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知识清单第一部分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鲁迅、沈从文、艾青、徐志摩、冯志、贾平凹、老舍 )第二部分 成语积累及语境呈现第三部分 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第四部分 锤炼语言的技法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①,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伴读] ①先生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辛亥革命之后,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这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②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伴读] ②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伴读] 我还记得沈从文的名句:“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我们感谢沈从文在那天崩地陷、满目疮痍、率兽食人、鲜血淋漓的丑恶和腐烂的时刻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精致美丽的图画和传说。沈从文是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于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伴读] 沈从文说,“我很愿意尽一份时间把世界上的人改造一下看看”,“用作品燃烧起这个民族更年轻一辈的情感,增加他们在忧患中的抵抗力,增加一点活力”。《边城》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话语情景中产生的吧?卓越的民族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狱中从事创作活动。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抗战时期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伴读]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②[伴读]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新月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作家。1918年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转入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深造,受到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次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与闻一多、朱湘等倡导“格律诗”写作,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⑤的一夜》《猛虎集》,死后,由陈梦家编辑出版《云游集》。[伴读] 胡适曾经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 自由,美。”“翡冷翠”是徐志摩对佛罗伦萨的中文翻译,很有诗意,也符合古城的气质。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先生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星星黄花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伴读]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伴读]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十四行集》、中篇小说《伍子胥》、散文集《山水》,被钱理群先生誉为冯至的“三绝”,也使冯至的文学生涯达到了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代表作家——贾平凹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有《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倾向于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伴读] 贾平凹“自传”:贾平凹,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秦腔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陕西及西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在西北这块土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人民生命的五大要素。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作者对秦腔和秦川之地人民生活都饱含热爱,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⑤此文即是其一。[伴读] ⑤贾平凹是一位从乡土走出来的“地之子”,他以故乡为写作背景,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乡土问题的文学作品,细腻地记录了乡土的美丽,也无奈地书写了乡土的哀愁。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①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伴读] ①老舍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他的作品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不仅描摹了一道风景,而且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茶馆》是老舍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伴读] ②老舍的《茶馆》是历史的写作,是时代促就并且是占有主要地位的写作,是一部匿名的全人民的作品。它展现的是一段历史高度的浓缩。[语境呈现一]①宋仁宗和妃嫔们在汴京皇宫宣德门广场游玩,以示与民同乐。②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无奇,没有朋友的喜悦,没有好运气的光临,也没有意外。③光阴似箭,朦朦胧胧间,也就这样走过了记忆的春秋,来到了苍白的季节。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释义]①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②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③朦朦胧胧: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④毫不在意: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语境呈现二]①在我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年迈的父母,让他们年迈的身体和心理,充满些许慰藉,享受一些天伦之乐。②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了忸怩不安的气色。[释义]①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②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语境呈现三]①由于个人防护用品会伤及我的身体,白色防护服使我汗流浃背,穿上防护服后连续6个小时无法上厕所甚至喝水,所以我筋疲力尽。②英国83岁老人身体健康却恐惧感染新冠,担心世界天翻地覆竟自杀身亡。[释义]①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②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也形容闹得很凶。[语境呈现四]①唐代文宗昌黎韩文公亦喜与人争辩,且言辞尖刻,时时横眉立目,怒发冲冠。②两个人站在一起对比就更明显了,一个老气横秋,小孩硬装大人;一个妩媚动人,唇红齿白,让人挪不开眼。③我如今与舍弟分开,这弟兄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叫舍弟看看我的过法。④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埋头在实验室里。[释义]①横眉立目:怒视的样子。多形容强横或强硬的神情。②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③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④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1.鲁迅哲思妙句(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随感录(四十一)》1918年(2)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1925年(3)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1925年(4)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老调子已经唱完》1927年(5)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1927年(6)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1934年2.鲁迅:“冷静+锐利+热血”[冷静]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民主斗士。他的才华、文笔、视野,在当时的中国文坛都是首屈一指的。但他的天分并不只在笔头,他对于人性深刻的认识,更让他人难以望其项背。鲁迅刻画的人物,时隔多年依旧鲜活;鲁迅书写的人生百态,在今天仍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些生而为人的真实、局限和孤独,鲁迅早在多年前就写下了无数精准的“预言”。他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然而在众人皆醉的时代,他选择做一个独醒的人,用最冷静的眼,看最黑暗的世界。[锐利]在那片深沉的黑暗之中,他就像闪耀的火光,试图点燃沉睡的大地,唤醒一个民族寂灭已久的热情。那时的国民习惯了顺从,接受了压迫,失去了人的尊严和理想。而他看透了这现实背后的腐朽,于是他声嘶力竭地呐喊,用自己的笔去拯救愚鲁的国民。“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洞察一切虚妄的繁华和太平,铭记所有苦难,以犀利的文字一针见血地道出那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热血]成为一个“斗士”,是鲁迅的初衷。纵观鲁迅的一生,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战斗,从他力透纸背的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文化的腐朽、人性的麻木和看客的冷漠。鲁迅就像一位固执的智者,在他的挑剔背后,是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爱。他原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他既然看到了,就不会视而不见、装聋作哑。他冷眼的背后,是一副古道热肠,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沈从文名言(1)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从文家书》(2)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边城》(3)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边城》(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边城》(5)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雨后》(6)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湘行散记》(7)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致张兆和情书》(8)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月下》(9)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月下小景》2.沈从文:“本真+勇敢+勤学”[本真]他出生于凤凰古城,那里乃是三省交界之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小时候,因为受不了私塾的严苛,他时常逃学。比起读书,他对湘西这本用自然风光写就的“天书”更感兴趣。可以说,他最重要的文学贡献,就是他亲手构建的湘西世界。在这里,人们淳朴、善良、仗义,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纯净而不沾染俗尘的。沈从文对于故乡的景物描绘、风俗刻画堪称出神入化、浑然天成。他曾说,想要建造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在他的笔下,人性的本真、善良和美好是永恒的主题。[勇敢]毫无疑问,沈从文是一位勇敢果断的人。凭借着这份与生俱来的勇气,他赢得了此生最为重要的财富:一是才名,二是爱情。年轻时的沈从文不满于在军队中混沌度日,孤身一人前往北京求学。在此期间,他生活清贫,半工半读,最终闯出了自己的文学路。当他邂逅夫人张兆和时,无惧门户的差距,鼓起勇气向她表达仰慕之情,历经三载,才以真诚和深情打动了她。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都需要这一点珍贵的勇气。因为勇敢,沈从文踏上了逐梦之路,不但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还赢得了佳人的青睐。可以说,勇气在他的人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勤学]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这位享誉中外的大作家、大学者,在最开始尝试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毕业之后,年轻的他入伍做了部队的文书。然而好学的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来到北京后,他坚持去北大旁听,抓紧一切时间接受知识的熏陶。哪怕生活再拮据,他也没放弃创作,陆续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很多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便在成为西南联大教授之后,他也从未停止学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让有限的生命变得厚重和丰满,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沈从文活到老学到老,既实现了个人的最大价值,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艾青和大堰河素材积累 大堰河,养育了诗人艾青;农民,养育了全社会。农村种地的农民生产了社会生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财富,城里的农民工则在最艰苦但又不可或缺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一样的贫穷,生命卑微如野草;他们一样的善良,胸襟宽广如大地。没有他们,社会将不再完整,文明也将失去部分光彩。艾青怀着感激的心情,对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发出了深情热烈的赞美,我们也应该发自肺腑地对农民——社会的母亲,献上我们真诚的感谢和真心的尊重。应用角度 可用于“母爱”“奉献”“爱国”“勤劳”“善良”“感恩”“道德”“精神的归宿就是家”等写作话题。精彩应用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淌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纯洁无私的爱,又是他的乳儿——诗人艾青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然而诗人的爱,不只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也正是这种大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大爱无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是明证。天灾撕扯着全国人民的心,揪紧了世界人民的心,人们的爱心化作一致的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类的大爱洒遍汶川、玉树的山山水水,滋润着受难者的心。天灾不足畏,大爱给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有首歌唱得好:“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正是爱天下人的大爱的力量。素材人物——徐志摩[自然]他出生于商贾世家,文化底蕴虽未见得深厚,但是相对开明的家风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养成了热情而浪漫的性格。他曾经留学英国,这段时光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康桥那种清新惬意的生活浸润了他的心灵,陶冶了他的情操,于是他不止一次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他曾说过,亲近自然可以医治生活的枯燥。在康桥,他沉醉于大自然的优美、宁静,看柔波荡漾,观落日余晖,是自然之美为他注入了灵感,让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博学]徐志摩从小喜爱写作,14岁便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从那时,他的生命就与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年之后,他兴趣更加广泛,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学习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对于中外文学和哲学,也多有涉猎。徐志摩学贯中西,接触了各种先进的思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创作风格。尽管他的新诗创作主要是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的博学多才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理想]他生性潇洒,性格热情而浪漫。胡适曾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只有三个词汇,一个是爱,一个是美,还有一个就是自由。”可以说,徐志摩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这一追求。他热爱文学,向往光明和美好,希望达到“别有天地”的境界。这些理想和追求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他的诗歌措辞优美,情感真挚,正是他追求爱与美的见证。有信仰者,以其纯真而动人心弦。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令人心折,大概就是因为这种纯净的理想色彩吧。关于乡村文化的优美语段(1)属于乡村的静谧和热闹都没有了,只是在夜晚抬头看的时候,还能看到小时候习以为常的满天繁星。这片美丽的忧伤的神奇的土地啊,也许,我们只剩下,至少还可以,仰望星空。——宁远《远远的村庄》(2)其实你不知道,蓝靛草的嫩根正在冬季沉睡的土壤里发芽生长。它们与古老的乡村一样,在暮霭朦胧间顽强决然地复制美丽诗意的灵性生命。它们匍匐沉默,它们总会赢得春天。——简媜(3)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天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季节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周国平《亲近自然》(4)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海子《春天,十个海子》(5)乡村,清晨,薄雾,天色已微沉,早起懵懂,静默菜畦旁洗漱,细雨吻柔叶,听过的最为静谧动人的自然之声。在乡村,人和自然以和谐的比例相处,自然会展示它温柔的一面,城市里没有。(6)只有在自己的乡村里,有着那熟悉的味道,才能感受到赤脚的快乐。老舍名句(1)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2)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3)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4)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5)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红尘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2.素材人物老舍:“平凡+风趣+审美”[平凡]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是文坛上难得的“风土人情画家”。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能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社会冲突;他能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出北京城里的风物,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四季变迁、社会氛围,一直写到三教九流的喜怒哀乐。几十年的默默创作,几十年的热血挥洒,他手握尖笔抒写世态人情。风雨的洗刷使他从一名文艺界的小卒晋升为人人知晓的文坛巨匠。受迫害的车夫祥子,充满矛盾冲突的茶馆……引发读者对民族精神的深挖或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于平凡中见不凡。[风趣]老舍是我国著名作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出身于平民,了解平民,其作品始终为平民而写,关注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的写作语言通俗易懂,擅长运用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处处透露着浓厚的“京味”,活泼幽默,风趣自然,生活气息醇厚,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他还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身体力行地将文学和曲艺完美融合,为新相声和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舍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从诙谐中品味出生活的本色。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便是老舍的独到之处。[审美]大多数从事文学创作的艺术家都有收藏的习惯,老舍也不例外。与他人相比,老舍的爱好显得有些古怪——他钟情于京剧名伶的折扇。在他看来,折扇是个妙物,集书画于一身。四大名旦都会画扇面,但老舍从不向他们求画,而是自己费尽心力四处搜集。经过十几年的辛勤搜集,老舍先生共收藏了100多位名伶的扇子。他对这些扇子爱不释手,时常邀请朋友来家中赏玩。有人收藏是为了利益,老舍却对这些看似不值钱的折扇爱得深沉。他的收藏不但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更体现出他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尊重。锤炼语言的技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语言的修改与锤炼有两个层面:一是纠正、弥补自己的失误,二是打磨、润色、提炼和完善。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语言的锤炼。一、整齐与变化1.整齐。汉语讲究整齐,整齐的核心是对称,其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就是对偶与排比。所谓对偶,就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语言都很整齐。所谓排比,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词、短语或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如“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一段,可以说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2.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排比句中的变化。它一是指重复,具有强调或呼应的作用;二是指字眼的变化或句式的变换。3.整齐中求变化。句子的整齐中求变化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替换词语,如“向往”可用“希望”“仰慕”等词替代;二是变换句式;三是巧妙排序。二、句子的松与紧1.关于句子的“松”与“紧”。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价值和适用范围,自然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西方修辞学里的“松句”与“紧句”,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所含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其特点为:句中并列成分或者修饰、限制成分较多,具有表意准确、周详、严密、细致的表达效果,便于用来精确地说明事实,严密地阐述事理,细致地描写景物,细腻地抒发情感。短句是指所含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其特点为:句中修饰、限制、并列的成分较少,短小活泼,结构简明,常带口语色彩。它句式短小,语音停顿较多,容易造成急促的气势;便于用来描写人物的对话,或用来表达激烈的情绪、强烈的感情等。2.短句变长句。其步骤有二:第一步,找到主、谓、宾语的核心词;第二步,把有关内容按照它们的逻辑关系由主到次、由内到外依次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上。3.长句变短句。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外移,就是把句子中心语的附加语分离出来,移到句子主干之外,明确主语后让它们独立成句;二是重写,就是把长句的内容要点加以分解,重新组合成短句。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短变长,还是长变短,原句的意思不能改变。三、衔接与呼应文章是缀句成篇的,要使这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句子成为一个整体且表达完整的内容,它们之间就必须相互衔接与呼应好。1.句子之间的衔接与呼应。语句的衔接,包括意思(语义)和语气两个方面,前者与思路和文章结构有关系,这里只谈如何使语句前后呼应、流畅的问题。语句的衔接有三种形式:重现、指称、省略。①重现,就是同样的词语或类似的词语反复出现,也可以是同义、近义词语,或母项下的子项的出现(比如“脸”和“眼睛”“鼻子”等),起到呼应的效果。重现体现着语义的前后联系。②指称,就是使用代词进行前后的衔接,具体一点就是在后面的句子里用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等词语去替代前句中所出现的词语。③省略,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上下文的关键信息直接衔接,省略掉一些信息,让句子紧紧地黏合在一起。2.一篇之中的衔接与呼应。句与句之间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和段之间,乃至一篇文章之中也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与段之间用语言衔接常用的有三种类型。第一,使用衔接性词语衔接。用于衔接的词语很多,如表肯定的语气词有“是啊”“不错”“当然”,表序列的词有“第一、第二……”“其一、其二……”“首先、其次……”,表递进的词有“再说”“再者”“更有甚者”“推而广之”。第二,使用过渡句衔接。利用句子衔接又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上下两段文字话题不变的情况下,组织一个句子,使下一段内容是上一段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二是在上下两段文字话题发生转换时,过渡句最好是上半句接应或概括上段,下半句引出下段或点出下文的话题。第三,使用过渡段衔接。遇到篇中重要的层次转换,可以使用过渡段。过渡段前几句总结概括前文内容,后几句转换到下一层意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