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李凭箜篌引》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对于乐曲诗的写作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本学期学习过的《琵琶行》来分析力和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目标解析:
1、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写作情感,并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
3、学习和分析鉴赏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鉴赏诗的艺术手法和感受诗的意境方面,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诗人的创作风格缺乏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没有被激发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关键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诗歌语言跳跃、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乐、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人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问题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问题二、文体知识
设计意图:达到文言知识积累的目的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问题三、字词积累
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正字音、
箜篌kōnghóu 颓废tuí 露水lù 芙蓉fūróng 女娲wā
神妪yù 倚住yī 后裔yì 没落mò 露相lò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问题四、诗歌翻译
设计意图: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
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
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
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第2课时 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问题一、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诗句翻译见上文)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问题二、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1) 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 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七、目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wā) 泣露(qì) 箜篌(hóu) 歌行(xíng)
B.芙蓉(fūróng) 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倚靠(yī) 神妪(qū) 巨擘(bò) 谦恭(gōng)
D.颓然(tuí) 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李凭箜篌引( )
(2)吴丝蜀桐张高秋( )
(3)李凭中国弹箜篌( )
(4)十二门前融冷光( )
(5)石破天惊逗秋雨( )
(6)露脚斜飞湿寒兔(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
八、配餐练习
A组
1、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
B组
阅读本课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C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九、教后反思
参考答案
目标检测
1、C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乐府相和歌旧题。
(2)演奏
(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
(4)沉浸
(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露脚斜飞湿寒兔。
配餐练习
A组
1、C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
B组
1.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2.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C组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