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教学设计课题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日期 设计人 节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特征。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理解思维的含义和思维的特征。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思维含义;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解思维的方式;理解思维的共同特征。 3.学生怎么学 (1)根据生活常见的案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的含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摘录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了解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堆、创新思堆、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含义。 (3)设计三则议学情境材料,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思维的三个特征。教材 分析 地位分析: 本框是本课、本单元、本单元、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书的总论。学习“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首先要理解“思维”这个基础概念。为学生明确“思维”与“逻辑”的关系、“逻辑”与“科学思维”的关系奠定了认知基础。本框需要学生理解思维的含义,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知道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 了解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知道思维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懂得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内容分析: 第一框“思维的含义与特征”阐述“思维”的广义与狭义的含义,说明人们熟知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等具有怎样的性质。再次技术上,阐述了思维的三种主要特征,即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第一目“思维的含义”,主要阐述广义思维与狭义思维的含义,并说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性质。第二目“思维的特征”,主要阐述思维所具有的三中主要特征,即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这两目的主要内容采取概念的逻辑分析方式,说明“思维”这个概念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情分析 “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是对思想政治学科四个课程模块的延伸和拓展。在必修课程中涉及但未细化的内容,如认识和思维的关系,在本课开始初步讲述。对中学生而言,“逻辑与思维”这一课程模块因涉及形式逻辑、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容易让人产生知识零散的感觉,为此,教材编写特别注意将教材的四个“板块”,即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架构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本课时的内容即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既是科学思维的基础知识,也是本书的逻辑起点。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根据生活常见的案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的含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摘录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了解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堆、创新思堆、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含义。 (3)设计三则议学情境材料,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思维的三个特征。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思维的特征评估任务 (1)根据生活常见的案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的含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摘录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了解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堆、创新思堆、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含义。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3)设计三则议学情境材料,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思维的三个特征。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3)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根据生活常见的案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的含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摘录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了解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堆、创新思堆、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含义。 (3)设计三则议学情境材料,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思维的三个特征。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讲授新课 一、思维的含义 议学情境 某高中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统一穿校服。 议学任务: 合作、小组分享 (1)你从这张照片中看到或想到了什么? (2)在这些想法中,请结合学过的哲学知识分析:哪些是感性认识?哪些是理想认识?“逻辑与思维”中的“思维”是指哪种认识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一、思维的含义 1.广义:=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狭义:=理性认识。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理性认识)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议学评估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根据生活常见的案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的含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讲授新课 思维的类型和意义 议学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堆、创新思堆、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议学任务: (1)什么是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堆、创新思堆、法治思维、底线思维?(2)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出这些要求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二、思维的类型和意义 1.思维的类型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2.思维的意义 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议学评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表明底线思维( ) ①是具有指导性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②是狭义思维,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③能帮助人们把握事物本质及规律 ④是形象思维,如实反映了客观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摘录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了解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堆、创新思堆、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含义。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讲授新课 三、思维的特征 议学情境 材料一 古代医生不能透视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诊断。 材料二 台灯、吊灯、壁灯、支架灯、吸顶灯、闪光灯、手电筒等,其本质都是为了照明,我们统称为“灯”。 材料三 曹操率兵打仗,天气热得出奇,士兵们口渴难耐。于是曹操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多汁,我们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议学任务: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主要体现了思维的哪个特征?你是如何理解思维的这一特征?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三、思维的特征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议学评估 下列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B.思维具有概括性,总是可以抓住事物的内在的共同本质 C.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帮助人们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人们可以感知事物的本质,但其规律要靠理性思维去把握 判断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要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有些现象如成绩偶有下降进行舍弃。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创造性 D.敏捷性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暗香传来,所以推断那不是雪,而是梅。这是思维的 ①概括性 ②间接性 ③能动性 ④合理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设计三则议学情境材料,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思维的三个特征。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3)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作业布置 必做: (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 (3)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下节课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板书设计复盘反思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