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预防犯罪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2)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道德修养: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及后果
(2)教学难点:犯罪的特征及后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导入:“悬在城市上空的痛”高空抛物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吗?站在高楼之上,鸡蛋不再是鸡蛋,而是炸弹,铁钉不再是铁钉,而是铁棍,易拉罐不再是易拉罐,而是煤气罐,你还扔的下手吗。 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环 节 一 罪 之 恶 【过渡】我们先来观察一起真实案例 【展示案例】 2021年某天傍晚18点,河南许昌一女子张某因与丈夫争吵关系紧张,为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竟在位于29楼的家中阳台上,分四次向楼下抛掷物品,分别抛掷两个塑料垃圾桶、带土陶瓷花盆各一个,抛掷物坠落的巨大声响引起了楼下纳凉的居民恐慌,所幸这些抛掷物没有砸到人。 但是,在小区居民报警后,警察在询问张某高空抛物原因时,张某竟然对高空抛物危害及所承担责任毫无了解。 【提问】罪与非罪 高空抛物没有伤到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这种行为属于犯罪吗? 【课件展示】《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 【高空抛物罪】 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择一重处】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课件展示】 高空抛物启示录 从高层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切莫觉得没砸到人,就没有责任。高空抛物行为本身危害极大,具有隐蔽性、瞬间性,不易避免,防不胜防。 张某的行为就对他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构成刑事犯罪。 我们头顶安全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还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高空抛物入刑表明了国家对高空抛物行为的零容忍,也让我们看到司法正在往更健全、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课件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作用 :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课件展示】 经许昌市魏都区法院审理判决,被告人张某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通过真实的案例,判断罪与非罪,清晰罪与非罪,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我国的司法正在往更完善、更健全、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产生对我国司法的认同,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中的政治认同。
环 节 二 罚 必 严 【教师总结】 这样的行为不仅挑战了法律、挑战了社会秩序,还挑战了人民的安全感,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受到严厉的处罚。 【课件展示】刑罚的分类 犯罪的基本特征 【课件展示】高空抛物启示录 刑法第 2 条的规定表明,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因为各种犯罪都是侵犯法益的行为,运用刑罚与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正是为了抑止犯罪行为,从而保护法益。 【教师总结】 我们要以案为鉴,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共同保护“头顶上的安全”,切莫“以身试法。 而这也需要法治信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真正管用而有效的法律,不应只写到纸上,更要写到我们心里。 认准犯罪需要承担的必然法律后果。 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不仅挑战了法律、挑战了社会秩序,还挑战了人民的安全感,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总结犯罪的后果以及犯罪的基本特征,引出刑罚的目的:保护法益,引导学生对法治的认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达成本节课素心素养中的法治观念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