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牧童谣教学目标:1、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并伴随手势准确歌唱《牧童谣》。2、能依据《牧童谣》创编歌词,并体会牧童放牧的乐趣。教学重点:歌曲《牧童谣》的学唱。教学难点:伴随柯达伊手势,唱准音符。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看一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看看他是谁,他在干什么吧。(一位放牧的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2、听一听师:你们想和他做朋友吗?(出示课件“小牧童”骑着牛在草地上。)你们看,他在朝你们问好呢。(师播放笛子吹奏的练声曲)2/4 5 5 5 5 6 —┃5 5 5 5 3 —┃3 5 6 5 36 35 ┃3 3 3 3 2—‖3、唱一唱⑴吹口哨模仿笛声师:小牧童在草地上吹奏笛子,远处来了一群小朋友。她们很喜欢小牧童吹的笛声。可是没有笛子,但是也在模仿小牧童吹的笛声,你们想听听她们怎么模仿的吗?(师播放口哨吹出的练声曲)师引导学生也用嘴巴吹口哨模仿笛声(要把口腔打开,眼睛发光、鼻子兴奋,嘴巴集中气息,面带微笑。)⑵生用“LU”音随琴模唱师:小朋友们吹得很认真,你们的口哨声和牧童的笛声一样好听。请你们跟着钢琴用“LU”音唱一唱这些好听的旋律吧。⑶师生随琴对唱旋律。(生唱第一、二句,师唱第三、四句。)【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和听牧童吹笛子,以及模仿笛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和起到了在情境中练声的效果。使枯燥的练声变得活泼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由于旋律的前两句简单,后两句较难,采用师生对唱的方式巧妙解决了教学难点。二、学唱歌曲1.初听歌曲师: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老师告诉大家,他的家乡在湖北。(展示多媒体幻灯片:蓝天白云下,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师: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里有个小牧童吹奏一首自己的歌曲,叫《牧童谣》。这首湖北童谣,你们想听一听吗?(播放歌曲《牧童谣》)(注: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二分音符6-,3-,2-,复习6的柯达伊手势,学习 “re”“mi”两个音和对应的柯达伊手势,并伴随手势唱准“、la”“re”“mi”。)2.巩固旋律⑴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轻声跟唱,唱到6-,3-,2-,时,做相应的柯达伊手势。第一、二句的前两拍用高兴、轻快的声音演唱,唱第三拍的二分音符时声音上扬,重点指导第三句,演唱第三句要有起伏感。第四句用渐弱的力度演唱。(老师版书第三句的旋律,把这几个音按照上下起伏的形状排列)⑵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边用“LU”音按原速模唱边律动。师示范动作(遇二八节奏,每前半拍强拍拍手,弱拍拍腿,左右交替进行。二分音符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朝两边展开。)【设计意图】:运用柯达伊手势,增强学生对相应音符的音高感。将歌曲的乐感贯穿于旋律的学习中,为后面的演唱表现做好铺垫。3.学唱歌曲⑴老师范唱师指导生找到歌曲的“衬词”;“一问一答”的特点。师:你知道“那斯那斯嗨”是什么意思吗?(展示幻灯片:放牧时的吆喝声)⑵老师弹琴,生随琴唱第1、2、4句,师唱第3句。老师范唱1、2、4句。老师引导学生用轻巧跳跃,音断气连的声音演唱“那斯那斯嗨”。学生唱1、2、4句。师唱第3句。⑶师生合作唱1、2段。老师戴上小牧童头饰唱1、2段的第三句,生唱1、2、4句。⑷生生合作唱3、4段。女生唱3、4段的第三句,男生唱1、2、4句。老师始终引导学生用轻巧跳跃,音断气连的声音演唱“那斯那斯嗨”。要唱出歌曲的起伏和稍带神秘的趣味。⑸学唱第五段。师范唱第五段。并指导学生用自信快乐的情绪、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第五段。【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年龄小、注意力难集中的特点,对五段歌词的学习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于难句第三句采用了听唱法。1、2、3、4段采用师生与生生对唱的方法学习;学习第5段时学生对旋律已很熟悉,主要指导声音与调动情绪。4.歌曲表现师弹钢琴伴奏,全体学生边唱边律动。第一三段:男同学唱,第二四段:女同学唱。第五段:全体齐唱。【设计意图】:学生边唱边进行律动表演,进一步巩固了前面的学习。5.歌词创编老师创编歌词并提问唱。请学生用唱歌的方式回答。(那斯那斯嗨,那斯那斯嗨,天上什么会唱歌?那斯那斯嗨。)学生创编歌词,戴上头饰以小组形式表演唱。请学生用唱歌的方式回答。【设计意图】:歌词创编发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歌曲演唱增加了乐趣。三、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湖北民歌《牧童谣》。小牧童是非常乖的小朋友,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