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空气的成分学案(后附习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空气的成分学案(后附习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空气
知识点一:空气的存在
1.切物体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2.大气压的存在
(1)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这个空气层叫大气层它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产生大气压的作用。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①马德堡半球实验
②覆杯实验:把硬纸片盖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上,并将其倒置,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压在杯口,支承上面的水。水不会流出来,纸片不会掉下来。
③压扁易拉罐实验: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有水汽逸出后,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水中。易拉罐里面没有空气而外面有空气,易拉罐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3.空气对流的原理
空气受热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并上升;而空气受冷会收缩,密度会变大并下沉,即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所以要使气体(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下部,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知识点二:空气的成分
1.纯净物和混合物比较
纯净物 混合物
组成 只有一种成分 由几种纯净物组成
组成性质 固定 不固定
表示方法 有化学符号 无固定符号
举例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海水
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
由于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在工业上可以用液化空气分离的方法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
(
氮气
N
2
液氧
O
2
) (
低温蒸发
) (
降温
) (
多次压缩
)已知液氮的沸点是-196℃,液氧的沸点是-183℃,所以当空气液化后,适当升温到-196℃至-183℃之间,液氮即汽化为氮气,而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氧了。
(
-196

~-183

)空气 液态空气
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钢瓶,提供给厂矿、科研单位和医院等使用。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将盛液氮的钢瓶漆成黑色,盛液氧的钢瓶漆成蓝色。
1.探究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①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五氧化磷(P2O5)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小的氧气的体积。
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④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空气的各成分体积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本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
(3)纯净物和混合物。
①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②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难点突破
该探究是为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并且是测定其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最早是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1/5的结论.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里氧气大约占其体积的21%.
每个考点的方法点拨如下:
仪器和药品的选用要注意两点:
(1)仪器选用要恰当,填写其名称时不可有错别字;特别是燃烧匙中的匙经常被写错.(2)药品选用时,要所选的药品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并且还不能有气体生成.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其原因,要注意以下四点:(1)操作要规范、准确;例如,引燃红磷后一定要迅速地把塞子塞紧;否则,燃烧匙进入装置过程中装置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引起实验误差;还有可能会使白烟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等等.
(2)顺序要正确;例如,实验前在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然后将余下部分再划分为五等分,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引起实验误差;再如,实验时一定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引起实验误差或者造成实验失败;又如,实验时还要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否则,红磷燃烧时有部分空气从导管口逸出,引起实验误差偏大或者造成实验失败;还有,要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否则,可能使氮气仍然处于膨胀状态,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等等.
(3)实验时引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瓶中,以防生成的白烟过多地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4)红磷和烧杯中的水一定要足量,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小,引起实验误差.
3.实验现象及其分析,需要抓住两点:
(1)红磷燃烧的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放出热量;这说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其实生成的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要弄清两点:
(1)瓶内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也就说明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误差偏小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没待装置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并进行读数判定了(因为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④弹簧夹右边的导管中存有的空气进入集气瓶内;⑤红磷熄灭时,集气瓶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氧气的浓度达不到红磷燃烧的要求而已;⑥烧杯中的水可能不足以注满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当然,装置漏气还有可能会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时溢出,从而引起误差偏大;还有,集气瓶装水前,就将其划分为了五等分;这样实验前装的水会增加用来暗示氧气体积的水柱体的体积,从而引起误差偏大.
5.反推剩余气体(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由空气的成分可知,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过该实验可以推断归纳出氮气的性质有: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常温下氮气是无色气体等等.进而推断出氮气的用途有:氮气常用作保护气,食品包装时充氮可以防腐等等.
6.空气的污染,由于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扩散到空气中,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从而造成空气污染.
7.实验后瓶内液体的酸碱性,由于红磷熄灭后不长时间,白烟也就逐渐消失,溶解于瓶内水中,生成了磷酸,导致瓶内液体显酸性;如果滴入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
一、大气压的存在
典例
小华想用空易拉罐来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能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是(  )
A.用手捏易拉罐,易拉罐变瘪
B.将密封易拉罐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
C.让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易拉罐变瘪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中,利用大气压的是(  )
A.游船停在水面上 B.学校每周都升国旗
C.用筷子夹食物 D.用吸管吸饮料
变式训练
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空气存在的是(  )
A.风吹草动
B.月光通过窗户照在桌子上
C.向空瓶子中灌水有气泡逸出
D.空烧杯倒立在水中,水不能进入空烧杯中
2、(2020春 建邺区期末)下列实例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用塑料吸管吸饮料 B.用注射器吸取药液
C.用塑料吸盘挂物体 D.用压力锅煮熟食物
3、(2020春 金乡县期末)在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凸出的橡皮膜 B.用吸管吸饮料
C.纸片托水 D.吸盘式扭挂衣钩
4、下列实例中,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弹簧测力计 B.船闸 C.吸盘式挂衣钩 D.密度计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典例
1.小科在课堂上做“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小科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中空气体积的1/5。下列操作会使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少的是(  )
A.选用木炭替代红磷
B.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C.将点燃的红磷缓慢的放入集气瓶中
D.红磷燃烧时忘记关闭止水夹
2.某兴趣小组要收集一瓶(100mL)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0%的气体,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大约是(  )
A.10 mL 和 90 mL B.25 mL 和 75 mL
C.40 mL 和 60 mL D.60 mL 和 40 mL
变式训练
1.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下列可能造成氧气体积小于1/5的有(  )
①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尽;②点燃红磷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塞得太慢;③用等质量的蜡烛代替红磷完成本次实验;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⑤装置气密性不好;⑥红磷点燃放入后,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①③④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2.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敏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0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关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可能气密性不好 B.实验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
C.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可能不足 D.反应刚结束就立刻打开弹簧夹
3.(2019秋 福田区校级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试管的容积为40mL,注射器的活塞实验前停在20mL处。容器内红磷足量)。用酒精灯加热装置中的红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装置中活塞最终停留的接近刻度是(  )
A.8 mL处 B.12mL处 C.15 mL处 D.5 mL处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已知:装置气密性良好,试管容积为55mL,白磷足量,起始时注射器的活塞在20mL刻度处。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使其燃烧,反应结束后,待试管冷却至常温,松开弹簧夹,可以观察到(  )
A.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到约9mL刻度处停止
B.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到约11mL刻度处停止
C.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到约35mL刻度处停止
D.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到约31mL刻度处停止
5.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物质R应该选用(  )
A.铁片 B.硫粉 C.木炭 D.红磷
6.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
A.此实验中,可以看到红磷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
7.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碳粉,A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碳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打开A止水夹,则烧杯中的水可能进入(  )
A.先进入甲瓶,再进入乙瓶 B.进入甲瓶,不会进入乙瓶
C.两瓶都不会进入 D.同时进入甲、乙瓶
8.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已知,试管体积为100mL,实验前弹簧夹夹住,注射器活塞停在30mL处,实验后注射器如图Ⅱ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Ⅰ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不到瓶中空气体积的,可能是由于点燃红磷后,塞回到集气瓶时瓶塞没有塞紧b.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c.注射器活塞实验前也可停留在0mL处d.由实验Ⅱ得出的数据是: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e.实验中可以看到注射器活塞先向右,后向左移动(  )
A.abd B.ad
C.abe D.acd
9.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
(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V、V1、V2表示)
(3)该实验不能将红磷换成铁丝,原因是   。
10.已知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铜固体。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科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 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2)小科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①反应后剩余气体的性质有   。(写出一条即可)
②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或“<”)21%。
③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次数过少 B.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C.加入铜丝量太少 D.加入铜丝量太多
(3)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
11.某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装置Ⅱ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装置I、装置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Ⅰ】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偏小的情况,原因可能是   。
A.红磷量不足 B.实验时止水夹未夹紧
C.未等装置冷却就松开止水夹 D.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装置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测定玻璃管容积V1为70mL。②点燃酒精灯,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③将少量铜粉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3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④熄灭酒精灯,等装置冷却后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按正确操作和有关数据计算,最终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则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   ml处,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3)比较【装置Ⅰ】和【装置Ⅱ】,你能说出【装置Ⅱ】的一个优点是   。
1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查阅资料]
⒈白磷的着火点是40°C,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⒉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与下图另两个实验的原理相同,即通过物质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使密闭容器内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测出氧气的含量。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偏小。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实验装置?
[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乙同学:可能是烧杯中的水倒流结束后,导管内有部分水滞留。
[交流与讨论]打开弹簧夹的时机很重要,   才可打开弹簧夹。
[探究与反思]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   ,说明甲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
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3)进行实验,图3装置与图2相比,优点有:   。
13.乐乐和清清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后,发现用甲图装置实验误差大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于是他们对课本装置进行改进,见图乙。实验时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玻璃棒,然后迅速插入瓶塞中来加热白磷,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如图丙,图丙中白磷燃烧后刚好熄灭时的气压记为点B。
提示:①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40℃,生成产物与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一致。
②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温度越高,气体气压越大;气体质量越大,气体气压越大。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果按照原来方式点燃红磷,若瓶塞塞的较慢,将导致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图乙中,a、b、c分别表示实验中先后测定的量。a为瓶中原有水的体积;b为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集气瓶中水的体积;c为整个集气瓶的体积。若集气瓶中氧气耗尽,请写出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等式关系:   =
(3)结合题目信息,简要解释丙图中AB段气压上升的原因。   。
14.某科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误差较大,他们重新设计出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连接仪器,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测出整个集气瓶的容积,在集气瓶里装适量的水,燃烧匙里放足量的白磷,用凸透镜点燃;
③观察到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待白磷燃烧熄灭后,振荡至白烟消失;
④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测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⑤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烧杯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
(2)集气瓶中原有水的作用是 。
A.使装置密封
B.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
C.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
(3)下面哪些操作可能会导致氧气体积分数小于 1/5 。
A.瓶塞没塞紧
B.白磷的量不足
C.实验前集气瓶中原有水量过少
D.集气瓶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测量水的体积
15.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中红磷需过量,原因是    ;
(2)该实验能得到氮气的一条物理性质是:   ;
(3)图2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装置。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2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20mL的水,再按图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①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   mL;
②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20mL水,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有   (填写序号)
a.加快集气瓶冷却 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避免胶塞被冲出
16.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按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结果发现左右两瓶中的现象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
三.空气的成分
典例
1.空气的成分主要有:①氮气②氧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按体积分数由小到大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
A.②①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的是(  )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 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 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变式训练
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21%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D.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很多物质燃烧,具有可燃性
2.A、B、C、D四个集气瓶内分别装氢气、氧气、氮气、空气。为了区别这四种气体,某学生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四个瓶内,发现在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D瓶内木条熄灭,则A、B、C、D依次是(  )
A.氮气、氢气、氧气、空气 B.空气、氧气、氢气、氮气
C.氢气、氧气、氮气、空气 D.氧气、氢气、空气、氮气
3.“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可以利用红磷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人造空气”中若只含有氧气会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4.最早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是(  )
A.瑞典化学家舍勒 B.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C.英国化学家拉姆赛 D.瑞典化学家瑞利
5.成年人每分钟约需要吸入8L氧气,那么一昼夜需要吸入空气的体积大约为(  )
A.11470L B.55000L C.11520L D.242000L
6.同学们参加科学期末考试,你会紧张吗?请不要紧张,可以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情绪。请问你呼出的这口气中,含量最高的是什么气体? (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四.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典例
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
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C.二氧化碳用来灭火——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D.氧化钙可做食品干燥剂——氧化钙能与水反应
2.在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可在食品包装时防腐保鲜,还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变式训练
1.霓虹灯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是由于充入了(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小明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
A.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3.焊接精密仪器往往在氮气中进行,这是因为(  )
A.氮气是无色无味且密度小 B.氮气的沸点低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D.氮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4.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中可选用的是(  )
A.铁 B.木炭 C.红磷 D.蜡烛
5. 食品包装中可作填充气体的是(  )
A.N2 B.CO C.O2 D.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存在
典例
1.【答案】D
【解答】解:A、用手捏易拉罐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对易拉罐施力,使易拉罐变形、变瘪,与大气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A错;
B、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将密封易拉罐置于深水中,受到水的压强很大,而使易拉罐变形,与大气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B错;
C、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地面给易拉罐一个很大的力,使易拉罐变形,与大气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C错;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使里面的气压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变形,符合题意,故D正确。
2. 1.【答案】D解:A、游船停在水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与大气压无关。
B、学校每周都升国旗,国旗是通过定滑轮升起的,与大气压无关。
C、用筷子夹食物,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与大气压无关。
D、吸饮料时,用力吸时口腔内气压减小,饮料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经吸管进入口中,所以是利用大气压的,符合题意。
故选:D。 www-2-1-cnjy-com
变式训练
1.【答案】B
【解析】【分析】空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要感知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与空气相关的其它现象来反映,据此选择。
【解答】A.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因此草动说明有风经过,而有风就说明有空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月光通过窗口照在桌子上,无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水中有气泡冒出,气泡中其实就是空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空烧杯倒立在水中,由于气体压强的存在,水不能进入烧杯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D【解答】解:A、塑料管吸饮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时,是先把塑料管内的空气吸走,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进塑料管里,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时,将针口插入药液后,向外拔活塞,使管内的气体体积增大,气压减小,药液就被管外的大气压压进管内,故B不符合题意;
C、把吸盘紧压在光滑的墙上,把吸盘内的空气排出,大气压就把吸盘紧压在了墙上,在钩上可以挂物体,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压力锅可以煮熟食物是利用了锅内气压升高,水的沸点升高的原理,不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来源:21cnj*y.co*m】
3、A【解答】解:A、容器中装有液体时,橡皮膜会向下凸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故A符合题意;21*cnjy*com
B、用力一吸气,吸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口腔内,所以利用了大气压,故B不符合题意;【版权所有:21教育】
C、杯口朝下时,由于杯内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空气只有水,而杯内水柱产生压强远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故纸片就被大气压给“顶”住了,是大气压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把吸盘紧压在光滑的墙上,把吸盘内的空气排出,大气压就把吸盘紧压在了墙上,在钩上可以挂衣服,利用了大气压,故D不符合题意。2·1·c·n·j·y
故选:A。
4、C【解答】解:A、弹簧测力的原理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或者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与大气压无关。
B、船闸的原理先打开一端,船闸里的水位逐渐与外面相等,外面的船就可以开进船闸;然后把这一端船闸关闭,打开另一端的船闸,船闸里的水位逐渐与外面相等,船就可以开到另一端去,应用了两次连通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把吸盘紧压在光滑的墙上,把吸盘内的空气排出,大气压就把吸盘紧压在了墙上,在钩上可以挂衣服,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密度计的设计利用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即让密度计在液体中漂浮,则可知密度计在任何液体中所受浮力都等于密度计的重力。
故选:C。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探究氧气的体积分数
典例。1.【答案】A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是指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水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内外产生压强差,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答】红磷燃烧后因为消耗了瓶内氧气且生成了固体五氧化二磷,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水进入集气瓶。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的密度为1.429g/L,二氧化碳气态密度为1.977g/L,因此选用木炭在该烧杯燃烧时瓶内的压强大于选用红磷在该烧瓶燃烧时的瓶内压强,因此进入进入瓶内的水会更少,导致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少,A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分析】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0%,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与通入氧气的体积之和等于100mL的40%,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设通入空气的体积为x,则通入氧气的体积为(100mL-x),
那么:20%x+(100mL-x)=100mL×40%;
解得:x=75mL;
则通入空气的体积为75mL,通入氧气的体积为:100mL-75mL=25mL。
变式训练
1.【答案】B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从而使里面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烧杯里面的水被压进集气瓶。当瓶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时,水不再流动,此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尽,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点燃红磷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塞得太慢,瓶内气体受热后会大量溢出,从而使瓶内气压下降太大,进入的水偏多,测量结果偏大,故②不合题意;
③用等质量的蜡烛代替红磷完成本次实验,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瓶内气压变化不大,测量结果偏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较高,体积较大,因此气压的变化量变小,导致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小,测量结果偏小,故④符合题意;
⑤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外面的空气进入瓶内,因此气压的变化量变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⑤符合题意;
⑥红磷点燃放入后,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空气受热膨胀后会从烧杯中导气管处溢出,从而使气压变化量增大,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⑥不合题意。
因此会造成氧气体积小于1/5的是①③④⑤。
2.【答案】B
【解析】【分析】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析,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则测量结果偏小。
A.该装置可能气密性不好,会造成外面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从而使量筒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偏小,即测量结果偏小,故A不合题意;
B.实验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气体会从导管逸出,导致测量出氧气的体积偏大,故B符合题意;
C.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可能不足,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C不合题意;
D.反应刚结束就立刻打开弹簧夹,此时集气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较大,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偏小,故D不合题意。
3.【解答】A【分析】
解:实验后,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中大约五分之一的氧气,试管和注射器中空气的总体积为60ml,含有氧气约12ml,活塞向左移至约8ml刻度处.
4.【解答】A
【分析】
解:实验后,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中大约五分之一的氧气,试管中空气的体积为55ml,含有氧气约11ml,活塞向左移至约9ml刻度处.
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设计思想分析即可。
【解答】广口瓶中物质燃烧消耗氧气,当恢复室温时,由于瓶内气压减小,于是烧杯内的水会流进瓶内,而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据此可知,本实验选择的物质的燃烧产物不能为气体。
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B、C不合题意;
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态五氧化二磷,故D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解答】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压强不会有明显改变,所以不能用硫来代替红磷完成该实验;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两个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分析即可。
【解答】甲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因此气压明显变小;乙中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压几乎不变。由于甲乙两个集气瓶用导管相连,那么里面的气体会流动,从而使两个瓶内气压相等,且都小于外界的大气压。
打开止水夹后,烧杯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两个烧杯中,直到内外气压相等。
故D正确,而A、B、C错误。
8.【答案】C
【详解】
a、图I实验中,点燃红磷后,塞回到集气瓶时瓶塞没有塞紧,会导致瓶内的氧气没有全部消耗,进入水的体积不到瓶中空气体积的1/5,故正确;
b、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以防试管炸裂,故正确;
c、注射器活塞实验前若停留在0ml处,无法测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故错误;
d、由实验II得出的数据是: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100%= 11.5%,故错误;
e、红磷开始燃烧时,由于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活塞先向右移动,当装置冷却后,由于装置中的氧气被消耗,气压减小,活塞再向左移动,故正确。
9.【答案】(1)气体受热膨胀;水进入集气瓶,补充了氧气减少的体积
(2)
(3)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解析】【分析】(1)红磷燃烧消耗瓶中的氧气,会使气压减小;放出的热量使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由于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前者,所以瓶内的气压是增大的。反应结束后,温度下降,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减小。打开夹子后,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从而使瓶内气压增大,最终气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烧杯中水的体积的减小量等于瓶中氧气的体积,根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
(3)根据铁丝在空气中是否可燃分析解答。
【解答】(1)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气体受热膨胀,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补充了氧气减少的体积。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V1-V2;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该实验不能将红磷换成铁丝,原因是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10.【答案】(1)使注射器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2)无色,不与铜反应等合理均可;<;ABC
(3)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分析】实验中需准备充分的铜粉,让铜粉在密闭注射器里的空气中的燃烧,消耗了氧气,压强减小,注射器里的空气的减小,以此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解答】(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促使空气中的氧气和物质充分反应,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为25mL,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为22mL,则氧气的体积为3m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次数过少、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加入铜丝量太少,ABC符合题意。
(3)通过上面的实验操作方法,学得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
故答案为:(1)使注射器中的氧气充分反应(2)无色,不与铜反应;<;ABC(3)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11.【答案】(1)A、C
(2)①③②④;10;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3)测量结果更准确/减少大气污染/更环保
【解析】【分析】(1)根据装置漏气、药品不足或打开止水夹过早会造成结果偏小分析;
(2)根据空气中氧气占五分之一体积,计算出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最终活塞停留位置分析;
(3)根据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结果准确,环保分析。
【解答】(1)A.红磷量不足会使氧气不能完全消耗,结果偏小,正确;B.实验时止水夹未夹紧会使偏大,错误;C.未等装置冷却就松开止水夹,气体仍膨胀,会使结果偏小,正确;D.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会使氮气大量逸出,结果偏大,错误;
(2)由测定时的操作步骤可知,该操作顺序为①③②④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即玻璃管内氧气体积为(70ml+30ml)×=20ml,则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30-20=10ml处,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可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3)【装置Ⅱ】装置始终密闭,可使结果更准确,且减少生成物排放,减少大气污染。
故答案为:(1)AC;(2)①③②④;10;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3)测量结果更准确/减少大气污染/更环保 。
12.【答案】减小;温度下降至室温;变黑色;操作简单/可以直接从左侧管上的刻度读出氧气的体积/避免导管中有水滞留对实验的干扰/实验过程中装置始终处于密闭状态(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经典赏析]流体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
[交流与讨论]如果集气瓶内的温度比较高,则气压较大,打开弹簧夹后,从烧杯流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偏小,即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探究与反思]铜粉在氧气中加热,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注意从实验操作的简易程度、读取氧气体积的方便性、是否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打开实验装置等角度描述图3中装置的优点。
【解答】[经典赏析]通过物质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使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测出氧气的含量。
[交流与讨论]打开弹簧夹的时机很重要,温度下降至室温才可打开弹簧夹。
[探究与反思]验证甲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说明甲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
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3)进行实验,图3装置与图2相比,优点有:
①操作简单;
②可以直接从左侧管上的刻度读出氧气的体积;
③避免导管中有水滞留对实验的干扰;
④实验过程中装置始终处于密闭状态。
13.【答案】(1)偏大
(2)
(3)红磷燃烧瓶中气体受热膨胀,使瓶内气压变大。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使瓶内气体质量变小,气压变小。但温度对气体气压的影响比气体质量对气体气压的影响更大,所以瓶内气压总体来说会变大,AB段气压上升。
【解析】【分析】(1)如果瓶塞塞入的太慢,那么瓶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于是会有部分空气逸出,从而导致瓶内气体减小,最终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则会偏大;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据此分析解答;
(3)红磷燃烧导致空气体积减小、气压减小,而放出的热量导致空气温度升高而气压增大,比较这两个因素对气压影响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AB断气压上升的原因。
【解答】(1)如果按照原来方式点燃红磷,若瓶塞塞的较慢,将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2)集气瓶内有水,那么瓶内空气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与水的体积之差,即V空=c-a;
反应前后瓶内水的体积之差就是瓶子中氧气的体积,即V氧=b-a;
那么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3)丙图中AB段气压上升的原因:红磷燃烧瓶中气体受热膨胀,使瓶内气压变大。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使瓶内气体质量变小,气压变小。但温度对气体气压的影响比气体质量对气体气压的影响更大,所以瓶内气压总体来说会变大,AB段气压上升。
14.【答案】(1)先上升后下降最终低于原液面
(2)A;B;C
(3)A;B;D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放热压强增大,恢复室温,因氧气被消耗瓶内压强小于原来空气压强分析;
(2)根据瓶中水起密封、降温及吸收五氧化二磷的作用分析;
(3)根据装置漏气、装置未冷却读数、药品过少都会使结果偏小分析。
【解答】(1)白磷开始燃烧放热,瓶内压强增加,集气瓶中水会进入烧杯,使烧杯内水面上升,待白磷熄灭后,温度恢复,且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氧气,烧杯内水又会流入集气瓶中,烧杯内水面下降且低于原液面;
(2)集气瓶中原有水可使装置密封,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故ABC正确;
(3)瓶塞没有寒紧,使装置漏气,会使结果偏小,A正确;白磷量不足,氧气不能完全消耗,会使结果偏小,B正确;实验前集气瓶中原有水量过少不影响结果,C错误;集气瓶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测量水的体积会使剩余气体膨胀,使结果偏小,D正确;
故答案为:(1)先上升后下降最终低于原液面;(2)ABC;(3)ABD。
15.【答案】(1)使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全
(2)不溶于水
(3)40ml;abc
【解析】【分析】(1)只有集气瓶中的红磷过量,其中的氧气才能被完全消耗,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才最大程度等于氧气的体积。
(2)如果氮气溶于水,那么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和溶解氧气的体积,也就无法通过这个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①首先根据集气瓶的容积-水的体积得到空气的体积,再根据“空气中氧气占1/5”计算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也就是进入瓶子中水的体积,最后再与原来水的体积20mL相加即可;
②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分析集气瓶中水的作用。
【解答】(1)实验中红磷需过量,原因是 :使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全;
(2)该实验能得到氮气的一条物理性质是:氮气不溶于水;
(3)①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120mL-20mL=100mL;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100mL×1/5=20mL;
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20mL+20mL=40mL。
②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20mL水,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有:吸收热量,加快集气瓶冷却;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避免胶塞被冲出,故选abc。
16.【答案】解:瓶内水位上升至约集体气瓶容积的1/5,右瓶内几乎无水进入。左瓶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冷却后瓶内气压减小,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0%,所以烧杯内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下,压入集气瓶内,水位上升至约容积的1/5。
右瓶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反应后瓶内气压无明显变化,所以几乎无水瓶内几乎无水进入。
三.空气的成分
典例
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体积分数的知识解答。
【解答】在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因此体积分数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顺序是:④③②①,故B正确,而A、C、D错误。
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因此氧气、稀有气体和氮气,都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故A、B、C不合题意;
空气中几乎不含有氢气,因此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分离获得,故D符合题意。
变式训练
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A错误;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饼干吸水变软,故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很多物质燃烧,但本身不具有可燃性,故D错误。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气体的特点和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说明气体的成分与空气相同,也就是空气;
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旺;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说明里面为氧气;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说明里面为氢气;
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瓶内木条熄灭,说明里面为氮气。
那么四种气体依次为:空气、氧气、氢气和氮气。
3.【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和组成分析;
(2)根据蜡烛在空气中是否能够燃烧判断;
((3)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方法判断;
(4)氧气的浓度过大,会引起氧中毒。
【解答】A.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人造空气”中氮气约占70%,因此“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较低,故A错误;
B.空气中氧气约占21%,而“人造空气”中氧气约占20%,比较接近,因此蜡烛可以在“人造空气”中燃烧,故B错误;
C.将集气瓶用导气管与烧杯中的水相连,在集气瓶内点燃红磷消耗氧气。当反应结束且恢复室温时,流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就是其中氧气的体积,故C正确;
D.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但是氧气浓度过大,会引起氧中毒,故D错误。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分析即可。
【解答】A.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故A不合题意;
B.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B符合题意;
C.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发现氦、氖、氩、氙、氡等稀有气体,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故C正不合题意;
D.瑞利是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中发现了氩气,故D不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计算出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再乘以时间计算出一昼夜吸入空气的体积。
【解答】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21%;
那么成年人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
一昼夜的分钟数:60min×24=1440min;
那么一昼夜吸入空气的体积大约为:40L/min×1440min=57600L;
故B正确,而A、C、D错误。
6.【答案】A
【解析】【分析】吸入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约占21%)和氮气(约占75%),而呼出的气体中,由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其气体成分也是不一样的,但由于人肺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并不是"彻底交换",氮气是不被人体吸收的,所以呼出的气体中仍然是氮气最多。
【解答】因为空气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5%),吸入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而氮气是不被人体吸收的,所以呼出气体时氮气最多。
四.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典例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相关知识。
【解答】A、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的原因是升华吸热,与碱反应无关,A符合题意;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来作保护气,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够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会附着在空气表面,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作用。
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D不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分析】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组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可在食品包装时防腐保鲜,还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的是氮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
变式训练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稀有气体被电流击穿,会发出彩色荧光,因此可做彩灯,故C正确,而A、B、D错误。
2.【答案】A
【解析】【分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作助燃剂,不可燃烧,能供给呼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和食品防腐剂;稀有气体极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3.【答案】C
【解析】【解答】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常温下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常用作保护气,所以该题焊接精密仪器往往在氮气中进行,这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助氧气的化学性质,将空气中氧气除去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除去空气中的氧气,故A错误;
B、木炭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引入了新的杂质,故B错误;
C、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不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C正确;
D、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引入了新的气体杂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A
【解析】【解答】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可以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故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故选项错误;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能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有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能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故选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