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教版科学八下3.3化学方程式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生成物C.反应条件 D.反应物【答案】A【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生成物、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但是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对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五氧化二磷C.每4份质量的磷和5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D.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答案】D【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分析判断。【解答】A.反应前共有9个分子,而反应后只有2个分子,故A错误;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磷和氧气,而生成物为五氧化二磷,故B错误;C.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4×4):(32×5)=56:160=7:20,故C错误;D.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D正确。故选D。3.图中“”表示某种原子,“”表示另一种原子。下列反应中能用该图表示的是 ( )A.H2+Cl2=2HCl B.N2+3H2=2NH3 C.2CO+O2=2CO2 D.2H2+O2=2H2O【答案】D【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和原子个数,然后与各个方程式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设为A2,为B2,为A2B,则反应的方程式为:10A2+5B2=10A2B,也就是:2A2+B2=2A2B。比较可知,只有2H2+O2=2H2O符合要求,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4.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5∶4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答案】B【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意义分析判断。【解答】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合题意;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6×2)=56:32=7:4,故B错误符合题意;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5.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用作燃料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燃冰中只有甲烷B.可燃冰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O2CO2+H2OD.反应前后的物质均由原子构成【答案】B【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C错误;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故A错误;可燃冰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清洁无污染,可以成为未来新能源,故B正确;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有分子构成,故D错误。故选B。6.同学们对化学方程式C+O2CO2有下面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B.C.D.【答案】D【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对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意义分析判断。【解答】A.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态,故A正确不合题意;B.该反应条件为点燃,故B正确不合题意;C.反应物C和O2都是单质,而CO2为氧化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在空气中放置较长时间的锌片,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其中含有Zn2(OH)2CO3。若该物质通过化合反应生成,反应物除了Zn外,还可能有N2、O2、CO2、H2O中的( )A.一种 B.两种C.三种 D.四种【答案】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化学式 Zn2(OH)2CO3 可知,该物质中含有Zn、O、H、C,没有N元素,因此生成物不可能含有N2,即生成物只有三种。故选C。8.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8.4 4.0 3.2 2.8反应后质量/g 7.2 7.2 x 2.8A.d可能是催化剂B.反应后c物质的质量为5.2 g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D.a和b是反应物【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c的质量;(3)根据反应种类判断;(4)质量减小为反应物,质量增大为生成物。【解答】根据表格可知,d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那么d可能为催化剂,故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8.4g+4.0g+3.2g=7.2g+7.2g+x,解得:x=1.2g,故B错误;a物质质量减小,b物质质量增大,c物质质量减小,则a、c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因此b元素种类等于a、b中物质元素种类,故C、D错误。故选A。9.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乙的物质质量;(2)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3)将反应前后质量相减,再计算比值;(4)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50g+0.5g+0g+0g=23g+x+24g+3g,解得:x=0.5g,故A正确不合题意;甲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乙的质量不变,丙和丁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则反应物只有一种,因此为分解反应,故D错误符合题意;因为甲为唯一的反应物,所以甲应该为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丙和丁的质量之比为:24g:3g=8:1,故C正确不合题意。故选D。10.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 g冰受热熔化为10 g水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分析判断。【解答】A.冰受热熔化成水后,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故B错误;C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1.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许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断“人工空气”可能是( )A.氢气 B.氮气C.二氧化碳 D.氧气【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解答】“人工空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因为水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而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因此“人工空气”只含有氢元素,即它为氢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2.充分加热a 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a-b) g B.(a-b-c) g C.(a+b-c) g D.(a-b+c) g【答案】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a+b)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a+b=c+x,解得:x=a+b-c。故选C。13.高氯酸铵(化学式为NH4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2【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化学式NH4ClO4可知,高氯酸铵中只含有氧元素,没有碳元素,因此不可能生成CO2,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4.将20 g甲、5 g乙、8 g丙三种纯净物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可知: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5 g甲、16 g丙,还含有一种新物质丁。则丁物质的质量是( )A.12 g B.9 g C.4 g D.17 g【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得。【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那么得到:20g+5g+8g=5g+16g+x,解得:x=12g。故选A。15.如图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热后,塞紧橡皮塞的同时玻璃管触碰瓶底的白磷后发生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必须过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C.燃烧后玻璃管顶端的小气球始终胀大D.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认识判断。【解答】A.由于左边托盘内的容器是封闭的,因此无论白磷是否过量,里面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不会影响实验效果,故A错误;B.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故B错误;C.当燃烧结束后,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此时气球会缩小,故C错误;D.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故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16.下列5个化学方程式:①2P2+5O2=2P2O5②C+O2=CO2↑③Fe+O2↑=Fe3O4④2HgO=Hg↓+O2⑤NaOH+CuSO4=Na2SO4+Cu(OH)2(1)化学式写错的有 (填序号,下同)。(2)未配平的有 。(3)“↑”“↓”号使用不当或有遗漏的有 。(4)反应条件应当注明而没注明的有 。【答案】(1)①(2)③④⑤(3)②③④⑤(4)①②③④【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判断;(2)分析等号两侧原子个数是否相等即可;(3)气体用“↑”表示,沉淀用“↓”表示;(4)根据每个反应的反应条件分析判断。【解答】(1)磷单质用P表示,而不是P2,则化学式写错的是①;(2)铁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应该为: 3Fe+2O2↑=Fe3O4 ;氧化汞分解的方程式为: 2HgO=2Hg+O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 ,则没有配平的是③④⑤。(3)反应物中的气体不使用“↑”;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那么生成物中气体不用“↑”;分解反应中汞单质不使用“↓”,则符号使用错误的是②③④⑤。(4)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需要标注条件“点燃”,氧化汞分解需要标注“高温”,因此反应条件没有注明的是①②③④。17.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保留)。(1) Na+ H2O= NaOH+ H2↑。(2) Fe2O3+ HCl FeCl3+ H2O。(3) Fe2O3+ CO Fe+ CO2。(4) C2H2+ O2 CO2+ H2O。【答案】(1)2;2;2;1(2)1;6;2;3(3)1;3;2;3(4)2;5;4;2【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解答】(1)观察发现,反应物中有2个H原子,生成物中有3个H原子,可以在NaOH前面×2,在H2O前×2,从而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再观察发现,此时左右O原子都是2个,只需在Na前面写2,从而配平。(2)观察发现,在HCl前面写3,可以保证Cl个数相等;而在HCl前面写2,可以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因为H和Cl都在HCl中,此时可以将最小公倍数6写在HCl前面,然后在FeCl3前面写2,在H2O前面写3保证它们的个数相等。比较可知,此时在 Fe2O3 前面写1就能配平。(3)左边Fe有2个,只需在右侧Fe前面写2保证它的个数相等。左侧有4个O,右侧有2个O,可以在CO2前写2保证O原子个数相等,但是此时C原子个数不等。观察发现,只需在CO和CO2前面都写3,可以保证方程配平。(4)观察发现,在 C2H2 写2,在O2写5,在 CO2 写4,在 H2O 写2,此时方程可以配平。18.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表达式。(1)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答案】(1)S+O2 SO2(2)3Fe+2O2 Fe3O4(3)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2P2+5O2 2P2O5【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1)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S+O2 SO2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3)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化学方程式为: 2P2+5O2 2P2O5 。19.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运用此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则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2H4;2.4(2)C+H2O(气) H2+CO【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的化学式。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按X中碳元素的质量。(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解答】(1)根据方程式 X+3O22CO2+2H2O 得到:X+6O=2C+6O+4H,解得:X=C2H4。设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C2H4+3O22CO2+2H2O;24(C) 88m 8.8g;;解得:m=2.4g。(2)反应前后和反应后都含有两个C原子,将其去掉得到:即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那么方程式为:C+H2O(气) H2+CO 。20.某硫铁矿厂开采的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是生产H2SO4的重要原料。利用黄铁矿生产H2SO4的第一步反应为4FeS2+11O2=2Fe2O3+8X。所得产物Fe2O3是冶炼铁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则S的化合价为 。(2)X的化学式是 。【答案】(1)-1(2)SO2【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解答】(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2x=0,解得:x=-1。(2)根据方程式 4FeS2+11O2=2Fe2O3+8X 得到:4Fe+8S+22O=4Fe+6O+8X,解得:8X=8S+16O,即X=SO2。2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C)、硫黄(S)、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2KNO3+3C+S K2S+N2↑+3CO2↑【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描述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C、S、硝酸钾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NO3+3C+S K2S+N2↑+3CO2↑ 。22.a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反应后生成氯化钾 g。【答案】(c-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生成物的组成判断。【解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保持不变,则剩余固体为生成物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之和,因此反应后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c-b。2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2)密闭容器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 。【答案】(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固体质量减少(2)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故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的反应产物分析解答;(2)根据镁条和氧气的反应产物解答;(3)根据木炭与氧气的反应产物解答。【解答】(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原因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固体质量减少。(2)密闭容器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原因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故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原因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24.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 元素。【答案】碳、氢;氧【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解答】反应物水和二氧化碳中含有氢、氧、碳三种元素,而生成物中氧气只含有氧元素,则淀粉中肯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25.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3)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 (填“是”或“不是”)催化剂。【答案】(1)1∶1(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3)不是【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从而确定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2)根据图片比较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是否发生改变;(3)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图片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Z2Y=XY+Z2+X,那么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2)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X的个数都是2个,Z的个数都是2,Y的个数是1,则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3)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X参加了化学反应,从单质状态变成化合物,即X的性质发生改变,肯定不是催化剂。三、实验探究题26.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的实验。(1)图甲是测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装置,先按图组装好装置,然后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至平衡,接下来的操作是 。(2)该同学将上述实验中的现象整理成如下所示表格,图乙实验中的现象①为 。他不知如何表述表格中“②”处的项目,你认为该项目应该是 。实验 实验现象 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②甲 有蓝色絮状沉淀出现 是 乙 ① 是 【答案】(1)将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变大后变小;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依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图示分析;(2)依据实验目的,结合表格信息分析。【解答】(1)实验目的是测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将锥形瓶置于托盘天平上,调节天平至平衡,接下来的操作是:将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2)本组实验目的是,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乙实验中白磷燃烧的现象①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变大后变小;“②”处的项目是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27.(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下是小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氧化汞(HgO)加热时,会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是否相等呢?【实验设计及过程】按图甲方法加热完全干燥的氧化汞,有以下步骤: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1)小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 (填字母编号)。(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 (填“①”、“②”或“③”)。(3)【实验分析】小科根据数据计算得m1-m2≠ρV(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答案】(1)efgh(2)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①(3)B;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2)根据氧气的溶解性和旋钮的用途分析;(3)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解答】(1)实验的操作顺序为: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a.加热试管;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cdaefgh。(2)①氧气难溶于水,不溶于煤油,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②旋钮①是调节试管的高度,旋钮②是调节试管的倾斜度旋钮,旋钮③是调节夹持试管的松紧度,则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①;(3)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的是纯氧气,但导致收集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会造成误差,故B符合题意;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装置内外压强不等,不是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不准确,会造成误差,故C符合题意。故选BC。28.(2022八下·新昌期末)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 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质量增加来源于 的科学猜想。(3)如果玻义耳打开容器 (填“前”或“后”)称量容器的总质量,就有可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 。【答案】(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举一个燃烧前后产生固体质量增加的例子即可)(2)空气(3)前(4)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燃素学说的关键在于物质燃烧后质量减小,此时可以举一个燃烧后物质质量增大的例子进行反驳。(2)根据“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解答;(3)玻义耳只测量了实验结束后装置的质量,丙没有测量反应前装置的质量,因此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解答。【解答】(1)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质量增加来源于空气的科学猜想。(3)如果玻义耳打开容器前称量容器的总质量,就有可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9.(2022八下·杭州期末)小应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如图甲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一段时间,在t3时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化如乙图所示。(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1时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3)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2到t3期间的瓶内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的原因是 。(4)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答案】(1)(2)大于(3)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4)红磷的数量较少或装置漏气【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t1时刻时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化情况解答;(3)根据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分析解答;(4)如果红磷的数量较少,那么集气瓶中的氧气不能被完全消耗,则会导致测出的氧气体积偏小。如果实验过程中装置漏气,导致外面的空气进入,也会使测定氧气的体积偏小,据此解答。【解答】(1)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根据图乙可知,t1时刻集气瓶内的气压是升高的,则:在t1时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3)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2到t3期间的瓶内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的原因是: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了。(4)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红磷的数量较少或装置漏气。30.(2022八下·杭州期末)小应为了比较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催化作用的强弱,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用海藻酸钠制成大小相同的微球90粒(在本实验中不参与反应,忽略温度对其体积的影响)作为催化剂支架,按下表所示负载等量催化剂;组别 a b c海藻酸钠微球/粒 30 30 30催化剂 MnO2 CuO Fe2O3②连接如图甲所示装置3套,注射器内盛入5%的H2O2溶液20mL;将不同组别的30粒海藻酸钠微球分别放入3套装置的锥形瓶中:③推动每套装置的注射器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5%的H2O2溶液20mL;待全部注入后,用压强传感器采集200s内压强数据。已知:H2O2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不同组别锥形瓶内压强数据如图乙所示。回答问题:(1)请写出以MnO2为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化学方程式 。(2)上述实验可通过比较 ,判断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的强弱。根据图乙信息可知,前50s内,3种催化剂中, 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最弱。(3)a组在60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最可能的原因是瓶内气压过大导致 。【答案】(1)(2)锥形瓶内气压增长速度;Fe2O3(3)瓶塞跳出【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反应中锥形瓶内气压增长越快,说明氧气的生成速度越快,即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越快。根据图乙分析解答;(3)当锥形瓶内气压过大时,瓶塞被冲出,里面的气压迅速减小到与外界大气压强相同。【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上述实验可通过比较锥形瓶内气压增长速度,判断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的强弱。根据图乙信息可知,前50s内,3种催化剂中,加入氧化铁的瓶内气压增幅最小,则 Fe2O3 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最弱。(3)a组在60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最可能的原因是瓶内气压过大导致瓶塞跳出。四、解答题31.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开拓性成就,他的成就之一是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合成氨(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分别表示N2、H2、NH3。观察下图,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答案】(1)N2+3H2 2NH3(2)⑤④①②③【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分析解答。【解答】(1)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N2+3H2 2NH3 。(2)氮分子和氢分子不断运动,慢慢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一段时间后分解为氮原子和氢原子。在催化作用下,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生成氨气分子,最后氨气分子离开催化剂表面,因此正确顺序为:⑤④①②③。32.(2022八下·婺城期末)学校八年级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杂质中不含钙元素)。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 应 前 反 应 后实验数据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烧杯和剩余物的总质量150g 12.5g 158.1g(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2)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3)反应中生成氯化钙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4.4(2)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解得:x=10.0g 此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3)设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11 44y 4.4g解得:y=11.1g则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比反应前减少的质量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根据化学方程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根据化学方程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氯化钙的质量。【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0g+12.5g-158.1g=4.4g;33.(2022八下·南浔期末)某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的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丙中仪器b的名称 ;(2)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 (选填“乙”或“丙”)装置;(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结果精确到0.1g)【答案】(1)酒精灯(2)乙(3)设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2KClO3 2KCl+ 3O2↑245 9615克 xx=5.9克【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3)写出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氯酸钾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即可。【解答】(1)图丙中仪器b的名称酒精灯;(2)固体1中为反应产物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加入适量的水后,氯化钾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此时可通过过滤操作将二者分离,因此步骤II中的操作m为过滤,选择器材乙。34.(2022八下·南浔期末)某学校的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第1次 20 11第2次 20 6第3次 20 2.8第4次 20 a(1)上表中a的数值为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2.8(2)82.5%(3)由试题分析20g稀盐酸恰好能与石灰石中的5g碳酸钙完全反应解:设第一次参与反应的HCl质量为x,CaCO3+ 2HCl=CaCl2+H2O+CO2↑100 735g x解得:x=3.65g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8.25%【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第1次和第2次数据可知,当碳酸钙没有完全反应时,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小:11g-6g=5g,据此对剩余固体的质量数值a进行计算。(2)当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计算即可。(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20g稀盐酸恰好能与石灰石中的5g碳酸钙完全反应。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解答】(1)根据第1次和第2次数据可知,当碳酸钙没有完全反应时,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小:11g-6g=5g。第3次加入20g稀盐酸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为:6g-2.8g=3.2g<5g,这说明样品中的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因此,第4次再加入20g稀盐酸时,固体的质量不会减小,即a=2.8g。(2)根据表格可知,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6g-2.8g=13.2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35.(2022八下·温州期末)常见的制氧剂有氯酸钠(NaClO3)、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等,这些制氧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用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为:2NaClO3 2NaCl+3O2↑,2CaO+2H2O=Ca(OH)2+O2↑,4KO2+2H2O=4KOH+3O2↑。(1)以上三种制氧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克。(3)若要制取相等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比为 。【答案】(1)过氧化钙(CaO2)、 超氧化钾(KO2)(2)1.6(3)213:284【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解答】(1)氯酸钠(Na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则二者为氧化物。(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时消耗氯酸钠的质量为x,2NaClO3 2NaCl+3O2↑ ;213 96x m;解得:x=;设消耗超氧化钾的质量为y,4KO2+2H2O=4KOH+3O2↑ ;284 96;y m;;解得:y=;则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之比为;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教版科学八下3.3化学方程式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生成物C.反应条件 D.反应物2.对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五氧化二磷C.每4份质量的磷和5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D.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3.图中“”表示某种原子,“”表示另一种原子。下列反应中能用该图表示的是 ( )A.H2+Cl2=2HCl B.N2+3H2=2NH3 C.2CO+O2=2CO2 D.2H2+O2=2H2O4.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5∶4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5.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用作燃料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燃冰中只有甲烷B.可燃冰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O2CO2+H2OD.反应前后的物质均由原子构成6.同学们对化学方程式C+O2CO2有下面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B.C.D.7.在空气中放置较长时间的锌片,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其中含有Zn2(OH)2CO3。若该物质通过化合反应生成,反应物除了Zn外,还可能有N2、O2、CO2、H2O中的( )A.一种 B.两种C.三种 D.四种8.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8.4 4.0 3.2 2.8反应后质量/g 7.2 7.2 x 2.8A.d可能是催化剂B.反应后c物质的质量为5.2 g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D.a和b是反应物9.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10.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 g冰受热熔化为10 g水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11.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许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断“人工空气”可能是( )A.氢气 B.氮气C.二氧化碳 D.氧气12.充分加热a 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a-b) g B.(a-b-c) g C.(a+b-c) g D.(a-b+c) g13.高氯酸铵(化学式为NH4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214.将20 g甲、5 g乙、8 g丙三种纯净物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可知: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5 g甲、16 g丙,还含有一种新物质丁。则丁物质的质量是( )A.12 g B.9 g C.4 g D.17 g15.如图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热后,塞紧橡皮塞的同时玻璃管触碰瓶底的白磷后发生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必须过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C.燃烧后玻璃管顶端的小气球始终胀大D.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二、填空题16.下列5个化学方程式:①2P2+5O2=2P2O5②C+O2=CO2↑③Fe+O2↑=Fe3O4④2HgO=Hg↓+O2⑤NaOH+CuSO4=Na2SO4+Cu(OH)2(1)化学式写错的有 (填序号,下同)。(2)未配平的有 。(3)“↑”“↓”号使用不当或有遗漏的有 。(4)反应条件应当注明而没注明的有 。17.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保留)。(1) Na+ H2O= NaOH+ H2↑。(2) Fe2O3+ HCl FeCl3+ H2O。(3) Fe2O3+ CO Fe+ CO2。(4) C2H2+ O2 CO2+ H2O。18.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表达式。(1)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19.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运用此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则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某硫铁矿厂开采的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是生产H2SO4的重要原料。利用黄铁矿生产H2SO4的第一步反应为4FeS2+11O2=2Fe2O3+8X。所得产物Fe2O3是冶炼铁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则S的化合价为 。(2)X的化学式是 。2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C)、硫黄(S)、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22.a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反应后生成氯化钾 g。2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2)密闭容器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 。24.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 元素。25.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3)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 (填“是”或“不是”)催化剂。三、实验探究题26.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的实验。(1)图甲是测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装置,先按图组装好装置,然后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至平衡,接下来的操作是 。(2)该同学将上述实验中的现象整理成如下所示表格,图乙实验中的现象①为 。他不知如何表述表格中“②”处的项目,你认为该项目应该是 。实验 实验现象 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②甲 有蓝色絮状沉淀出现 是 乙 ① 是 27.(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下是小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氧化汞(HgO)加热时,会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是否相等呢?【实验设计及过程】按图甲方法加热完全干燥的氧化汞,有以下步骤: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1)小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 (填字母编号)。(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 (填“①”、“②”或“③”)。(3)【实验分析】小科根据数据计算得m1-m2≠ρV(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28.(2022八下·新昌期末)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 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质量增加来源于 的科学猜想。(3)如果玻义耳打开容器 (填“前”或“后”)称量容器的总质量,就有可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 。29.(2022八下·杭州期末)小应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如图甲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一段时间,在t3时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化如乙图所示。(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1时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3)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2到t3期间的瓶内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的原因是 。(4)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30.(2022八下·杭州期末)小应为了比较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催化作用的强弱,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用海藻酸钠制成大小相同的微球90粒(在本实验中不参与反应,忽略温度对其体积的影响)作为催化剂支架,按下表所示负载等量催化剂;组别 a b c海藻酸钠微球/粒 30 30 30催化剂 MnO2 CuO Fe2O3②连接如图甲所示装置3套,注射器内盛入5%的H2O2溶液20mL;将不同组别的30粒海藻酸钠微球分别放入3套装置的锥形瓶中:③推动每套装置的注射器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5%的H2O2溶液20mL;待全部注入后,用压强传感器采集200s内压强数据。已知:H2O2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不同组别锥形瓶内压强数据如图乙所示。回答问题:(1)请写出以MnO2为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化学方程式 。(2)上述实验可通过比较 ,判断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的强弱。根据图乙信息可知,前50s内,3种催化剂中, 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最弱。(3)a组在60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最可能的原因是瓶内气压过大导致 。四、解答题31.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开拓性成就,他的成就之一是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合成氨(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分别表示N2、H2、NH3。观察下图,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32.(2022八下·婺城期末)学校八年级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杂质中不含钙元素)。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 应 前 反 应 后实验数据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烧杯和剩余物的总质量150g 12.5g 158.1g(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2)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3)反应中生成氯化钙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33.(2022八下·南浔期末)某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的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丙中仪器b的名称 ;(2)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 (选填“乙”或“丙”)装置;(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结果精确到0.1g)34.(2022八下·南浔期末)某学校的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第1次 20 11第2次 20 6第3次 20 2.8第4次 20 a(1)上表中a的数值为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5.(2022八下·温州期末)常见的制氧剂有氯酸钠(NaClO3)、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等,这些制氧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用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为:2NaClO3 2NaCl+3O2↑,2CaO+2H2O=Ca(OH)2+O2↑,4KO2+2H2O=4KOH+3O2↑。(1)以上三种制氧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克。(3)若要制取相等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比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生成物、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但是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答案】D【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分析判断。【解答】A.反应前共有9个分子,而反应后只有2个分子,故A错误;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磷和氧气,而生成物为五氧化二磷,故B错误;C.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4×4):(32×5)=56:160=7:20,故C错误;D.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D正确。故选D。3.【答案】D【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和原子个数,然后与各个方程式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设为A2,为B2,为A2B,则反应的方程式为:10A2+5B2=10A2B,也就是:2A2+B2=2A2B。比较可知,只有2H2+O2=2H2O符合要求,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4.【答案】B【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意义分析判断。【解答】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合题意;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6×2)=56:32=7:4,故B错误符合题意;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5.【答案】B【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C错误;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故A错误;可燃冰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清洁无污染,可以成为未来新能源,故B正确;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有分子构成,故D错误。故选B。6.【答案】D【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解析】【分析】根据对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意义分析判断。【解答】A.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态,故A正确不合题意;B.该反应条件为点燃,故B正确不合题意;C.反应物C和O2都是单质,而CO2为氧化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化学式 Zn2(OH)2CO3 可知,该物质中含有Zn、O、H、C,没有N元素,因此生成物不可能含有N2,即生成物只有三种。故选C。8.【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c的质量;(3)根据反应种类判断;(4)质量减小为反应物,质量增大为生成物。【解答】根据表格可知,d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那么d可能为催化剂,故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8.4g+4.0g+3.2g=7.2g+7.2g+x,解得:x=1.2g,故B错误;a物质质量减小,b物质质量增大,c物质质量减小,则a、c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因此b元素种类等于a、b中物质元素种类,故C、D错误。故选A。9.【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乙的物质质量;(2)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3)将反应前后质量相减,再计算比值;(4)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50g+0.5g+0g+0g=23g+x+24g+3g,解得:x=0.5g,故A正确不合题意;甲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乙的质量不变,丙和丁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则反应物只有一种,因此为分解反应,故D错误符合题意;因为甲为唯一的反应物,所以甲应该为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丙和丁的质量之比为:24g:3g=8:1,故C正确不合题意。故选D。10.【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分析判断。【解答】A.冰受热熔化成水后,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故B错误;C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1.【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解答】“人工空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因为水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而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因此“人工空气”只含有氢元素,即它为氢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2.【答案】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a+b)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a+b=c+x,解得:x=a+b-c。故选C。13.【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化学式NH4ClO4可知,高氯酸铵中只含有氧元素,没有碳元素,因此不可能生成CO2,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4.【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得。【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那么得到:20g+5g+8g=5g+16g+x,解得:x=12g。故选A。15.【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认识判断。【解答】A.由于左边托盘内的容器是封闭的,因此无论白磷是否过量,里面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不会影响实验效果,故A错误;B.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故B错误;C.当燃烧结束后,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此时气球会缩小,故C错误;D.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故D正确。故选D。16.【答案】(1)①(2)③④⑤(3)②③④⑤(4)①②③④【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判断;(2)分析等号两侧原子个数是否相等即可;(3)气体用“↑”表示,沉淀用“↓”表示;(4)根据每个反应的反应条件分析判断。【解答】(1)磷单质用P表示,而不是P2,则化学式写错的是①;(2)铁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应该为: 3Fe+2O2↑=Fe3O4 ;氧化汞分解的方程式为: 2HgO=2Hg+O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 ,则没有配平的是③④⑤。(3)反应物中的气体不使用“↑”;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那么生成物中气体不用“↑”;分解反应中汞单质不使用“↓”,则符号使用错误的是②③④⑤。(4)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需要标注条件“点燃”,氧化汞分解需要标注“高温”,因此反应条件没有注明的是①②③④。17.【答案】(1)2;2;2;1(2)1;6;2;3(3)1;3;2;3(4)2;5;4;2【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解答】(1)观察发现,反应物中有2个H原子,生成物中有3个H原子,可以在NaOH前面×2,在H2O前×2,从而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再观察发现,此时左右O原子都是2个,只需在Na前面写2,从而配平。(2)观察发现,在HCl前面写3,可以保证Cl个数相等;而在HCl前面写2,可以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因为H和Cl都在HCl中,此时可以将最小公倍数6写在HCl前面,然后在FeCl3前面写2,在H2O前面写3保证它们的个数相等。比较可知,此时在 Fe2O3 前面写1就能配平。(3)左边Fe有2个,只需在右侧Fe前面写2保证它的个数相等。左侧有4个O,右侧有2个O,可以在CO2前写2保证O原子个数相等,但是此时C原子个数不等。观察发现,只需在CO和CO2前面都写3,可以保证方程配平。(4)观察发现,在 C2H2 写2,在O2写5,在 CO2 写4,在 H2O 写2,此时方程可以配平。18.【答案】(1)S+O2 SO2(2)3Fe+2O2 Fe3O4(3)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2P2+5O2 2P2O5【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1)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S+O2 SO2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3)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化学方程式为: 2P2+5O2 2P2O5 。19.【答案】(1)C2H4;2.4(2)C+H2O(气) H2+CO【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的化学式。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按X中碳元素的质量。(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解答】(1)根据方程式 X+3O22CO2+2H2O 得到:X+6O=2C+6O+4H,解得:X=C2H4。设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C2H4+3O22CO2+2H2O;24(C) 88m 8.8g;;解得:m=2.4g。(2)反应前后和反应后都含有两个C原子,将其去掉得到:即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那么方程式为:C+H2O(气) H2+CO 。20.【答案】(1)-1(2)SO2【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解答】(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2x=0,解得:x=-1。(2)根据方程式 4FeS2+11O2=2Fe2O3+8X 得到:4Fe+8S+22O=4Fe+6O+8X,解得:8X=8S+16O,即X=SO2。21.【答案】2KNO3+3C+S K2S+N2↑+3CO2↑【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描述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C、S、硝酸钾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NO3+3C+S K2S+N2↑+3CO2↑ 。22.【答案】(c-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生成物的组成判断。【解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保持不变,则剩余固体为生成物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之和,因此反应后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c-b。23.【答案】(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固体质量减少(2)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故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的反应产物分析解答;(2)根据镁条和氧气的反应产物解答;(3)根据木炭与氧气的反应产物解答。【解答】(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原因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固体质量减少。(2)密闭容器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原因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故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原因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24.【答案】碳、氢;氧【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解答】反应物水和二氧化碳中含有氢、氧、碳三种元素,而生成物中氧气只含有氧元素,则淀粉中肯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25.【答案】(1)1∶1(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3)不是【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从而确定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2)根据图片比较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是否发生改变;(3)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图片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Z2Y=XY+Z2+X,那么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2)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X的个数都是2个,Z的个数都是2,Y的个数是1,则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3)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X参加了化学反应,从单质状态变成化合物,即X的性质发生改变,肯定不是催化剂。26.【答案】(1)将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变大后变小;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依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图示分析;(2)依据实验目的,结合表格信息分析。【解答】(1)实验目的是测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将锥形瓶置于托盘天平上,调节天平至平衡,接下来的操作是:将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2)本组实验目的是,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乙实验中白磷燃烧的现象①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变大后变小;“②”处的项目是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27.【答案】(1)efgh(2)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①(3)B;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2)根据氧气的溶解性和旋钮的用途分析;(3)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解答】(1)实验的操作顺序为: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a.加热试管;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cdaefgh。(2)①氧气难溶于水,不溶于煤油,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②旋钮①是调节试管的高度,旋钮②是调节试管的倾斜度旋钮,旋钮③是调节夹持试管的松紧度,则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①;(3)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的是纯氧气,但导致收集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会造成误差,故B符合题意;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装置内外压强不等,不是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不准确,会造成误差,故C符合题意。故选BC。28.【答案】(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举一个燃烧前后产生固体质量增加的例子即可)(2)空气(3)前(4)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燃素学说的关键在于物质燃烧后质量减小,此时可以举一个燃烧后物质质量增大的例子进行反驳。(2)根据“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解答;(3)玻义耳只测量了实验结束后装置的质量,丙没有测量反应前装置的质量,因此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解答。【解答】(1)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质量增加来源于空气的科学猜想。(3)如果玻义耳打开容器前称量容器的总质量,就有可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9.【答案】(1)(2)大于(3)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4)红磷的数量较少或装置漏气【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t1时刻时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化情况解答;(3)根据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分析解答;(4)如果红磷的数量较少,那么集气瓶中的氧气不能被完全消耗,则会导致测出的氧气体积偏小。如果实验过程中装置漏气,导致外面的空气进入,也会使测定氧气的体积偏小,据此解答。【解答】(1)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根据图乙可知,t1时刻集气瓶内的气压是升高的,则:在t1时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3)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2到t3期间的瓶内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的原因是: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了。(4)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红磷的数量较少或装置漏气。30.【答案】(1)(2)锥形瓶内气压增长速度;Fe2O3(3)瓶塞跳出【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反应中锥形瓶内气压增长越快,说明氧气的生成速度越快,即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越快。根据图乙分析解答;(3)当锥形瓶内气压过大时,瓶塞被冲出,里面的气压迅速减小到与外界大气压强相同。【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上述实验可通过比较锥形瓶内气压增长速度,判断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的强弱。根据图乙信息可知,前50s内,3种催化剂中,加入氧化铁的瓶内气压增幅最小,则 Fe2O3 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最弱。(3)a组在60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最可能的原因是瓶内气压过大导致瓶塞跳出。31.【答案】(1)N2+3H2 2NH3(2)⑤④①②③【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分析解答。【解答】(1)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N2+3H2 2NH3 。(2)氮分子和氢分子不断运动,慢慢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一段时间后分解为氮原子和氢原子。在催化作用下,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生成氨气分子,最后氨气分子离开催化剂表面,因此正确顺序为:⑤④①②③。32.【答案】(1)4.4(2)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解得:x=10.0g 此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3)设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11 44y 4.4g解得:y=11.1g则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比反应前减少的质量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根据化学方程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根据化学方程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氯化钙的质量。【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0g+12.5g-158.1g=4.4g;33.【答案】(1)酒精灯(2)乙(3)设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2KClO3 2KCl+ 3O2↑245 9615克 xx=5.9克【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3)写出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氯酸钾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即可。【解答】(1)图丙中仪器b的名称酒精灯;(2)固体1中为反应产物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加入适量的水后,氯化钾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此时可通过过滤操作将二者分离,因此步骤II中的操作m为过滤,选择器材乙。34.【答案】(1)2.8(2)82.5%(3)由试题分析20g稀盐酸恰好能与石灰石中的5g碳酸钙完全反应解:设第一次参与反应的HCl质量为x,CaCO3+ 2HCl=CaCl2+H2O+CO2↑100 735g x解得:x=3.65g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8.25%【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第1次和第2次数据可知,当碳酸钙没有完全反应时,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小:11g-6g=5g,据此对剩余固体的质量数值a进行计算。(2)当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计算即可。(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20g稀盐酸恰好能与石灰石中的5g碳酸钙完全反应。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解答】(1)根据第1次和第2次数据可知,当碳酸钙没有完全反应时,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小:11g-6g=5g。第3次加入20g稀盐酸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为:6g-2.8g=3.2g<5g,这说明样品中的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因此,第4次再加入20g稀盐酸时,固体的质量不会减小,即a=2.8g。(2)根据表格可知,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6g-2.8g=13.2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35.【答案】(1)过氧化钙(CaO2)、 超氧化钾(KO2)(2)1.6(3)213:284【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解答】(1)氯酸钠(Na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则二者为氧化物。(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时消耗氯酸钠的质量为x,2NaClO3 2NaCl+3O2↑ ;213 96x m;解得:x=;设消耗超氧化钾的质量为y,4KO2+2H2O=4KOH+3O2↑ ;284 96;y m;;解得:y=;则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之比为;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八下3.3化学方程式 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浙教版科学八下3.3化学方程式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