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字词书写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páo( )哮,我要piāo( )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 )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摘自郭沫若《屈原》)二、句子默写2.默写。①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睢》)②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⑤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崔颢的《黄鹤楼》中与之意味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雪落到枝头,俏若春花,让人不由得想到岑参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3.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家道中落后,杜小康主动随父亲杜雍和到芦苇荡放鸭子,鸭子刚下蛋,鸭群却因吃了人家鱼塘里的鱼苗被扣押,杜小康从此心灰意冷。B.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这里不仅有“美女蛇”的传说,还有冬天雪地捕鸟、课间从三味书屋溜出来这里折梅花、寻蝉蜕等趣事。C.一调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灵吉菩萨骗得假扇;二调芭蕉扇,孙悟空得真扇被牛魔王藏回;三调芭蕉扇,罗刹女苦于众神威逼主动献扇。D.因打碎石板被当众侮辱为“说谎者”的简·爱,在好朋友海伦·彭斯的安慰下重建信心,同时得到谭波尔小姐的信任,罪名得以洗清。四、填空题4.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那老人道:“若是我们初来时,不知路的,也要吃捉了。”石秀道:“丈人,怎地初来要吃捉了?”老人道:“我这村里的路,有首诗说道:‘好个祝家庄,尽是盘陀路。容易入得来,只是出不去。’”走出祝家庄的方法是什么?五、名著阅读5.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①选段中的“这件事”指什么事?②选段中加点的“老先生”是谁?这位“老先生”听完笑话后作何反应?六、语言表达6.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①在历届奥运会上,主火炬的点燃方式一直是外界关注的要害。②因为主火炬点燃是历来奥运会主办国创意的比拼与集中体现,也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③与往届奥运会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作为主火炬燃料有所不同,北京2022年冬奥会使用氢能作为主火炬燃料,以防止减少污染排放。④此次北京冬奥会采用“一叶知秋”的主火炬点燃方式,传递了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互换位置。(3)第③处不合逻辑,应把____________________删去。(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后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七、综合性学习7.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摘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7页)【材料二】 【材料三】春节假期结束,企业复工复产如火如荼进行,劳务用工市场进入求职高峰,各地抓住时机开展“抢人大战”。然而,“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仍困扰着不少企业。(摘自2022年2月24日《江门日报》)(1)【材料一】是独幕话剧《枣儿》的节选,该话剧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请问该话剧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有人说,历经23年,【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现已得到彻底解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你认为“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八、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8.在月夜中秋,两位词作者不约而同“把酒”问天,均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前者觉得天上又高又寒,后者觉得在天上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词中语句回答)。9.【甲】词中“不应有恨”的“恨”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词中也暗含“恨”,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均需用词中语句回答)10.“乘风归去”与“乘风好去”仅一字之差,但表情达意却有区别,请简述。九、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明末有沈百五者,名廷扬,号五梅,家甚富。曾遇洪承畴①于客舍,是时洪年十二三,相貌不凡。沈以为非常人,见其穷困,延之至家,并延其父为西席②,即课承畴,故承畴感德,尝呼沈为伯父。后承畴已贵,适山东河南流贼横行,淮河粮运辄阻,当事者咸束手。于是洪荐百五,百五乃尽散家财,不请帑藏③,运米数千艘,由海道送京。思陵④召见,授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加光禄寺卿。不数年承畴已归顺本朝,百五独不肯,脱身走海,尚图结援,为大兵所获。洪往谕降,百五故作不识认,曰:“吾眼已瞎,汝为谁?”洪曰:“小侄承畴也,伯父岂忘之耶?”百五大呼曰:“洪公受国厚恩,殉节久矣,尔何人,斯欲陷我于不义乎!”乃揪洪衣襟,大批其颊。洪笑曰:“钟鼎山林⑤,各有天性,不可强也。”遂被执。至于江宁,戮淮清桥下。(选自清·钱泳《履园丛话》,有删改)【注释】①洪承畴:明万历年间进士,崇祯末年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降清朝。②西席:旧时私塾教师。③帑藏(tǎng cáng):国家藏钱的府库。④思陵:明思宗崇祯皇帝。⑤钟鼎山林:做官或隐居。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延之至家 ( ) ②尝呼沈为伯父 ( )③适山东河南流贼横行 ( ) ④当事者咸束手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①脱身走海,尚图结援,为大兵所获。②尔何人,斯欲陷我于不义乎?13.沈百五是一有气节之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十、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无言之美(节选)朱光潜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A】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B】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C】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D】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选文二】山水画的意境(节选)李可染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甲】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乙】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14.请简要概括《无言之美》选文的主要观点。15.朱光潜先生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这首诗中“深远”的情感指的是什么?请说出你的体会。16.结合文意,把【选文二】中的【甲】【乙】两则事例分别放在【选文一】的相应位置,使上下文衔接自然。【甲】放在__________处,【乙】放在__________处。(在横线上填上相应位置的字母)17.运用【选文一】或【选文二】相关论述,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爹出过远门①爹有没有出过远门?母亲回想起来,在爹的一生当中,还真有过一回。②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市场经济的气味被风咯略地吹进了山沟,一股打工潮开始感染着山里每一个纯朴的中年人。不知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说哈尔滨建设需要大批的瓦工,同屋场的金艳伯做了二十多年的瓦匠,他被三十里开外的一个包工头看上了,据说包工头要带金艳伯去打工。消息传开后,金艳伯就成了村里的红人,为此,娘特意拎着两瓶梨罐头和一斤白砂糖送给金艳伯,想请金艳伯也带上我爹。③爹心里很矛盾,在我的印象中,他也想出门挣点钱,但自己没有手艺,去只能干粗活,这并不是爹不愿意,而是怕给金艳伯添麻烦。金艳伯来到我家,劝我爹说:“反正他们也要粗工,如果他们不要你,那我也不给他们干了!”这话说得没有退路,爹感激地答应了。④头一天晚上,爹翻来覆去。我睡在他脚头,也许爹怕影响我,他腿伸了一下,又缩回去不动了。我没有问爹,想问,又不知说些啥,最后,爹在那头,我在这头,那一夜,我们都没有睡好。⑤第二天,娘处起得最早的人,她把爹要用的衣被全部装好,然后开始烧锅,炒了两海碗鸡蛋饭,还做了一个青菜汤让爹吃。爹吃了一半就放下了,然后背起背包,和金艳伯一道坐学元叔的拖拉机走了。在上拖拉机的时候,我和娘还有金艳伯的妻子桃婶为他们送行,我泣不成声,我舍不得我爹,他老实、忠厚,像一头牛。⑥看到别人能主动找活干发家致富,爹像一个磨子,推一下就动一下,这是娘与爹关系不好的原因之一,但是这是没办法的事。娘似乎是输在了命运上,地从小就做了童养媳,更改不了。娘好几次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村里人劝她:“好在你的儿子这么灵活可爱……”一提到这,娘的心就软了。⑦我爱娘更爱爹。记得他一到哈尔滨的时候,就托人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尽管是写小爷收,但是小爷没拆就递给了我,那时,我念初中。信中写道:⑧“叔:我出远门了,家中的事还麻烦你照应一下,有些重活还得劳累堂弟们了,叫冲香(我娘的名字)在家把娃们带好,让他们吃饱穿暖,我在这里很好,不用担心……”读到此处,我的泪水早已模糊一片,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是我不识字的爹叫人代写的信!⑨爹回来的时候是冬季,爹说那边太冷,在外面干活人受不了。在回来之前,他们逛了一次大商场。爹惜钱,咬咬牙还是给我买了一双100多元的保暖皮鞋,其他的就连一粒糖果都没买。爹把剩余的600多元钱放在内裤的口袋里,然后又用针缝好。⑩爹回来了!娘也有些高兴,爹把600多元线一分不少地交给娘,娘看爹喜好白酒,第二天便亲自上街为爹买回一壶散装的白酒。 爹去世的时候,娘哭得很伤心。在祭文里写爹的生平事迹时,娘说:“泽丰,你爹为了你还出过远门呢,这一点一定要写进去。”我含着泪点点头。原来,娘也深爱着爹。(选自2018年12月26日《深圳特区报),有删改;作者石泽丰,安徽池州人)18.本文三次写到“我”的哭泣。找出相关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第一次 为爹送行 泣不成声第二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泪水早已一片第三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联系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爹翻来覆去”“没有睡好”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0.第⑧段最后一句“这是我不识字的爹叫人代写的信”能否删去?请说说理由。21.第⑥段是段插叙,探究其在全文中的作用。22.首尾两段,通过母亲的回想和叮嘱来强调“爹出过远门”这件事,有何用意?十一、作文23.作文常言道:一句话,可以将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将人说得跳起来。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1. 咆 漂 huì hè【解析】【详解】咆哮(páo xiào):人因暴怒而厉声叫喊或形容水流奔腾发出的轰鸣声。漂流(piāo liú):浮在液体的表面随水流动。污秽(wū huì):肮脏的。和着(hè zhe):跟着和谐地伴奏或唱。2. 君子好逑 会当凌绝顶 谁家新燕啄春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详解】默写答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逑、凌、新燕、啄、之、暮、烟波、愁、忽、梨花”等词语容易写错。3.D【解析】【详解】A.杜小康是由于家道中落而被迫失学,被迫和父亲去放鸭子,鸭子刚下蛋,鸭群却因吃了人家鱼塘里的鱼苗被扣押,杜小康的父亲气急攻心而亡,杜小康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开始了在母校门口摆摊赚钱的生涯;B.课间从三味书屋溜出来到三味书屋的后花园里折梅花、寻蝉蜕等,不是在百草园里;C.第一次借芭蕉扇:孙悟空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没有借到;第二次借芭蕉:孙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灵吉菩萨给的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故选D。4.见白杨树转弯(或“跟着杨树走”等,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这个选段出自《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扑天雕双修生死书,宋公明一打祝家庄》,主要内容是:杨雄石秀请李应帮忙救出时迁,但李应的书信被祝家庄撕毁。李应大怒,与祝家庄交战,不利。杨雄石秀往梁山入伙,宋江率军攻打祝家庄。因不识地理,梁山军受挫,幸得石秀探明路径,宋江率军来到庄前与祝家交战。结合“石秀再拜谢道:‘爷爷,指教出去的路径。’那老人道:‘你便从村里走去,只看有白杨树便可转湾。不问路道阔狭,但有白杨树的转湾便是活路,没那树时都是死路。如有别的树木转湾,也不是活路。若还走差了,左来右去,只走不出去。更兼死路里,地下埋藏着竹签、铁蒺藜。若是走差了,踏着飞签,准定吃捉了。待走那里去?’”可知,走出祝家庄的方法是看到白杨树转弯。5.①周进嘱托范进提拔学生荀玫。(意思对即可)②范进;范进竟不知道历史上有大文豪苏轼其人,以为苏轼是本朝何景明先生所关照的四川的一个考生,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老师关照的事情(或“没有听出这是一则笑话”,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①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儒林外史》中,范进在周进的关照下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后来任职山东学道期间负责一起科举考试,受恩师周进所托,要范进关照门生荀玫,范进因找不到考生荀玫试卷而苦恼。最后蘧景玉出了个主意,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去查,终于找到了这个人。因此,选文中的“这件事”是指周进嘱托托范进关照门生荀玫。②这个选段是选段是蘧景玉给范进讲的一个笑话:一位四川学差竟然不知道苏轼。加点的“老先生”是蘧景玉对范进的称呼。原著接下来的描写是:“范进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可见范进并未听出这是一个笑话,还以为是真事,以为是本朝何景明先生让一位四川学差关照一名叫苏轼的考生。这说明范进终日攻读的只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应试文章,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都不知道,可见他的浅薄无知。6. 第①处应将“要害” 改为“重点”(意思对即可)。 第②处应将“历来奧运会主办国创意的比拼与集中体现” 与“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互换位置。 第③处应把“防止”删去(若删去“减少”也可得分)。 第④处应在“绿色奥运”或“奥运”后面添加 “理念”或“思想”(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1)第①处“关注”与“要害”搭配不当;修改建议:将“要害”改为“重点”。(2)“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与“是历来奥运会主办国创意的比拼与集中体现”是递进关系,两句语序不当;修改建议:将“历来奧运会主办国创意的比拼与集中体现”与“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互换位置。(3)“北京2022年冬奥会使用氢能作为主火炬燃料”是为了“减少污染排放”,此句中有“防止”一词,不合逻辑;修改建议:删去“防止”或“减少”。(4)缺少宾语;修改建议:在“绿色奥运”后添加“理念”或“思想”。7.(1)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老人儿童留守农村。(意思对即可)(2)不同意。子女随迁入学比例高,留守儿童问题得以缓解,但留守老人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意思对即可)(3)家里老人需要照顾:地方经济发展;外出打工待遇低;对家乡的归属感增强。(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推断合理也可得分)【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提炼。分析材料一,由“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和“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可知,材料中只有老人和小孩相依为命。由“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和“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可知,材料既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现了男孩对父亲的盼望。所以,材料表现的是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农村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2)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图表呈现的是2021年9月镇江市部分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情况,结合材料二图表可知,江科大附中随迁子女约占总学生数的三分之一,镇江索普初中约占随迁子女约占总学生数的二分之一,镇江第十中学随迁子女约占总学生数的二分之一。总体来说,镇江部分学校随迁子女的比例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也并非彻底解决。此外随迁子女针对的是儿童,农村的空巢老人并未迁居,这些留守老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不同意这种说法。(3)本题考查学生谈看法的能力。“招工难”指的是用工单位招收从事服务或者劳动新成员非常困难,“用工荒”指的是用工短缺的现象。示例一:企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待遇薪资低,经常会出现加班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所以导致许多人宁愿去当快递小哥,也不愿进工厂;示例二:青壮年都面临着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压力,要想兼顾工作和生活,只能就近找工作;示例三:大城市的企业或工厂,虽然薪资高、福利好,但是工作强度大,没有家的温暖与归属感,让人只想逃离。8. 姮娥(或“嫦娥”,或“嫦娥奔月”); “直下看山河”或“看山河”(若答“斫去桂婆娑”亦可) 。9. 何事长向别时圆? 被白发,欺人奈何?10.用“归去”表明自己本是天宫仙人,理应回到天上去,结束贬降人间的生活;用“好去”,表明自己身在现实,但国土沦陷,期盼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意思对即可)【解析】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甲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借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人间生活胜过于天上生活的看法。乙词中“把酒问姮娥”的“姮娥”也是指月宫的嫦娥。因此第一空可填“姮娥”,或“嫦娥”“嫦娥奔月”。甲诗中,作者认为“高处不胜寒”,即天上又高又寒。乙诗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作者认为在天上可以“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这句话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政治理想。可见作者认为到了天上,还可以“斫去桂婆娑”。因此第二空可填“直下看山河”或“看山河”,或“斫去桂婆娑”。9.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甲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出自下片,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本句的意思是: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恨”的意思是遗憾、怨恨,“恨”的是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用词中语句回答,即“何事长向别时圆”;乙词中,“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悲叹流年,英雄迟暮,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因此,“被白发,欺人奈何”即作者的“恨”。10.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甲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思是: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乘风归去”的“归”字,说明作者认为自己本来就是来自天上的仙人,只是暂时被贬谪到人间来生活。乙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11. 邀请 曾经 恰好(正好,刚好) 全,都。(意思对即可)12.①(沈百五)脱身从海上逃跑,还在联络组织援军(以救国难),被清兵捉拿捕获。②你是什么人,想要陷我于不义吗(或“想要置我于不义之地吗”)?(意思对即可)13.招洪(承畴)至家,由父授课;散尽家财,运米送京;脱身走海,结援抗争;拒绝劝降,慷慨就戮。(意思对即可)【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①句意:就请到家里。延:邀请。②句意:曾经称呼沈百五为伯父。尝:曾经。③句意:正好山东河道匪寇横行。适:适逢,恰好。④句意:当地官员都束手无策。咸:全,都。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走海:从海上逃跑;图:计划、谋划;结援:组织援军;为:被;获:抓获,捕获。②尔:你;何人:什么人;斯:这;欲:想要。1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气节”指的是坚持正义,无愧于心的品质。分析文章,由“沈以为非常人,见其穷困,延之至家,并延其父为西席,即课承畴”可知,沈百五愿意收留穷困潦倒的洪承畴,还请自己的父亲教他学习,这是心存善意、做正义之事的表现;由“百五乃尽散家财,不请帑藏,运米数千艘,由海道送京”可知,沈百五散尽自己的财富,也不向朝廷申请费用,倾力完成了运粮入京的任务,这是行正义之举的表现;由“不数年承畴已归顺本朝,百五独不肯,脱身走海,尚图结援,为大兵所获”,沈百五不愿归降,脱身从海上逃跑,仍旧想着组织援军救国,这也是坚持正义、勇于抗争的表现;由“洪公受国厚恩,殉节久矣,尔何人,斯欲陷我于不义乎!”和“揪洪衣襟,大批其颊”可知,沈百五拒绝劝降,视死如归,这是坚持正义、有气节的表现。【点睛】参考译文:明朝末年,崇明有个叫沈百五的人,名廷扬,号五梅,家里很富有。曾经在客舍遇到洪承畴,当时洪承畴十多岁,相貌气质非凡。沈百五觉得他不是一般人,又看他很穷困,就请到家里,让自己的父亲来作为教师来教洪承畴学习。所以洪承畴对他们一家非常感激,曾经称呼沈百五为伯父。后来洪承畴当时已经做了大官,适逢山东河道匪寇横行,粮船无法通行,当地官员都束手无策。他就推荐沈百五来办理这件事。沈百五自己散尽家财,不向朝廷申请费用,从海道向京城运送了几千船的粮食。皇帝召见,授予他户部山东司郎中的官职,加封光禄寺卿。几年后,洪承畴投降清朝,沈百五不愿归顺,脱身逃入海岛,还想召集人马,等待援军抗敌,结果被清兵抓获。洪承畴前去劝降,沈百五假装不认识,说:“我眼睛已经瞎了,你是谁?”洪承畴说:“我是小侄承畴啊?伯父忘了吗?”沈百五说:“洪承畴受国家的恩泽,早已殉节。你是谁?想陷我于不义吗?”揪着洪承畴的衣襟,用力扇他耳光。洪承畴并不反抗,笑着说:“做官或隐居,人各有志,看来是不可强求了!”于是沈百五被执行死刑。到了江宁,他被杀死在淮清桥下。14.文学上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或“文学上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15.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时间易逝,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意思对即可)16. 【甲】放在 B 处, 【乙】放在 D 处。17.结合选文一答题示例:岑参的这两句诗,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依依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事例分析”),具有无言之美(或“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结论”)。(意思对即可)结合选文二答题示例:岑参的这两句诗,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境:路转峰回,行人已无法望见,只有雪地上还留有马蹄的印迹“情境描述”)。这里完全是自然景色的描写,没有一句写诗人的感情如何,然而就在这两句中,使人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意境高远。(意思对即可)18. 捧读来信; 把出过远门的事写进祭文; 含着泪点头。(意思对即可)19.担心家中遇到麻烦无人照应:担心家里有些重活没人做;担心家里孩子不能吃饱穿暖。20.示例一:不可以删去。理由:该句重在强调父亲的“不识字”和“叫人代写”这一信息,表明这一举动对老实忠厚、不善求人的父亲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用感叹句式表达了爹的信在我心中激起的情感波澜。(意思对即可)示例二:可以删去。第7段中已有父亲“托人给家里写了一封信”的交代,父亲“不识字”的信息再说,显得重复;“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也能表现出“我”感动到极点的心情;以此句结束该段文字,反而给读者更多回味。21.这段插叙凸显娘对爹不能发家致富的不满(必答);交代前文娘托人带上爹外出打工的原因;照应下文爹把挣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娘的相关情节;为爹去世时娘深爱着爹哭得很伤心做了铺垫。(意思对即可)22.母亲的回想,在“一生”与“一回”的对比中表明那次出远门的非同一般,突出了父亲一生卑微,一心为家;母亲的叮嘱,既强调爹出远门的目的是“为我”(或“既满含‘我’对父亲去世的哀伤和怀念”),也暗含“那次出远门”深深打动了母亲之意,更流露出母亲对父亲的深深爱意;以母亲的视角强调“父亲出过远门”这件事,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情感的最终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