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全民守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 全民守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全民守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统编新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四框的内容,承接前三框人大科学立法,政府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阐述了全民守法的内涵、意义、要求和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本框与前三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起构成全民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其中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通过第九课的全面把握,明确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对第七、八课和第九课前三个框题的学习,学生对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本框题,提高守法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奠定了基础。但因学生对目前我国法律体系的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比较浅薄,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分析和评价相对不够理性,甚至会带有明显的情感冲动。
设计思想
本课时的教学采取议题式教学,并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即从教学追求的结果(核心素养目标)出发选择情境、设计活动,最后逆向回归到学生开始上课的状态(即“起点”),围绕总议题“如何推进全民守法”设计情境线:公园里人们在遛狗—河南安阳狗咬人冲上热搜——科普《民法典》和“城市养狗规定”,随着情境的展开,开展三个活动环节:环节一 说一说如此遛狗可还行;环节二 评一评 如此冲突能否解;环节三 谱一谱 如此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创设“如何合法养狗”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民法典》关于“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规定和“城市养狗细则”,认同法律是为了让我们生活更美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2.科学精神:通过展示“热搜下的各方做法”新闻情境,引导学生全面评价社会事件,并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包括受害方、狗主人、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的做法是否符合依法治国要求作出评判。
3.法治意识:通过创设生活中“狗咬人”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拉近法治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让法律常识入脑、入心。
4.公共参与:通过创设“如何合法养狗”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后,能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切实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二)学科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社会主体在新闻事件中的变现,探究全民守法的内涵,理解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体会人们在法治国家中的美好生活,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阐明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准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②说明当前我国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是本单元教学的最后落脚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准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身体力行地推进全民守法。
2.教学难点: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学而后行是关键,如何推进全民守法具体要求较多,也是最后学科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1.辨析式教学法
本框内容的教学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高中阶段成长的新特点,优化案例,围绕“如何推进全民守法”这个总议题,在“狗咬人上热搜”这个新闻事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既落实全民守法的内涵、具体要求等学科知识,又感悟到只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才能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积极价值引领。
2.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通过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开展活动、实施评价来落实教学目标,也在探究活动中引领学生认同我国法律的完善和进步,身体力行地投身依法治国的实践中。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环节一 说一说 如此遛狗可还行
【情境】展示“公园随手拍 ”的照片,重点抓拍公园里遛狗不牵狗绳、狗随地大小便等不和谐场景
【任务】1.小调查 城市养狗规定知多少
2.如此养狗怎么看,不牵狗绳遛狗是否赞同,可能会导致哪些后果?
【活动】学生对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支持不牵狗绳或者反对不牵狗绳遛狗都说明理由。
教师整理学生观点,呈现双方理由,如:
支持者 是否牵狗绳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很多人都不牵狗绳遛狗、人少的时候不牵狗绳等
反对者 不牵狗绳遛狗会发生狗咬人事件,会对他人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随地大小便不利于公园的干净卫生;违反城市养狗管理规定等
【评价】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点,探究问题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设计意图:以身边公园人们的生活场景为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快速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这一现象表达真实观点,形成不同观点的双方,激发学生课堂思维,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情境】展示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
为了加强养犬管理,规范养犬行为,保障公众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十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合法登记的养犬协会、动物保护组织等社会团体参与文明养犬宣传、监督管理等活动,劝阻、制止不文明养犬行为。
第十一条 养犬人应当依法养犬、文明养犬,训练犬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重点管理区内携犬出户,应当遵守下列规范:
(一)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以犬链有效管控犬只,大型犬的犬链长度不得超过一点五米,其他犬只的犬链长度不得超过两米;(二)为大型犬佩戴嘴套;(三)在电梯或者楼梯等狭小空间,采取收紧犬链或者怀抱犬只等方式主动避让他人;(四)即时清理犬只排泄物。
【任务】对照城市养狗管理规定具体细则,思考图片中的养狗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联系我们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我们离法治社会有多远?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忆视频情景,对照相关规定思考问题,回忆法治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状态,我们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只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漠视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遵守法律规定;暴力维权等。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法治社会的含义,即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指出我们存在的不足恰恰是前进方向,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民守法,概括全民守法的含义及具体要求,通过PPT展示。
【评价】关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配合表现,是否积极参与其中,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快速再现已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具体细则,引导学生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进步,基本实现社会各项事业有法可依;通过找差距,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也就是要建设一个全民守法的社会,落实全民守法的含义、基本要求等知识。
环节二 评一评 如此冲突能否解
教师过渡:正如刚才同学所说,遛狗不牵狗绳可能会发生狗咬人事件,危害他人生命健康,这不最近河南安阳狗咬人事件上了新闻热搜,这是怎么回事呢?
【情境】展示新闻事件: 9·20安阳“狗咬人”事件
2021年9月20日,河南安阳一位八旬老人在小区遛弯时被两条大型犬咬伤。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小莉帮忙》栏目就此事做了连续报道,狗主人各种“躲猫猫”。记者杨小莉在采访中无奈落泪,相关话题上了热搜,引发公众关注。
2021年11月19日晚,河南安阳“狗咬伤老人”事件中狗主人王某登门向受伤老人道歉。王某道歉时承认,伤者家属未向其索要过医疗费。道歉现场,王某还承诺赔偿。受伤老人家属称,只需要王某的一个道歉,让老人心里得到安慰,并不需要赔偿。王某还说自己家里的狗,已经不在小区内养了。王某就职的安阳市市监局领导及社区主要负责人也参与了此次调解。
社区牵狗遛弯,狗突然伤人,本是一起简单的民事纠纷,为何发酵为全网关注的舆情热点?新华社记者赴河南安阳展开实地调查,发现多个部门层层失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未落实到位,导致小事拖大。
【任务】对新闻事件中的各方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完成表格
主体 行为 评价 启示
受害方
狗主人(王某)
新闻媒体
有关部门
【活动】学生分成4组,分别选择一个主体对他的行为进行整理并评价,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观点的同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路径,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甚至鼓励观点冲突,在学生遇到思维不顺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治政府”、“严格执法”、“法治社会”等相关知识有理有据地进行观点阐述。
【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可采用等级表格
维度 等级(A.B.C.D 依次递减)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供理论依据
对如何正确合法地维权有清晰地认知
通过辩论进行反思,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热搜新闻事件,吸引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各方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和辨析,在辨析中认同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依法维权。既尊重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又指明分析的具体路径,使学生有话可讲。在探究中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探究和思考,既回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依法治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努力。
环节三 谱一谱 如此生活更美好
教师过渡:通过以上新闻事件的探究与分析,我们发现实现全民守法任重而道远。在我国一系列法律中,宪法是根本大法,民法典则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如何依法养狗除了城市养犬规定有细则之外,民法典也规定“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要承担侵权责任,而且是无过错侵权责任”。
【情境】展示民法典相关法律条文
【任务】针对本课时已有的探究成果,依据法律法规,以如何依法养狗为话题,谈谈相关举措。
【活动】学生在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推进全民守法的具体措施,派代表发言,言之有理皆可以。
教师逐条板书学生的生成性回答予以呈现,并小结探究成果,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规则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评价】参照上一个环节的评价维度表格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科目标上来讲要落实“如何推进全民守法”的具体措施,从核心素养目标上来讲,要培育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目标,所以如何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学科知识是设计时要考虑的关键点。为此,本环节设计了开放式的探究活动,采用“求同”取向和“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不同经验、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课堂总结
【活动】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对自己今后行使权利和自由有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复盘整堂课的要点,巩固和消化
教师总评: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进行总体评价。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活动型课程为实施思路,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抓手, 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然后矛盾冲突加剧,最后各方参与后有了结果,整体推进价值引领、过程探究和知识构建三位一体教学进程;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本框题重点在于如何推进全民守法,因此在课程的环节设计、活动设计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观念,培育学生践行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活动真正让全民守法深入学生内心。
由于学生对依法治国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体验深度、社会关注广度和教学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课堂探究的展开度和深入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让核心素养目标更圆满实现。
十、学习评价和作业设计
本课时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辨析,学习目标明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提出可行性建议,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规范、流畅,表现出较强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附 过程性评价维度等级表格
维度 等级(A.B.C.D 依次递减)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供理论依据
对如何正确合法地维权有清晰地认知
通过辩论进行反思,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作业设计:设计“依法养狗”的宣传标语或者海报
依据《宁波市养犬管理规定》和《民法典》,为本社区居民或者村民设计“依法养狗”的宣传标语或者海报,可以配合居委会或者村委会一起进行法治宣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