。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胡萝卜素和脂肪的搭配确实有利于人体的吸收—这是因为胡萝卜素可以与脂肪形成乳化微球,易被小肠吸收,但这并不表示胡萝卜一定要用油来炒着吃。在一项针对菲律宾儿童的研究中,研究者为受试者准备了富含胡萝卜素的煮蔬菜,再辅以少量脂肪。结果表明,这些儿童同样吸收了胡萝卜素,血液中胡萝卜素水平增加。因此,为了保证身体吸收适量的胡萝卜素,同时又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可先将胡萝卜煮熟或蒸熟,然后用适当的调料凉拌,再辅以适量的含有脂肪的食物。通过蒸煮的方法可以破坏胡萝卜细胞坚硬的细胞壁,促进胡萝卜素的释放,有利于它们在小肠内的吸收。
结论:胡萝卜未必要炒着吃。我们根本不必担心脂肪摄入量不够会影响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事实上,大部分现代人在日常饮食中都摄入了过量的脂肪,足够应付肠道里那点胡萝卜素。

1、关于胡萝卜素作用的论述,错误的是(???)
A.胡萝卜素可以用来治疗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B.胡萝卜素可用作食品色素
C.天然胡萝卜素还具有使癌变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的作用
D.胡萝卜素可以治疗人体色素缺乏症
【答案】D
2、近十年来胡萝卜素受到医学界空前的关注,原因是很多流行病学的调查说明:在膳食中经常摄取丰富胡萝卜素的人群,患动脉硬化、某些癌症以及退行性眼疾等疾病的机会都明显低于摄取较少胡萝卜素的人群,很多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1)退行性眼疾也就是老化了,视力会衰退甚至最终发生夜盲。这种眼疾可以通过摄取足够的β—胡萝卜素来预防,原因是?????????????????。营养学家建议:在烹调富含胡萝卜素的食品时,应适当多放点食用油,理由是??????????????????。 (2)对一些特殊人群,医生往往嘱其按一定方法服用提纯后的β—胡萝卜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要将新鲜的胡萝卜洗净、沥干、切碎、再进行干燥。要沥干并干燥的原因是????????????;干燥时要注意时间和温度,原因是???????????,干燥后的材料还要进一步?????。 ②在乙醇、丙酮、石油醚、醋酸乙酯、苯和四氯化碳这几种有机溶剂中,最适宜用来提取胡萝卜素的是??????????,原因是????????????。 ③该萃取过程采用的是?????????加热,其理由是???????????。 ④萃取液经过滤后可直接使用???????????装置进行浓缩。 ⑤提取的胡萝卜素可通过????????????法进行鉴定,鉴定时通过与标准样品比对????????而确认是否提取得到了胡萝卜素。
【答案】 (1)β—胡萝卜素在进入人体后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胡萝卜素易溶于脂肪,因而有利于人体吸收 (2)①胡萝卜素不溶于水,水分的存在降低萃取的效果。干燥时间太长和温度过高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 ???粉碎过筛???②石油醚?石油醚既不溶于水,沸点也最高 ③水浴?石油是有机溶剂,直接加热易引起燃烧、爆炸??④蒸馏 ⑤纸层析????????两种样品位于展开剂前沿的色素带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真的“严重超标”了吗?
隔夜菜不能吃吗?所谓的“严重超标”其实是对国家标准的曲解。无论是否做熟,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在储存过程中都可能增加。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多数人很难顿顿新鲜,如何保存蔬菜更值得关注。
流言: 【隔夜菜放冰箱24小时 亚硝酸盐含量全部严重超标】据都市快报的报道[1],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进行试验。将炒青菜、韭菜炒蛋、红烧肉和红烧鲫鱼在冰箱放置24小时后用微波炉加热,结果亚硝酸盐含量全部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的限量标准,其中荤菜超标更厉害。亚硝酸盐对人身体危害大。隔夜菜你还敢吃吗?
真相: 这个新闻里有几个要点:蔬菜和荤菜中的亚硝酸盐为什么会增加?“隔夜”之后的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真的“超标”了吗?这样含量的亚硝盐酸有多大危害?
超标,得明白超的什么标
新闻中的实验结果为:经过冷藏24小时,四种菜中的亚硝酸盐“全部超过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的限量标准,其中青菜超标34%,韭菜炒蛋超标41%,红烧肉超标84%,红烧鲫鱼超标141%”。
新闻中引用的亚硝酸盐标准为“蔬菜不超过每千克4毫克,肉每千克不超过3毫克”。实际上,这个标准指的是新鲜蔬菜和肉类中的亚硝酸盐含量[2]。这个限量的依据,是蔬菜和肉类中本来的亚硝酸盐含量一般不超过这个量。如果超过了,说明受到了污染。它跟最后直接食用的成品是否有害,并不是一回事。
因为国家标准不规范餐饮业中的含量,所以炒好的菜中也就无所谓“标准”,“超标”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要找一个相关的“国家标准”来做参考的话,应该是加工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残留量。因为餐饮业中的食品和加工食品都是直接食用的,二者更具有可比性。在国家标准中,熟肉制品中的亚硝酸钠残留量是每千克不超过30毫克[3],而酱腌蔬菜中的残留标准是每千克不超过20毫克[2]。
暂且不讨论新闻中报道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它所宣称的“严重超标”的青菜、韭菜炒蛋、红烧肉和红烧鲫鱼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5.36、5.64、5.52和7.23毫克每千克。跟加工食品中的国家标准相比,远远要低。也就是说,即使这些数字准确可靠,也谈不上就不能吃了——既然熟肉制品、酸菜、泡菜、酱菜都可以安全食用,为什么亚硝酸盐含量低得多的红烧肉、红烧鱼和炒青菜就不能吃呢?
蔬菜中的亚硝酸盐从何而来
氮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植物的生长必须要有氮肥。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氮,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合成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硝酸盐是不可避免的一步。在植物体内还有一些还原酶,会把一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所以,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除了蔬菜种类本身,硝酸盐的含量还跟种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蔬菜之间,同种蔬菜的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之间,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大大不同。
植物被收割之后,硝酸盐和亚硝酸的平衡被打破。还原酶被释放,会有更多硝酸盐被转化成亚硝酸盐。此外,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细菌也可以实现这种转化。也就是说,蔬菜被收割之后,只要是需要保存上一段时间,就很难避免这种转化的发生。实际上,有很多文献报道过各种蔬菜在不同的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具体的转化速度跟蔬菜种类和储存条件密切相关。像白菜等硝酸盐含量本来就高的绿色蔬菜,在运输分销过程中很容易就超过了“每公斤4毫克”的国家标准。曾有不止一篇文献报道菜市场买回的白菜亚硝酸盐就已经超标。也就是说,只要蔬菜没有在收割之后马上被吃掉,“隔夜之后”再炒,亚硝酸盐同样会增加。
在蔬菜被加热作熟的过程中,还原酶失去了活性,产生亚硝酸盐的这条途径就被截断了,而细菌在烹饪的过程中也被杀得差不多,这么看来烹调的处理可以帮助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不过在保存过程中,还是可能会有一些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而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又有利于亚硝酸盐的增多。所以,到底是熟菜还是生菜更适合细菌生长从而产生更多的亚硝酸盐,取决于“炒菜——包装——冷藏”的操作条件。实际上,如果是罐头包装的蔬菜,别说“隔夜”,“隔周”“隔月”也不见得有多大变化。
肉中的亚硝酸盐从何而来
不管是肉还是鱼,其本来的亚硝酸盐含量都很低,所以有国家标准的“3毫克每千克”。此外,硝酸盐含量也很低,通常并不担心肉在保存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
而新闻报道中出现了红烧肉和红烧鲫鱼中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时间升高的结果。如果数据的测量没有问题,那就说明:在烹饪中加入了相当含量的硝酸盐。虽然硝酸盐本身是很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但是通常的调料中基本没有。这家饭店使用的什么调料,反倒是很值得追究。
如果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硝酸盐,那么出现新闻中的结果倒也不难理解。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自己烹饪不会使用含有硝酸盐的调料。“隔夜肉”,也就不存在亚硝酸盐增加的担心。
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无论是否做熟,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在储存过程中都可能增加。但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不可能像农民那样每顿从地里现拔蔬菜来吃。对许多人来说,买一次菜吃几天也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不保存蔬菜来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蔬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原料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条件主要是细菌生长,“隔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减少它的产生,可以多管齐下。首先,减少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的保存时间,增加买菜频率。其次,需要保存的蔬菜,洗净包好可以减少携带的细菌。作好没吃完的蔬菜,也可以封好保存在冰箱中。“隔夜”并非亚硝酸盐产生的关键,加热也不会增加致癌物的含量。有许多文献研究过蔬菜的保存时间与保存条件如何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结论都是冷藏可以大大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如果实在难以实现频繁买菜,速冻蔬菜其实是个不错的替代方案。
结论:谣言破解。 虽然在保存过程中,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有一些增加,但是冷藏条件下,总的亚硝酸盐含量还是大大低于加工食品中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而肉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应该是烹饪过程中使用的含有硝酸盐的调料所致。这在常规的烹饪中,是不会出现的。即使新闻中的实验数据准确可靠,“严重超标”的说法也是对国家标准的曲解,而“决不能吃”更是耸人听闻。如果把做好的蔬菜趁热封装,快速冷藏,“隔夜菜”的风险是可以忽略的。

1、有关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除
B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C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转变成致癌物质
D亚硝酸亚对人体健康不会有任何影响
【答案】B
2、泡菜作为一种含有亚硝酸盐食品。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g—0.5g时,会引起中毒;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卫生部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菜中不得超过20mg/Kg。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针对泡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的事实,某中学生物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 请补充实验设计的空缺内容: ①制作泡菜的原理(方程式表示)???????????????????????????????。 ②测量指标及方法: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玫瑰红色。先使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化学物质发生显色反应,然后通过???????,可以估测出泡菜液样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③确定浓度梯度:经过查找资料和初步实验,发现当食盐浓度为3%以下时,制作的泡菜溶液发生腐败,而当食盐浓度在8%以上时,制作的泡菜又容易成为咸腌菜。因此,分别设计了?????????????????????的食盐浓度梯度来制作泡菜。 ④选择实验材料:红萝卜和白萝卜,哪种更适合于用做实验材料????????????, 理由是??????????????????????????????????。 ⑤制泡菜:将实验材料分成3组制作泡菜,除实验材料本身的各项指标相同外,还要保证每组泡菜的????????????????????????相同。 ⑥从第三天开始,定期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请帮助该小组设计一个用于实验记录的表格。
【答案】①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而制作泡菜 ②??颜色变化程度?????③ 3%? 5%? 7%? ④白萝卜???避免植物中色素对显色反应的干扰 ⑤制作(或培养.发酵)条件 ⑥表如下(2分)?
食盐
浓度亚硝
酸盐含量
发酵天数
3%(1号坛)
5%?(2号坛)
7%?(3号坛)
第3天
?
?
?
第5天
?
?
?
第7天
?
?
?
………
?
?
?
食物不坏一定是防腐剂的功劳吗?
一个保存了14年还看起来没多大变化的汉堡,保质期半年或一年的牛奶和方便面都让人觉得使用了大量的防腐剂。长时间储存食物只有用防腐剂吗?其实也有很多不用防腐剂也可长时间储存食物的方法。

Anti-Theft Lunchbag,一种印有霉菌斑图案的食品袋。
流言:
当面对一种长时间没有变坏的食物,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一定加了许多防腐剂。近日流传的一则新闻是:美国犹他州男子于1999年在麦当劳买了个三明治,无意间保存至今。令人吃惊的是,它看起来和14年前没有多大变化。他当时是为了向朋友们证明防腐剂可以使一些食品长久保持“新鲜”,所以就买了个三明治打算放一个月再拿出来。但是事后他忘记了,所以保存至今。唯一的变化就是酸黄瓜解体了。
真相:
具体到新闻中的汉堡为什么不坏,没有看到食物难以定论,但是可以做出合理推测。这里,我们首先来讲解一下【食物防腐的基本理论】,然后介绍【不用防腐剂的防腐措施】,最后来【推测汉堡没坏的可能原因】。
如何防止食物的腐坏?
需要强调一下:“食物没有腐坏”跟“食物没有变质”是不同的概念。“腐坏”通常是指长了细菌或者霉菌,而“变质”还包括其他的导致食物品质下降的情况,比如油脂氧化、失去固有风味、口感变差等等。因为腐坏跟食用安全密切相关,所以更受关注,这里也只讨论这一变化。
腐坏的发生是因为微生物(细菌或者霉菌)的生长。这需要营养物质、水分和适当温度与酸度。一般而言,多数食物中不会缺乏营养物质,只有极少的情况比如白酒、盐,无法支持微生物的生长。而水分是细菌和霉菌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个条件不是直观的“水含量”,而是“水活度”。它不仅跟食物的含水量有关,还跟水与食物的结合状态有关。简单说来,就是当食物的水含量小到一定地步,细菌和霉菌就无法生长了。比如糖、蜂蜜、脱水蔬菜、方便面等等,都因为水含量很低所以难以腐坏。温度与酸度是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一般而言,酸度越高(pH值越低),微生物越难生长。而温度则尤其需要一个适宜范围,过高过低都不行。除此之外,微生物生长还需要有一些“种子”,所以如果可以不让微生物的“种子”接触到食物,哪怕有适合细菌和霉菌适合生长的环境,食物也不会腐坏。


“现代微生物学之父”路易·巴斯德故居中展出的当年巴斯德否定“自然发生论”用的鹅颈瓶,里面乘有煮沸后冷却的肉汤,瓶颈和外界空气贯通,100多年过去了,肉汤依旧清澈,没有滋生细菌或霉菌。图片来源:coloradorotarygoestofrance.wordpress.com
那些不用防腐剂的防腐措施
微生物要生长,需要满足上述的所有条件。而防腐,只需要搞定一条就可以。当然,因为每一条要想“彻底搞定”都不容易,现实中往往是多管齐下,让微生物们“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1.? 干燥。这或许是人类最早懂得的防腐措施。那些容易腐坏的食物,只要在变坏之前晒干或者烘干,也就可以长期保存了。除了粮食,很多传统食品这是这么保存的。在农村,许多人会把萝卜、红薯、豆角、竹笋、土豆片、香菇等等晒干,就可以长期保存了。即使是肉,在高盐的帮助下把表面烤干,也可以实现防腐——腊肉、风肉、香肠,都是如此。加工食品中,方便面是这一技术的代言人。不管是油炸的还是风干的,面中的水活度都低于细菌生长的最低需求,所以并不需要防腐剂。只要不开封然后受潮,方便面的干燥足以防腐了。
2.? 盐渍。一般细菌在高盐环境中难以生长。除了前面提到的腊肉,各种酱菜、咸菜的核心也都是高盐防腐。
3.? 糖渍。这一防腐措施的核心还是高糖环境中水的活度低,各种蜜饯是这一措施的代表。
4.? 低温。在冷冻温度下(低于-18C),虽然让食物腐坏的微生物没有死,但是停止了折腾,不能生长了。只要不化冻,它们也就无法闹事。
5.? 罐装。罐头食品通过先密封,然后彻底加热的方式来防腐。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其中的细菌被杀光。因为已经密封,环境中的细菌也无法进入。没有了星星之火,不管罐头内的食物多么适合,也不会有细菌长起来。“超高温加热然后无菌包装”是食品工业上的另一种常用方案。其原理跟罐头一样,也是通过超高温加热杀光细菌,然后无菌包装杜绝细菌进入,从而在不需要防腐剂的情况下实现防腐。可以常温储存的牛奶和动车上的盒饭是消费者熟知的代表。
??
超高温瞬时处理超高温瞬时灭菌(UHT)后用无菌包装密封是一种常见的常温储存液体的方式。此类产品无需防腐剂在常温下保质期可以有45天至9个月甚至更长,但一旦密封需要冷藏,并在7~10天内喝完。
汉堡为什么没有坏
基于上面的讨论,再来看汉堡的问题。相对来说,麦当劳的卫生条件还是不错的,汉堡的灭菌也比较充分。美国犹他州算是比较干燥的地方,只要那个汉堡在细菌或霉菌长起来之前变得足够干,再往后也被不会长出细菌或者霉菌了。至于“酸黄瓜解体”,要知道酸黄瓜含水量在94%左右,完全干燥之后只剩下一点点,看起来几乎是“没有了”。
这一现象也不难重现。在夏天的北方,把馒头片或者米饭摊开放在窗台上,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变干了。把它们放在不受潮的地方,过十几年来看,也还是没有“腐坏”。
其实,快餐食品并没有多大的防腐压力。配送的半成品是冷冻保存的,成品做出来,几十分钟之后风味口感就大大不如,所以总是现做现吃。它本来就没打算长时间保存,也没有必要往里面加入防腐剂。
防腐剂的检测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买几个汉堡,送到一个靠谱的食品检测中心,花费不了多少钱,就可以得到专业可靠的结论。个别消费者用汉堡不坏这种现象来“证明”其中含有防腐剂,只能作为一种娱乐。那么多媒体却把这个“新闻”当作了快餐食品“含有大量防腐剂”的证据,不能不说实在有点无厘头。
结论:
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汉堡可能在腐坏之前变干,细菌和霉菌就无法生长了。之后只要不受潮,就能保存很长的时间而不“变坏”。不管这则新闻是真是假,它都不能证明汉堡里“含有大量防腐剂”。汉堡并没有“使用大量防腐剂”的技术必要性。如果它含有,也很容易通过专业的分析检测来证明。

1、在腐乳发酵中具有杀菌防腐作用的是???????????????????????????????????????????????????????????(???) ①花椒????????????????????②盐????????????????????????③茴香????????????????????④黄酒 ⑤糖????????????????????????⑥米酒
A.①②③④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⑥
【答案】D
2、利用高浓度的盐水能杀菌防腐的原理是
A.盐水能破坏细菌蛋白质的结构
B.细菌细胞膜没有Na+的载体
C.盐水中的Cl-有杀菌防腐的作用
D.高浓度盐水使细菌失水死亡
【答案】D
鸡蛋和豆浆,同食会有问题吗?
鸡蛋和豆浆不能同时食用是很常见到的“饮食建议”,如果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分,就能发现两者并无冲突,同食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它们都是需要充分加热的食物,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禁忌。
流言: 鸡蛋与豆浆不能同吃,不然会造成营养的很大损失。原因有二:一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二是“鸡蛋中的粘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
真相: 这条关于豆浆的“搭配禁忌”说不上是人尽皆知,也算是流传广泛了,只要有人提到“什么与什么不能同吃”,总会有这么一条。看看给出的理由,还包含了一些科学名词,更容易让人深信不疑。到底这些说法可不可靠呢?
当鸡蛋遇上豆浆
第一条理由还算有点谱,大豆中的确含有一些胰蛋白酶抑制物,其活性就是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从而降低对蛋白质的吸收。我们说豆浆一定要煮熟了吃,煮熟的作用之一就是破坏蛋白酶抑制物的活性。不过,这跟鸡蛋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它的活性被破坏了,那么就不会影响对任何蛋白质的消化;如果没有被破坏,那么不仅是鸡蛋,大豆蛋白自身的消化吸收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条则纯属以讹传讹。胰蛋白酶是人体或者动物的胰腺分泌的酶,作用是分解蛋白质。如果大豆中存在这样的酶,纯粹是大豆跟自己过不去,在进化过程中早就被淘汰了。大概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没有看见“胰蛋白酶”后面还有“抑制物”这个词,想当然地进行了一番“推理”,于是就流传开来。鸡蛋中的“粘性蛋白”是一种结合了糖的蛋白质,它本身也是一种蛋白酶抑制物,可以结合胰蛋白酶使之失去活性。既然大豆蛋白中没有胰蛋白酶,鸡蛋的粘性蛋白跟豆浆也就不会有矛盾。不过,这种“粘性蛋白”本身还是一种过敏原,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可能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它。如果豆浆中真有某种成分能结合“粘性蛋白”从而使它失去致敏性,倒是一件好事。
可以看出,豆浆和鸡蛋都是需要充分加热作熟的食物,加热的过程除了通常所说的杀死致病细菌,还担负着破坏这些“害群之马”的任务。而对于煮熟的豆浆和鸡蛋,一起吃完全不会有什么营养损失的问题。
Bingo!不能用豆浆来冲鸡蛋
还有一条禁忌说的是:不能用豆浆来冲鸡蛋,给出的理由和上面一样。理由错误,不过这个结论却歪打正着是正确的,原因在于热豆浆的温度不足以对鸡蛋充分加热。鸡蛋中很容易含有一些致病细菌,如果没有充分加热灭菌的话,食用以后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尽管现代人很推崇“有机养殖”和“走地鸡”,但其实“走地鸡”的饲养条件、下蛋的环境通常难以保障鸡蛋的卫生,含有致病细菌的可能性更高,用豆浆来冲鸡蛋的风险也就更大了,充分加热杀菌显得更为重要。
结论:谣言破解。 豆浆和鸡蛋同食不存在营养损失的问题。豆浆里确实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但并不只是针对鸡蛋里的蛋白质,而且充分加热就可以破坏它的活性。不过,用豆浆来冲鸡蛋确实应该避免,原因是热豆浆的温度不足以起到对鸡蛋充分加热杀菌的作用。

1、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这种变性是不可逆的。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是
A.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B.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
C.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R基
D.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和羧基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