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教学练(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教学练(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一框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健全制度体系、激发制度效能。
科学精神: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法治意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增强法治意识,采取合法的渠道参与协商民主。
公共参与:以“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为议题,探究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以及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可走访本地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对本地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对有争议公共问题的立场以及应对措施,并加以评析,理解“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可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对话协商活动,对有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或有关争议问题的解决发表见解
课程标准:
2.2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框重难点内容
1.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认同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新型的政党关系。
2.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主题、职能、要求;认同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教学】 分议题一: 同心同德创伟业,团结奋斗续华章(上)
3月5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记者会正式开启。这是去年底各自召开党代会顺利实现领导班子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换届之后,各民主党派中央首次集体亮相。面对中外记者,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故事,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尽显开放与自信。
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一个主心骨 有事多商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符合国情又顺乎民意,有独特的优越性。新型政党制度,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有一个主心骨,也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包括民革在内的8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能够及时汇集各方意见,提供给中共中央作为决策参考,这样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国家治理合力。
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不能板着面孔 而应满腔热忱
民盟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做了广泛的调研,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建立监督责任体系和沟通的信息平台,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很多民盟专家做技术帮扶,不是板着面孔去冷冰冰地监督,而是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
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提高调研广度、深度和精度
民建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针对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全局性问题深入调研、积极发声、履职建言。民建坚持“无调研,不建言”的原则,采取中央与地方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会内与会外结合、座谈考察与问卷结合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断拓宽调研的范围,延伸调研的触角。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多份高质量参政议政成果,所提建议促进了我国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出台,推动了自贸区协同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发挥自身优势 建设健康中国(作为以医药卫生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
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做好政治交接是永恒使命和长期课题
“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是民进老一辈领导人践行一生的政治信念和政治嘱托。民进中央将以换届为契机,以政治交接为主线,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多党合作事业增添新气象。
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助力国家发展和中外民间友好交流
早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公党就递交了《由中央人民政府研究和实行护侨政策案》,这是人民政协历史上第一件党派团体提案,也是致公党体现侨海特色、为侨服务的第一件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贡献
作为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九三学社与科技界联系密切,过去70多年,九三学社广大社员始终坚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科教兴国方面积极建言资政、凝聚科技界共识。
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共圆中国梦
长期以来,台盟着力突出“台”字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落实“心连心、实打实”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对台工作,为构建台盟对台工作大格局做不懈的努力。
探究思考1:说说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并从政党关系角度说明,谈谈八个民主党派参政故事是如何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主要内容的鲜明中国特色的?
3.措施: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政党合作与政协协商。
(2)加强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提升履职水平和实效,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参政党作用和人民政协在统一战线中作用。
(3)加强多党合作。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和相互监督。
(4)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围绕着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课堂达标】
1.(2201广东合格考)各民主党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C)
①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执政、共同协商
②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③可以参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④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导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206浙江高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170余次,先后就国家重大问题同党外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深入考察调研,提出书面意见建议730余件,许多转化为国家重大决策。这表明:(A)
①协商民主可以提升人民民主效能
②协商民主有助于推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执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8全国III17)2016年以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赴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协助总结各地经验和做法,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督性意见建议。民主党派的上述做法(C)
①创新了外部监督的形式,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
②发挥了民主党派自身优势,推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③贯彻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增强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
④彰显了民主党派的协商功能,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路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2湖北高考)“书香政协”是全国政协开展的委员读书活动,委员们将读书与履职融合,在深度研讨中碰撞思想,转化形成协商选题和提案线索,比如“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专题读书活动推动了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纳入党政决策。“书香政协”活动有助于:(A)
①政协委员增长知识,提升履职能力
②拓展协商议政深度,提高提案质量
③人民政协民主决策,赋能决策执行
④人民政协制度创新,完善协商机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2广东高考)2021 年,九三学社等四个民主党派的广东省委会以及多位广东省政协委员,向省政协提出了有关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系列提案。对此,中共广东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牵头督办,近30个单位共同办理,使其中不少意见建议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这反映出:(B)
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人民政协围绕文明与和谐主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意见建议
④统一战线组织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独特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伟大的政治创造,是在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阐述了我国社会性质,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统一战线凝聚起强大力量,伴党而行,书写着携手奋进的壮丽篇章,支持和见证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新时代发展需要,围绕着做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等问题,党支持、协助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人民政协围绕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的重要举措,建言献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什么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答案】(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产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4)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