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姆莱特》教案设计 【备课概述】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剧情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哈姆莱特替父报仇,杀死他的叔父,他自己也被叔父暗算,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中毒剑身亡。这场发生在宫闱之中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皇宫、国家的悲剧。哈姆莱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国交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课时二课时】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导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question .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经典语录的。二、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三、创作背景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却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这是为什么呢?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欧洲的封建社会正往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异常混乱和无法遏制的贪欲。四、复述《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哈姆莱特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以保护哈姆莱特的名义为由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要假借英王之手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课文节选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剧本共五幕。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溺水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五、剧作赏析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1、分角色朗读p30—32。请简要概括第五幕“比剑决斗”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雷欧提斯——哈姆莱特(杀父“害”妹之仇)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将戏剧引向高潮! 【二课时】1、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 勿忘体察作者情。2、“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全剧,谈谈你的认识? (1)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奥菲莉娅(2)冷静而理智、聪明而机智的人面对敌人的试探,他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演戏证实克罗狄斯的恶行。他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3)忧郁而延宕的王子父王暴死,母后匆忙改嫁,叔父篡位娶母;宫廷小人得势;好友变成新王的帮凶;恋人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面对现实,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而迟疑不决的矛盾中;常用宿命的思想来解释问题;直到敌人步步紧逼,他才被迫反击。死掉了恋人,失去了好友,最后也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而已。(4)本质上,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的人文主义观点。他认为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别林斯基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 阿尼克斯特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歌德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雨果 3. 第五幕,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4.剧本第五幕多处显示了哈姆莱特的天命思想,你怎么看待哈姆莱特的天命思想?哈姆莱特的性格悲剧其实与他的天命思想有关。在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在受到应得的惩罚的时候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5.请简要分析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矛盾错综复杂。哈姆莱特和克罗狄斯斯实为仇人,名为叔侄。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却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奥菲莉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所以哈姆莱特的形象明显带有个人的、时代的色彩。18世纪评论家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机智而富有理性的人,而19世纪则又成了一个忧郁的、梦幻的、冥想的、缺少行动的青年,是一个感伤主义者。到了20世纪,他又成为现代派的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6.请简要概括《哈姆莱特》剧作的思想主题。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的悲剧,无情地揭露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社会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晚期社会的异常混乱和无法遏制的贪欲,疾呼理性和秩序来统治新的世界,如果没有理性和秩序来统治新的世界,那么像哈姆莱特这样的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新生力量,也只能以悲剧告终,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