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 青春有格教案课题 青春有格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素养: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田字格、中华文化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格”的作用、要求以及后果,所以要求学生提升自己的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 法治观念素养: 通过案例,让学生提升法治观念,在生活中要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求自己践行法律所要求的。 健全人格素养: 形成学生良好的素质与修养,健全学生看待生活中的事件,要辩证的看待,正确的处理。达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境界。 责任意识培养: “行己有耻”要求培养学生辨别耻的能力,并且要有担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止于至善”要求学生有高尚的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心怀天下的责任意识。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田字格 思考:为什么写作文和练习汉字要有格子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作文纸有格子就不会出格,田字格,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对汉字书写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青春有格”,是说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和写字写作文一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出格。 学生思考并描述他所认为的格的含义 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 一、ppt出示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教学目标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二、自学指导 时间为5分钟,教师巡查课堂。 什么是行己有耻? 我们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什么是止于至善? 我们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成长的渴望 活动一:视频播放。 《校园暴力》 思考:“青春是不是意味着自由放纵,为所欲为?”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活动二:图片展示。 图片:公交车不让座;攀爬公园;乱扔垃圾;校园暴力;抄袭作业;上课睡觉;辱骂他人等。 思考:这些行为出格了吗?在生活中你有这些行为吗? 学生回答。 活动三:中华文化欣赏。 课件展示:孔子说:“行己有耻”。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思考:什么是“行己有耻”? 学生回答: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活动四:案例分析。 课件展示:出国旅游不文明行为接连发生,让同胞倍感颜面无光。 思考: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案例展示:2018年3月初某日晚,在广州务工的盛某、任某、刘某闲逛至欧尚超市,路过西停车场无人售货店偶然窃得谷优高纤维燕麦饼干1包。一次作案无人发现,尝到甜头的三人分别于3月至5月间,先后5次对欧尚超市及龙信家园等多处无人售货机实施盗窃,窃得红牛、早餐奶、养乐多、葡萄酒等财物,合计人民币922元。法院经审理认为,盛某等行为均已构成 刑事违法行为,依法应予惩处,最终盛某及任某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刘某被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思考:请评价盛某、任某、刘某的行为?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视频播放:《危险的沉迷》 思考: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1、活动一:小剧场 上体育课的休息途中,四周无人的情况下,你在学校草丛捡到了100块钱。 请问:(1)你会如何做?(2)是什么促使你做出如此行为选择?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要交给老师,而不是自己拿着。丢东西的人会着急,从道德角度看,我们要拾金不昧。从法律的角度看,我们要有法治意识。 2、活动二:古文赏析 你对《论语》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什么新的理解? 学生回答。 思考: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1)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寻找身边的榜样 任务一:三分钟内在画板上画出班上某位同学,并说明该同学入选学习榜样的理由。 任务二:同学们来猜猜他说的是哪位值得我们一起学习的榜样。 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学生讨论: 今天哪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哪一件事情本应该做的更好?哪一件事情得到好评? 抵御了哪些诱惑?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两个方面来讲述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正确的处理,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树立法治观念,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板书设计 学生自学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事情。 学生欣赏中华文化。 学生看分析案例 学生分析案例。 学生讨论小剧场。 学生分析古文。 学生讨论。 学生自我反省。 遇到不会的,有助于学生听课时二次理解。 引导学生反思,青春是否为所欲为。 引导学生反思,并在生活中不做旁观者。 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在外旅游代表的是中国,要做到行己有耻。 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要遵守法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引导学生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 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 教育学生要时常反省自己,取得进步。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是“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两个名词的解释要求到位,在举例子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举例子,教师再举一反三,或者分析其中包含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