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散系及其分类》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目标与素养1.通过探究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理解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素养。情境与问题1.由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铁胶体体现的不同性质,激发学生探索其本质区别的兴趣,进而引出胶体这一知识点。2.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与解析推理并举,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互助并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实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分散系的分类2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难点胶体的性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用品:蒸馏水、铁架台2架、酒精灯、胶头滴管、烧杯10个、普通漏斗2个、玻璃棒2支、滤纸、激光笔。CuSO4溶液、豆浆、FeCl3饱和溶液、泥水、NaOH溶液。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2.观察生活:清晨阳光透过树林、云、烟、雾等。教学设计师(出示PPT):(1)物质分类常用的有哪两种方法?(2)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找出一种与其他三种类型不同的物质,并说明理由。①Cu Au Hg Na②盐酸 浓硫酸 稀硝酸 胆矾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出示PPT,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晨曦中的树林以及霓虹灯下的美丽夜景吗?你知道这美丽的景象是如何产生的吗?让我们走进这背后的科学!生(阅读教科书,思考问题):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的组成是什么?(2)分散系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生(思考与交流):(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试用交叉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方式共有几种组合?试举例说明。(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试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生:因为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都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所以,用交叉分类法得到的分散系的组合方式为:按照交叉分类法得到的9种组合如下: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气 气 空气气 液 汽水气 固 面包液 气 云、雾液 液 酒精的水溶液液 固 吸潮后的干燥剂固 气 烟固 液 糖水固 固 有色玻璃、合金生: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可以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如下分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师:有必要指出的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师(板书):1.分散系的组成及分类依据(1)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2)分类依据:①交叉分类法,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气、固、液)来分共9种。②树状分类法,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共3种。师:分散系中出现了一位新成员—胶体。师(出示PPT):这里展示的是几种常见的胶体。那么,胶体有哪些性质呢?探究实验:胶体、溶液和浊液的区分在1号、2号、3号烧杯中分别加入约25mL的豆浆、氯化钠溶液和泥水,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東垂直的方向观察,描述现象并探究区别胶体、溶液和浊液的简单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的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生: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并描述现象生:用激光笔照射1号烧杯时,烧杯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2号和3号烧杯没有此现象。师:你能用物理学的光学原理,解释激光笔能区分胶体、溶液和浊液的原因吗?师(出示PPT):请看用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泥水时的光线示意图。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可见光的波长比胶体粒子稍大,遇到胶体粒子时发生散射而形成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就是丁达尔效应。而溶液粒子的直径比可见光波长小得多,只能发生极弱的散射,因此没有明显的光亮的“通路”。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光照射到上面主要发生反射,因此也没有丁达尔效应。师(板书):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的分散系。(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3)丁达尔效应:光线被胶体粒子散射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制得胶体呢?探究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取4号和5号烧杯,分别加入40mL蒸馏水、40mL CuSO4溶液。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从外观、均性、稳定性上与CuSO4溶液进行比较。生:制备Fe(OH)3胶体。温馨提示:滴加FeCl3时不能太多太快;当液体呈红褐色时,就要停止加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生: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都处于均一、稳定的状态。师:泥水与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相比较,有哪些不同呢?生:泥水浑浊、不稳定,静置一会儿有泥沙沉淀。总结:溶液属于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而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是一种介稳体系。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胶体粒子的大小呢?探究实验:胶体粒子大小的探究在6号烧杯中加入40mL的水,逐滴滴入1 mL FeCl3饱和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与4号烧杯进行比较。把6号烧杯所得的产物与4号烧杯所得的产物分别进行过滤,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并对滤液进行丁达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生:完成探究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烧杯序号 过滤前的现象 过滤后的现象 丁达尔实验的现象4号烧杯6号烧杯师:为什么Fe(OH)3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而Fe(OH)3沉淀不能透过滤纸?生:因为胶体粒子的直径比滤纸的孔径小,所以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滤纸的孔径,所以不能透过滤纸。拓展延伸: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一层薄的半透明膜)进入蛋白质(蛋清)内,而胶体粒子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离开鸭蛋。请说明半透膜孔径的大小。生:说明Na+、Cl-的直径比半透膜的孔径小,而胶体粒子蛋白质分子的直径比半透膜的孔径大。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常见的化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师(出示PPT):(1)胶体还有哪些性质?(2)胶体的应用?总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2.学习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3.请对三种分散系进行比较。板书设计1.分散系的组成及分类依据(1)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2)分类依据:①交叉分类法,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气、固、液)来分共9种。②树状分类法,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共3种。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mm的分散系。(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3)丁达尔效应:光线被胶体粒子散射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教学评价本节一开始用2个习题进行简单的复习提问,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产生重新的理解;由晨曦中的树林和霓虹灯下的夜景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紧接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逐步推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新的内容进行预测,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本堂课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实验上。在实验开始前,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现象的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胶体粒子的大小在教科书中是直接给出的,而本堂课中教师把此知识点设计成了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从问题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化学核心素养。拓展延伸的课堂设计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开阔,思维更加严谨。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