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解题指导+材料题专练)(原卷版+解析版)【2023春人教七下历史期中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解题指导+材料题专练)(原卷版+解析版)【2023春人教七下历史期中复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解题指导+材料题专练
解题指导
(一)题型简介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
(二)解题指导——“三步曲”
一审:分析题干,了解出题意图,得出本题答题思路;
二审:根据题目针对性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
三答:准确;角度全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书写;按分答题。
1.一审:审设问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
2)答题有何要求,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要明确题目的条件和设问角度。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等时间、空间的限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如“归纳”,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义,不得照搬材料,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2.二审:审材料
(1)带着问题,明确方向,在阅读的同时勾画关键信息,在材料中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句子、语段,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题突破口;
(2)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往往一个句号、分号、省略号就是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得分点。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3)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头,材料前提示语或引文出处。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作者,由此给我们隐形提示;
(4)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解题的关键:处理好材料与设问、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的相通点。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三答:规范答题
(1)注意分值。根据设问及分值,分析答题要点,看分答题。一般 1 分即一个知识点,多少分值至少应有多少个要点,建议最好多答一个;
(2)根据材料回答的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关键词语、短语,或者截取材料的词语组成一句话)。答题要把材料提炼,言简意赅,避免整段抄袭,概括时可以去掉一系列定语,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删减”、“概括”,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进行缩写和改写,将材料内容转化成课本知识原话;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题,要找到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建立材料与知识点的直接联系,归纳总结,得出答案,要史实准确,言简意赅;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这种问法,材料中的点子归纳完后,还要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
(5)谈看法、启示、建议之类的题。一定要围绕主题谈,要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主旨弄清楚;
(6)答题规范: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要做到紧扣题意、字迹工整、简明扼要、层次分明、论从史出、严禁错别字等等。
材料题专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
(3)根据材料一的图示,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写出A、B、C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4)阅读材料二。你认为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与成吉思汗、毛泽东,作为中国仅有的三个“君王”伟人,位列其中,隋文帝排行第82位!
材料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材料三 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开国者隋文帝创立隋朝的时间。
(2)写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制度,该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4)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结合所学,请你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要: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字。
3.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速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 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隋定都长安……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三:《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菜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1)材料一说明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出现材料三中社会状况的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隋朝的阶段特征
4.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建都江堰,再到秦朝修建灵渠,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唐)《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汴河怀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运河的开凿在政治上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
(3)你认为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该注意什么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平日衣食简朴,后妃也不许穿华丽衣服。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当以节俭为重。”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生活作风?
(2)材料二中的“此河”指的是哪条河?其中心是哪里?
(3)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隋炀帝的统治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十七年(597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 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 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扬州市区古运河新貌
材料三 中国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中国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请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与材料一的关系。
(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结合材料三,从历史角度说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
——李白:《哭晃卿衡》
(1)材料一中提到的晁衡是日本留学生。他来唐朝学习时还有一个什么身份?
(2)与此同时,唐朝学者也纷纷到世界各国去交流与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朝文化对日本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
(3)材料二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哪一朝代创立的哪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创立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
(2)唐太宗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请举一例说明。
(3)唐太宗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从而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唐太宗的历史地位。
9.某校七年级(1)班对唐初三位有作为的皇帝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1)图1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图2中的人物是谁?用一句话概括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史料分析]
材料一: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股俗阜。
——《唐语林》
(4)材料一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什么的重视?她又是如何做的呢?
(5)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重用贤能,请列举一位贤相。
(6)从这些皇帝的治国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
10.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什么?隋朝为改变这个弊端,创立了哪一选官制度?
材料二 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这种“新的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格归纳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部分措施。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前期
政治 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志宏贞观 开元盛世
(1)根据材料,指出武则天统治对唐朝兴盛的作用。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中诗人们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该河的开通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选官制度的名称。该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唐朝时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隋朝曾经“光芒四射”,最终却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统一了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随后,隋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与哪位皇帝有关?由材料一可知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是如何来践行“存百姓”的思想的?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把当时的统治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 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1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咳(dàn,吃)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谈谈唐太宗是如何“爱之如一”的。他的这一措施对吐蕃产生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当时的帝王是谁?
(4)综上,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6.“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诗中所描绘的经济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3)上引诗句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请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证明该政策。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一个“当时的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例子。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请分别写出谁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17.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材料二中,唐太宗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长策”指什么制度?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四《旧唐书》记载了哪件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若全面评价唐太宗的功绩,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选择史实?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 657 部,经过 19 年的努力,共翻译出 75 部 1335 卷,约 1300 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天竺的佛学最高学府是哪里?玄奘是哪位皇帝在位期间西行天竺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唐朝时派遣中国的使节称为什么?鉴真主持修建的寺庙是什么寺庙?
(3)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的史实对当时的对外交流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9.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
【感受盛世繁华】
材料一:
(1)设计展馆,把材料一中的图片放在不同的展馆(只写序号)
农业馆: 手工业馆: 文化馆: 商业馆: 民族关系馆: 对外关系馆:
(2)材料一反映了盛唐社会怎样的特点?
【体悟盛世清明】
材料二:627年山东大旱,唐太宗下令免除当年租税,他还注重减少力役,不误农时,发展生产。……房玄龄足智多谋,杜如晦处事果断,唐太宗委以重用。唐太宗常谓侍臣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材料三: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开元二年,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京为官,并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玄宗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使各地官府仓库的粮食堆积如山。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和唐玄宗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共同措施。
(4)当今社会建设可从材料二、三中找到哪些借鉴?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玄宗前期,土地开辟,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米斗才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酒馔丰溢,店肆林立,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杜佑《通典》
材料二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治致平。
——《旧唐书》
材料三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使者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繁盛。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人以上。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盛世景象?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出现这一盛世景象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条即可)?
(2)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当时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使者是谁?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2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盛世局面】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是在哪一事件后被打破的?
【技术创新】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和同一家】
材料四 贞观十五年(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四表明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材料中“公主”是谁?
【对外友好】
材料五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5)材料五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22.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说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和用途?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材料四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4)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东渡日本传播了哪一宗教文化?请举一例印证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3.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骄傲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惧。
——《唐会要》卷四十三
(1)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制度创新】
材料二: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2)材料二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3)试举两个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相关人物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2)请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两位人物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25.唐朝是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A(制度)、图B(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 “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线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线二百余万缗(mín),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户,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新唐书》卷五一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皇帝在位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这一繁荣局面被称作什么?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三中的“发明”是指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明的历史影响。
材料四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间、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中的这个“伟大僧人”是指谁?他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
材料五 富裕的唐朝人,不想让自己只是个粗鄙无文的有钱人,他们愿意花上许多时间来装扮自己,让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些。于是,像写诗、画画这类的活动,就成为流行的风尚。
——摘编自陈卫平《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5)请写出被誉为“诗仙”“诗圣”的唐朝两位著名诗人的姓名。
(6)综上所述,请你归纳出唐朝的历史特征。
26.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对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晶《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四: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北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方式是什么?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是谁?
(3)材料三中,为“把唐文化传播四方”而东渡的代表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传播唐文化?
(4)据材料四概括北宋民族交流的方式并指出其作用是什么?
27.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咏史诗 汴水》
材料二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真顽,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未尽,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材料四 “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有关隋朝灭亡的主要观点。
(2)材料三中的“上”指代的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知道他是谁吗?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封建盛世的名称。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从隋唐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演变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28.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新政措施表
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政治 进一步完善①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②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③
——根据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编制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写出贞观时期在用人方面的一项事例。
材料二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第二个贡献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文化的发展……有人称地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她”是谁?举出“她”在位期间采取的统治措施。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写了山开元盛世时期的君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影响。
(4)据上述唐朝历史发展的史实,简要说明君主与王朝的兴衰之间的关系。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戴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颂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李白和杜甫有怎样的美誉?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隋朝皇帝曾为营建东都洛阳,每年征发劳动力二百万人。他统治残暴,终究让百姓忍无可忍,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灭亡。
材料二:开元末年以后,皇帝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隋朝是哪年灭亡的?
(2)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安史之乱爆发于哪一年?
(3)综合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解题指导+材料题专练
解题指导
(一)题型简介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
(二)解题指导——“三步曲”
一审:分析题干,了解出题意图,得出本题答题思路;
二审:根据题目针对性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
三答:准确;角度全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书写;按分答题。
1.一审:审设问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
2)答题有何要求,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要明确题目的条件和设问角度。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等时间、空间的限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如“归纳”,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义,不得照搬材料,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2.二审:审材料
(1)带着问题,明确方向,在阅读的同时勾画关键信息,在材料中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句子、语段,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题突破口;
(2)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往往一个句号、分号、省略号就是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得分点。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3)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头,材料前提示语或引文出处。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作者,由此给我们隐形提示;
(4)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解题的关键:处理好材料与设问、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的相通点。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三答:规范答题
(1)注意分值。根据设问及分值,分析答题要点,看分答题。一般 1 分即一个知识点,多少分值至少应有多少个要点,建议最好多答一个;
(2)根据材料回答的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关键词语、短语,或者截取材料的词语组成一句话)。答题要把材料提炼,言简意赅,避免整段抄袭,概括时可以去掉一系列定语,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删减”、“概括”,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进行缩写和改写,将材料内容转化成课本知识原话;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题,要找到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建立材料与知识点的直接联系,归纳总结,得出答案,要史实准确,言简意赅;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这种问法,材料中的点子归纳完后,还要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
(5)谈看法、启示、建议之类的题。一定要围绕主题谈,要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主旨弄清楚;
(6)答题规范: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要做到紧扣题意、字迹工整、简明扼要、层次分明、论从史出、严禁错别字等等。
材料题专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
(3)根据材料一的图示,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写出A、B、C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4)阅读材料二。你认为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案】(1)大运河;隋炀帝。
(2)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3)北京、洛阳、杭州
(4)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说明这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从605年开始开凿的。
(2)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下令开凿了这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A处的涿郡即现在的北京,B为洛阳,C为余杭,即现在的杭州。
(4)根据材料可知,“共禹论功不较多”表明了大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因为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所以运河的开凿了达到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的目的,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与成吉思汗、毛泽东,作为中国仅有的三个“君王”伟人,位列其中,隋文帝排行第82位!
材料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材料三 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开国者隋文帝创立隋朝的时间。
(2)写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制度,该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4)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结合所学,请你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要: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字。
【答案】(1)581年
(2)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
(3)隋炀帝的暴政。
(4)第一层次:没有答题或完全离题。
第二层次:认识片面;简单罗列史实,未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第三层次:认识基本合理,观点比较明确,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误,或条理上不够清晰,逻辑上不够严密。
第四层次:认识合理,观点明确,并有独到创新之处,评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因此开国者隋文帝创立隋朝的时间是581年。
(2)根据材料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句描绘了诗人科举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该制度诞生的标志是进士科的创立。
(3)根据材料三“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可知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围绕“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拟定题目:短暂而繁盛的朝代。结合隋朝的发展史实继续分析即可。如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3.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速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 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隋定都长安……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三:《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菜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1)材料一说明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出现材料三中社会状况的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隋朝的阶段特征。
【答案】(1)社会经济繁荣。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意思相近即可)
(2)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意思相近即可)
(3)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4)繁荣而短暂。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隋文帝未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的描述说明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根据材料二“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质供应北方”、“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大量军队驻扎边境”、“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的描述说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或为了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隋开凿了大运河。
(3)材料三“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千里则烟火断灭”的描述说明了隋未由于战乱,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材料三中社会状况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4)材料一说明了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且很快实现了繁荣,而由于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隋朝又很快灭亡,说明隋朝的阶段特征是短暂而繁荣。
4.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建都江堰,再到秦朝修建灵渠,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唐)《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汴河怀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运河的开凿在政治上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
(3)你认为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后果:导致隋朝灭亡。
(2)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3)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多个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下令开凿大运河。依据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可知,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暴政的表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作者认为虽然大家都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开通大运河,但是至今它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如果没有隋炀帝巡游江南劳民伤财的事情,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是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大运河,由此说明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要从多个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平日衣食简朴,后妃也不许穿华丽衣服。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当以节俭为重。”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生活作风?
(2)材料二中的“此河”指的是哪条河?其中心是哪里?
(3)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隋炀帝的统治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答案】(1)勤俭节约
(2)隋朝大运河;洛阳。
(3)隋朝灭亡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隋文帝平日衣食简朴,后妃也不许穿华丽衣服。……应当以节俭为重”,可知材料体现了隋文帝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2)
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意思是人人都说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这条河(京杭运河),但是到现在这千里的通航都是依赖这条河,“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主持开通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因此“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其中心是洛阳。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因此隋炀帝的统治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十七年(597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 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 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扬州市区古运河新貌
材料三 中国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中国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请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与材料一的关系。
(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结合材料三,从历史角度说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答案】(1)状况:社会经济繁荣。原因:隋文帝在位时,发展经济,统--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关系:隋文帝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
(3)理由: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知,开皇年间,社会经济繁荣。隋炀帝在位期间,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社会经济繁荣。,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
(3)根据材料“中国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中国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可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
——李白:《哭晃卿衡》
(1)材料一中提到的晁衡是日本留学生。他来唐朝学习时还有一个什么身份?
(2)与此同时,唐朝学者也纷纷到世界各国去交流与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朝文化对日本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
(3)材料二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哪一朝代创立的哪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创立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遣唐使
(2)政治: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文化: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社会生活:日本和服、柔道等;建筑风格:日本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城的建筑样式相同等。
(3)隋朝;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4)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可知,晁衡是日本留学生,他来唐朝学习时还有一个身份是遣唐使。
(2)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有,在政治上,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在文化上,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日本和服、柔道等;在建筑风格上,日本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城的建筑样式相同等。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可知,这就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4)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
(2)唐太宗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请举一例说明。
(3)唐太宗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从而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唐太宗的历史地位。
【答案】(1)既骄且逸
(2)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
(3)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
(4)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等(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
【解析】(1)
据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可知,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是既骄且逸。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规定不夺农时,可以缴纳实物代替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而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结合以上分析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等。
9.某校七年级(1)班对唐初三位有作为的皇帝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1)图1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图2中的人物是谁?用一句话概括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史料分析]
材料一: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股俗阜。
——《唐语林》
(4)材料一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什么的重视?她又是如何做的呢?
(5)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重用贤能,请列举一位贤相。
(6)从这些皇帝的治国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
【答案】(1)唐太宗。“贞观之治”
(2)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开元盛世”
(4)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5)“上”指的是唐玄宗。姚崇或宋璟。
(6)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任用贤才;必须重视农业,关心人民疾苦;必须重视吏治的建设等。
【详解】(1)人物: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人物是唐太宗。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位时期开创“贞观之治”
(2)人物: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人物是武则天。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前期开创“开元盛世”。
(4)重视:通过材料中“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可以分析得出武则天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做法: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的做法有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5)皇帝:通过材料中“开元初“,可以分析得出皇帝是唐玄宗。贤相: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时重用贤能有姚崇或宋璟等,举一例即可。
(6)借鉴:结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结论,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任用贤才;必须重视农业,关心人民疾苦;必须重视吏治的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
10.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什么?隋朝为改变这个弊端,创立了哪一选官制度?
材料二 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这种“新的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标准:注重门第(门第高低);制度:科举制。
(2)标准:注重才学(或者是: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积极作用: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者: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等亦可)
(3)变化趋势: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详解】(1)依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注重门第(门第高低)。隋朝为改变这个弊端,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这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2)依据材料二“ 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指出这种“新的制度”即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注重才学(或者是: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据“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得出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据“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者: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等。
(3)依据材料三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是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进士科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科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格归纳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部分措施。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前期
政治 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志宏贞观 开元盛世
(1)根据材料,指出武则天统治对唐朝兴盛的作用。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政齐开元,治宏贞观。
(2)观点:一个王朝统一天下后,就会为王朝的繁荣昌盛,发展,提供一个安定良好的社会环境。经过几代有为君主的努力,王朝达到盛世时代。论述:唐太宗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志宏贞观”;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创造开元盛世的局面。综上所述,君主的努力,采取的措施,可以是王朝达到盛世局面。
【解析】(1)依据表格内容,武则天统治上承唐太宗的统治,下启唐玄宗统治前期。武则天的统治局面,对于唐朝兴盛的作用是“政启开元,志宏贞观”。
(2)首先,依据表格的标题“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部分措施”和内容,归纳观点:统一的唐王朝内部,三代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促进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唐朝的繁盛。由此确定观点:君主的努力,采取的措施,可以是王朝达到盛世局面;其次,根据表格论述历代统治者的措施,开创了盛世局面;最后扣题,总结观点。
1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中诗人们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该河的开通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选官制度的名称。该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唐朝时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隋朝曾经“光芒四射”,最终却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
【答案】(1)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科举制;隋朝;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隋炀帝的暴政。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根据所学知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1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
(2)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意思接近即可)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1)
根据“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得出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选官;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
根据所学可得出是统治者;科举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3)
根据“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可得出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统一了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随后,隋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与哪位皇帝有关?由材料一可知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是如何来践行“存百姓”的思想的?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把当时的统治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 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答案】(1)隋文帝。国家统一。
(2)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答出两点即可)
(4)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府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重用人才,注重节俭。(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统一了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随后,隋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可知,他就是隋文帝,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统一。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贞观之治”。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这就是“开元盛世”,采取的措施有,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有,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府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重用人才,注重节俭。
1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咳(dàn,吃)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谈谈唐太宗是如何“爱之如一”的。他的这一措施对吐蕃产生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当时的帝王是谁?
(4)综上,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1)存百姓(或以民为本;认识到老百姓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减省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
(2)开明的民族政策;派文成公主入藏结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4)关心百姓生活;重视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对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材料三描写的中国古代开元盛世,当时的帝王是唐玄宗。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做到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
16.“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诗中所描绘的经济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3)上引诗句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请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证明该政策。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一个“当时的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例子。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请分别写出谁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答案】(1)唐太宗或李世民
(2)开元盛世
(3)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
(4)开放或对外开放的政策;例子: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或遣唐使
(5)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详解】(1)皇帝:根据材料“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可以判定是唐太宗时期取得的贞观之治。
(2)局面:根据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稻米流脂粟米白”可知,这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有关。
(3)政策及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
(4)政策及举例:根据材料“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如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或遣唐使。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被称为诗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17.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材料二中,唐太宗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长策”指什么制度?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四《旧唐书》记载了哪件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若全面评价唐太宗的功绩,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选择史实?
【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力量。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科举制度。根本目的:维护(巩固)统治。
(3)开明的(平等)民族政策(或团结友好)。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政治制度、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边疆治理、经济,对外关系等任2点方面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的是太宗认识到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所以他采取了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民心,赢得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力量。他的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根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指将天下英雄尽揽囊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长策”指科举制度;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3)根据材料三,由“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材料四《旧唐书》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若全面评价唐太宗的功绩,可以从政治制度、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边疆治理、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选择史实。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 657 部,经过 19 年的努力,共翻译出 75 部 1335 卷,约 1300 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天竺的佛学最高学府是哪里?玄奘是哪位皇帝在位期间西行天竺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唐朝时派遣中国的使节称为什么?鉴真主持修建的寺庙是什么寺庙?
(3)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的史实对当时的对外交流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1)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那烂陀寺;唐太宗
(2)遣唐使;唐招提寺
(3)都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由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 657 部,经过 19 年的努力,共翻译出 75 部 1335 卷,约 1300 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并结合所学可知,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唐朝与天竺由频繁的交往,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达到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由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极受尊敬和爱戴,鉴真主持修建的寺庙是唐招提寺。今天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3)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9.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
【感受盛世繁华】
材料一:
(1)设计展馆,把材料一中的图片放在不同的展馆(只写序号)
农业馆: 手工业馆: 文化馆: 商业馆: 民族关系馆: 对外关系馆:
(2)材料一反映了盛唐社会怎样的特点?
【体悟盛世清明】
材料二:627年山东大旱,唐太宗下令免除当年租税,他还注重减少力役,不误农时,发展生产。……房玄龄足智多谋,杜如晦处事果断,唐太宗委以重用。唐太宗常谓侍臣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材料三: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开元二年,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京为官,并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玄宗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使各地官府仓库的粮食堆积如山。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和唐玄宗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共同措施。
(4)当今社会建设可从材料二、三中找到哪些借鉴?
【答案】(1)农业馆:图四;手工业馆:图三;文化馆:图一;商业馆:图六; 民族关系馆:图五;对外关系馆:图二。
(2)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
(3)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重用人才。
(4)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重视人才的培养等。(开放性题目,回答合理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李白是唐朝的诗人,被誉为“诗仙”;图二鉴真是在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图三是唐朝的唐三彩,是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图四曲辕犁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图五文成公主在唐太宗时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图六表明唐朝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因此农业馆:图四;手工业馆:图三;文化馆:图一;商业馆:图六; 民族关系馆:图五;对外关系馆:图二。
(2)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
(3)根据材料二“唐太宗下令免除当年租税,他还注重减少力役,不误农时,发展生产”,“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和材料三“(重用)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京为官,并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玄宗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使各地官府仓库的粮食堆积如山。”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共同措施有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重用人才。
(4)开放性题目,回答合理即可。例如: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重视人才的培养等。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玄宗前期,土地开辟,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米斗才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酒馔丰溢,店肆林立,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杜佑《通典》
材料二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治致平。
——《旧唐书》
材料三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使者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繁盛。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人以上。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盛世景象?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出现这一盛世景象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条即可)?
(2)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当时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使者是谁?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答案】(1)开元盛世;唐玄宗深知人民疾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2)开放或鼓励对外贸易;玄奘。
(3)繁荣与开放。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 玄宗前期的年号为开元,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景象是开元盛世。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说明唐玄宗深知人民疾苦;“躬亲庶政”指的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治致平。”说明了唐玄宗重用人才,得到了贤才的辅助。因此,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即位后,深知人民疾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曾三次派使者出访印度”“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繁盛”“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说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所以,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使者是玄奘。
(3)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经济繁荣,材料三体现了唐朝的开放政策,所以,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盛世局面】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是在哪一事件后被打破的?
【技术创新】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和同一家】
材料四 贞观十五年(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四表明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材料中“公主”是谁?
【对外友好】
材料五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5)材料五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案】(1)唐玄宗(或李隆基);安史之乱。
(2)曲辕犁;筒车。
(3)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
(4)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
(5)玄奘;《大唐西域记》。
【详解】(1)根据“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反映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或李隆基);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从材料中的内容可得出这是曲辕犁和筒车。
(3)根据“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可得出这是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4)根据“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可得出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在位时期,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
(5)根据所学,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2.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说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和用途?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材料四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4)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东渡日本传播了哪一宗教文化?请举一例印证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或重视教育)(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图1:曲辕犁——耕地;图2:筒车——灌溉;
(3)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4)鉴真;佛教;玄奘西行。
(5)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中外交往交流,科技发达。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分析材料一中的图表可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政治上都善于用人、重用贤能,在经济上都重视经济发展,在文化上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这是唐朝能够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原因。
(2)根据所学识别图片可知,图1是曲辕犁,图2是筒车,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筒车可以用于灌溉。
(3)根据材料三中的“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数次会盟”“有10人经唐朝加封”“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内容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和亲、会盟、册封和设置机构进行管理等。
(4)根据材料四中的“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鉴真东渡的事迹,“他”是鉴真,他东渡日本传播的是佛教。能印证唐与天竺友好往来的是玄奘西行。
(5)根据材料一可知,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从材料二可知,科技发达,促进农业发展是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之一;从材料三可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是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之一;从材料四可知,重视中外交往交流也是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
23.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骄傲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惧。
——《唐会要》卷四十三
(1)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制度创新】
材料二: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2)材料二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3)试举两个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相关人物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答案】(1)唐太宗(或李世民);虚心纳谏,选贤任能。
(2)科举制。
(3)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等精神。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言念于此,不觉惕惧”指的是唐朝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是的事件有贞观初年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即玄奘西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是唐朝的鉴真,他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即鉴真东渡。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过程中充满艰难险阻,体现了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等精神。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2)请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两位人物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答案】(1)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加强两国交流。(意思对即可)
(2)图一人物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或传播佛法,传授佛经等)
图二人物贡献: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玄奘西行求法)
(3)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可知,这体现的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加强两国交流。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图一人物贡献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图二人物贡献是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可知,这体现的原因依次是社会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5.唐朝是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A(制度)、图B(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 “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线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线二百余万缗(mín),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户,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新唐书》卷五一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皇帝在位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这一繁荣局面被称作什么?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三中的“发明”是指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明的历史影响。
材料四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间、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中的这个“伟大僧人”是指谁?他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
材料五 富裕的唐朝人,不想让自己只是个粗鄙无文的有钱人,他们愿意花上许多时间来装扮自己,让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些。于是,像写诗、画画这类的活动,就成为流行的风尚。
——摘编自陈卫平《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5)请写出被誉为“诗仙”“诗圣”的唐朝两位著名诗人的姓名。
(6)综上所述,请你归纳出唐朝的历史特征。
【答案】(1)三省六部制;筒车。
(2)唐玄宗;开元盛世。
(3)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玄奘;天竺。
(5)李白;杜甫。
(6)繁荣与开放。
【详解】(1)根据图A可知,此制度是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图B(生产工具)的名称是筒车。唐朝前期,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唐玄宗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发明”是指科举制。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 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4)材料四中的这个“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便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把天竺的佛经带回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5)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6)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教昌盛,中外交流频繁,所以唐朝的历史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6.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对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晶《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四: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北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方式是什么?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是谁?
(3)材料三中,为“把唐文化传播四方”而东渡的代表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传播唐文化?
(4)据材料四概括北宋民族交流的方式并指出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
(2)送婚和亲;文成公主。
(3)鉴真;日本。
(4)边界贸易;边界贸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详解】(1)材料一中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平等看待,一视同仁。
(2)依据材料二“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可知,唐太宗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方式是送婚和亲;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是文成公主。
(3)材料三中,为“把唐文化传播四方”而东渡的代表人物是鉴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据材料四“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北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可知,北宋民族交流的方式是边界贸易,边界贸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27.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咏史诗 汴水》
材料二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真顽,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未尽,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材料四 “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有关隋朝灭亡的主要观点。
(2)材料三中的“上”指代的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知道他是谁吗?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封建盛世的名称。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从隋唐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演变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1)材料一 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材料二: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导致隋朝的灭亡。
(2)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盛世:开元盛世。
(3)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统治者要清政廉政(或:成于勤俭、败于奢靡);要关注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详解】(1)根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一有关隋朝灭亡的主要观点是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根据材料“炀帝意犹未尽,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可得出,材料二有关隋朝灭亡的主要观点是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导致隋朝的灭亡。
(2)根据材料信息“开元初”可得出,材料三中的“上”指代的是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封建盛世的名称是开元盛世。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隋唐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演变中认识到统治者要清政廉政(或:成于勤俭、败于奢靡),要关注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8.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新政措施表
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政治 进一步完善①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②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③
——根据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编制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写出贞观时期在用人方面的一项事例。
材料二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第二个贡献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文化的发展……有人称地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她”是谁?举出“她”在位期间采取的统治措施。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写了山开元盛世时期的君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影响。
(4)据上述唐朝历史发展的史实,简要说明君主与王朝的兴衰之间的关系。
【答案】(1)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任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武则天;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君主:唐玄宗;影响: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4)君主明则国盛;君主暗则国衰。
【详解】(1)内容:根据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科举制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故①是三省六部制,②是科举制。
根据所学可知,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③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示例: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任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等角度作答。
(2)人物:根据材料“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她”是武则天。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君主: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等角度作答。
(4)关系: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可以从君主明则国盛,君主暗则国衰等角度作答。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戴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颂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李白和杜甫有怎样的美誉?
【答案】(1)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合理即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这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任答出2点即可)。
(3)诗仙;诗圣。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认识到了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合理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 20 多年,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因此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根据题干“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这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等。
(3)根据所学可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隋朝皇帝曾为营建东都洛阳,每年征发劳动力二百万人。他统治残暴,终究让百姓忍无可忍,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灭亡。
材料二:开元末年以后,皇帝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隋朝是哪年灭亡的?
(2)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安史之乱爆发于哪一年?
(3)综合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1)隋炀帝;618年。
(2)唐玄宗;“开元盛世”;755年。
(3)统治者应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解析】(1)
根据材料“营建东都洛阳”、“隋朝灭亡”,可知指的是隋炀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是618年灭亡的。
(2)
根据材料“开元末年以后,皇帝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安史之乱”,可知是唐玄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时开创“开元盛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应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