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说“木叶”
—林 庚
“说”是一种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以记叙、议论或说明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体解读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学术论文。
木叶: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走近作者
词语认读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褒寒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课文分析
(一)速读文章,勾画各段重点句,理清文章思路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领域上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二)第七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考1:这是全文总结段,文章是如何从“木叶”“树叶”引出“木”与“树”的对比的?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1-3)
木叶却未简化为叶——地位不可替代
第2-3段: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木叶即树叶,但树叶少见,常见的是树
树叶简化为叶——文字洗练?
第1段:用诗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木叶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了呢?
发展为落木——舍弃了叶,只留下木
为全文分析提供背景
思考2:“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木”与“树”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是什么?
“木”与“树”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
关 键 点
在“木”字
4.第四自然段,“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5.用了哪两个诗人的诗句加以说明?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落木千山
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饱满
枝叶繁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在第5自然段找出,为何“木”会有其第一艺术特征?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就是为什么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叶落
树干
微黄
干燥
疏朗、秋风、
晴空的清秋气息。
叶茂
枝叶
碧绿
湿润
饱满、繁茂、
浓阴的春夏气息
8.在第6自然段中提到的“木”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为何有这个特征?
特征: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原因:“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常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一下“树叶”和“木叶”,“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叶”: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意象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三、“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
褐绿色
微黄
繁密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干燥不湿润
饱含水分
干燥之感
繁密充实
疏朗 飘零之意
春夏之交
清秋气息和疏朗之意
颜色
触觉
意味
微黄
三、“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第一,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第二,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10.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