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二地理复习

资源简介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疆域
中国的位置
1、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2、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3、从大洲大洋的关系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4、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5、从海陆位置看: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国(960万平方千米)(图1.4;图册第3页)
1、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2、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3、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4、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陆上邻国:14个。主要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老挝、越南
6、海上邻国: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7、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主要岛屿: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
三、34个省级行政区:掌握全称、简称、行政中心、部分省区的形状(图1.7)
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澳门面积最小,新疆面积最大。
2、我国的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
第二节:人口
1、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密度大,以西人口少,密度小。(图1.11)
2、西藏的人口密度最小;澳门的人口密度最大。河南省的人口最多。
3、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节: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民族的分布:汉族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
3、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4、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5、藏族、蒙古族:信仰佛教;回族、维吾尔族(白种人):信伊斯兰教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一、地势(P22,图2.2)
1、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我国的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上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二、地形(P24,图2.4)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地形的种类: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地形中,山地面积最大
3、我国地形的分布: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4、四大高原的特征:青藏高原: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5、我国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三列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三列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
我国气候的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显著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气温(第31~33)
冬季气温:(P31,图2.13)
(1)、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2)、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
(3)一月0℃等温线的分布:秦岭——淮河一线
夏季气温(P32,图2.14):
(1)、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2)、影响因素:地形
3、我国的温度带:(P33,图2.15)
(1)、划分指标:活动积温≥10℃
(2)、温度带的划分:从南到北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
(3)、热带的分布: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
(4)、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5)农作物的熟制:
温度带
农作物的熟制
水果
热带
一年三熟
香蕉、芒果
亚热带
一年两熟到三熟
柑橘
暖温带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苹果、梨
中温带
一年一熟
二、降水(第34~37页)
降水:
(1)、分布规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800mm等降水线的分布: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的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我国的干湿地区分为:(图2.17)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地区与植被和农业的关系:
干湿地区
植被
农业
湿润区
森林
水田
半湿润区
森林草原
旱地
半干旱区
草原
畜牧业
干旱区
荒漠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三、季风(第38~40页)
1、冬季风:(1)、风向:偏北风 (2)、性质:寒冷干燥
2、夏季风:(1)、风向:偏南风 (2)、性质:温暖湿润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1)、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影响,夏季风很难到达,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3)、梅雨:6月中旬到七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长达一个月时间的雨季。
(4)、灾害性天气:干旱|、洪涝、台风、寒潮
四、气候(第42~43页)
1、气候类型:(图2.26)
(1)、东部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从南到北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
(3)、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4)、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5)、青藏高原:高原山地气候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众多的河湖
1、河流的分布:
分类
分布地区
汛期长短
流量大小
含沙量大小
有无冰期
外流河
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内流河
西部内陆地区
(最大: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区降水
京杭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黄河
1、黄河的基本知识:
黄河发源的省(区)
青海省
黄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
黄河注入的海洋
在山东省注入渤海
黄河的形状
“几”字形
2、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划分的地点
源头到河口
河口到孟津
孟津以下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存在的问题
荒漠化严重
凌汛
水土流失严重
地上河
问题产生的原因
气候干旱过度放牧
低纬流向高纬
植被覆盖率低;黄土结构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陡坡垦殖
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解决的措施
减少放牧数量
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长江
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划分的地点
宜昌以上
宜昌到湖口
湖口以下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宝库)
航运价值高(黄金水道)
发展淡水养殖
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洪涝灾害严重
产生问题的原因
毁林开荒,陡坡垦殖
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降水时,干支流同时涨水
1、河道变宽,
水流缓慢,
泥沙淤积;
2、围湖造田;
解决的措施
植树造林
长江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退耕还湖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荆江:枝城到城陵矶一段长江,是一段“地上河”。
治理:建分洪区;加固大堤;裁弯取直。
注意:第二章需要掌握的地图:
P22的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
P22的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梯示意图”
P24的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
P33的图2.1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P36的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
P42的图2.26、“不同的气候类型图”
P48的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图”
P53的图2.36、“长江流域水系图”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分类: (1)、可再生资源:土地、水、森林——→注意保护和培育
(2)、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们应如何保护和节约资源?
垃圾分类回收;不购买一次性消费品;拒绝贺卡。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的分类:
(1)、可利用土地: ①农业用地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林地:东部季风区的山地地区
草地:西部内陆地区
②建设用地:工矿交通城市用地
(2)、难利用土地: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和冰川
2、土地资源的优势: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
土地资源的不足: ①人均占有量小
②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南北分布的差异:南方:水多地少
北方:水少地多
4、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5、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水的分类:
(1)、海洋水:97%
(2)、淡水(2.5%): ①冰川、深层地下水:98%
②可利用淡水(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0.3%
水资源的分布:
水资源的分布
解决办法
从时间分配看
夏季多,冬春少
兴建水库
从空间分布看
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缺水最为严重
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水系的水资源调到华北、西北地区。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第79页的图3.21)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利用率低,浪费惊人
水污染严重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
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现代运输包括: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其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第91页 图4.6)
东西向: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南北向: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线:青藏线
4、交通运输网的分布: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5、交通运输枢纽:北京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
6、客运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时间、目的地。
货运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时间、目的地、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2、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3、农业的地区分布:
畜牧业: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种植业: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4、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粮食作物:南稻北麦
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带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5、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量;
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6、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
(2)、对策:计划生育;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7、生态农业的模式:桑基鱼塘
8、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工业的分布: 沿铁路线、沿江、沿海分布。
黄河流域:能源开发基地
长江流域: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3、
4、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起步较晚,发展迅猛
(2)、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占比大。
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比重大。
产品更新换代快。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区域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4)
四大地理区域
界线
划分的主导因素
主要地形区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
气候(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夏季风
西北地区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地形
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
界线
北方地区
地形
地形种类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秦岭——淮河
高原、平原
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
气候
气温
冬季高于0℃
冬季低于0℃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降水
大于800mm
400——800mm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冰期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二、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
南方地区
界线
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水田
秦岭——淮河
旱地
主要农作物
水稻、油菜、甘蔗
小麦、玉米、花生、甜菜
作物熟制
一年两到三熟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传统运输
运输方式
水运
陆路运输
运输工具

马车
饮食习惯
以米饭为主食
喜吃面食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喜爱的运动
滑雪滑冰
游泳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界线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北
地形
高原、盆地
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
干旱
景观(从东到西)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农业:
畜牧业
新疆:山地牧场。三河马、三河牛
内蒙古:草原牧场。新疆细毛羊
种植业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新疆盆地边缘
二、青藏地区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地形
高原、盆地
地形区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气候类型
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特征
高寒
农业
畜牧业
高寒牧场。牦牛、藏绵羊
种植业
河谷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