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活动探究,欣赏《庄子》中机智巧妙的论辩。
3、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学习过程:
达成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一、音形识记
濠(háo)梁 鯈(tiáo)鱼 请循(xún)其本 汝(rǔ) 既(jì)
二、古今异义
1、安知鱼之乐 古义:
今义:安全。
2、是鱼之乐也 古义:
今义:常用作判断动词。
3、固不知子矣 古义:
今义:结实,牢固。
4、请循其本 古义: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三、一词多义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1、之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我知之濠上也。
2、固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安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四、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表判断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五、文言句子翻译
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请循其本。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六、成语积累
濠梁之上:意思是指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出自《庄子·秋水》。
知识链接:
典故——濠梁观鱼:庄子和惠施游于濠梁之上,见白鯈鱼出游从容,因此辩论是否知鱼之乐。后遂用“濠梁观鱼、濠上观鱼、观鱼”等表示纵情山水,逍遥游乐,或借指游乐之所。
七、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停顿的调配 ;随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达成目标2:活动探究,欣赏《庄子》中机智巧妙的论辩。
八、活动探究,深度感知
1、情景模拟:选一人扮演庄子,一人扮演惠子,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辩论对话。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
4、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5、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你说说它“巧妙”在何处。
6、简单谈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的写法特点。
达成目标3: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再次诵读,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任务2:拓展延伸——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作分析。
资料补充:
惠子,即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注:名家学派——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九流”之一。战国时称“刑(形)名家”、“辩者”,西汉称“名家”。名家强调名称和事实必须完全相符。其见解常和当时流行的看法相反。
课后作业:
1、抄写并背诵《庄子》二则的课下注释。 2、完成《课时练》相应习题。
3、自主学习课本P116第五题——李白《上李邕(yōng)》。下附自学指南:
音形识记:簸(bǒ) 沧溟(cāng míng) 殊调(shū diào)
参考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创作背景:李白游渝州谒见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
王霸,使李邕不悦。李邕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
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人物资料:李邕,字泰和,唐朝大臣、行书碑文大家,史称“李北海”、“李括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