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养昆虫》说课稿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新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的第2课《养昆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养昆虫》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的第二课。本课带领学生饲养昆虫,学生对于昆虫从生到死要经历的过程是十分陌生的。本课主要帮助学生从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来帮助学生认知昆虫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了解昆虫的一生。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形象思维也在想抽象思维过渡。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的方法,但还没有对某种动物进行从生到死要经历的阶段,进行完整的研究。昆虫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中,蜘蛛、武功、蜗牛等小的虫子都称作昆虫,它们无法对昆虫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多孩子无法进行区分。 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选择恰当的工具后自己记录和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 通过一年级《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常见昆虫的名称和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养成了一些科学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昆虫一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不同。 (2)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个阶段。 (3)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4)通过自己亲自养蚕(或菜青虫、面包虫等),坚持观察,记录蚕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5)整理观察日记,归纳蚕的四个阶段及其不同特点。 (6)养成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7)认识到生命不息,种族不断繁衍。 四、说教学重难点 观察蚕一生不同阶段的形态、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怎样记好养昆虫的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蚁蚕、桑叶、纸盒、毛笔。 板块一、导入新课 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昆虫具有哪三个特点? 明确: ①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②头部一对触角,胸部三对足③多数有一对或两对翅 2、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一生的变化。 任选一个来饲养: 养蚕 养菜青虫 养面包虫 板块二、讲授新课 (一)、养蚕 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昆虫吗? 明确:这些是都是同一种昆虫——蚕,是不同阶段的蚕。 思考:蚕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的变化? 不同的形态,生活习性一样吗? 让我们从养蚕开始吧。注意观察记录蚕的一生,在形态、习性上所发生的变化。 1、养蚕步骤 ①在春天天气变暖以后,留意蚕卵的变化,等待蚁蚕孵出。 ②在纸盒里铺上干净的纸,在盒盖上扎几个孔。 ③放入洗净擦干的桑叶,再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入盒内。 ④每天清除粪便、换桑叶,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 (掌握养蚕基本步骤和要求,这是观察蚕的第一步。) 2、温馨提示 很多科学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会从日积月累的日记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通过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也会有很多发现。 3、注意事项 ①保持空气流通 ②最佳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 ③最佳湿度60-90%,不要暴露在阳光底下 4、蚕在生长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让我们通过课件,来了解它的一生。 (二)、观察日记 蚕宝宝在不断成长,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1、活动要求 ①现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 ②小组汇总观察结果,形成日记卡片 ③选择一个阶段的观察日记向班级介绍 ④把日记卡片粘贴到黑板相应的位置 2、知识讲解 (1)观察蚕卵和蚁蚕的样子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蚕卵近似椭圆形,浅灰色,中间凹陷,看上去很像细芝麻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受精的蚕卵,在温度25℃左右,经过2周左右的时间,开始孵化出幼虫。刚出壳的幼虫体躯细小,呈黑褐色,布满细毛,形似蚂蚁,一般只有2-3毫米,所以习惯上称为蚁蚕。 (2)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呢? 可以这样试试: ①将蚕宝宝放在方格纸上,在头部、尾部的位置画记号。 ②连接两个记号,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观察蚕一生的形态变化及其生活习性。) (3)记录蚕宝宝的蜕皮过程 ①蚕宝宝是怎样蜕皮的? 明确:蚁蚕在蜕皮前,吐出丝来把自己的脚固定在匾上或纸盒上,头部和胸部都高高地抬起,不再动弹,它正在做蜕皮的准备,等到旧皮蜕去,新皮长出以后,蚕宝宝就进入下一个龄期。人们把蚁蚕作为一龄蚕,蜕了第一次皮的蚕宝宝称为二龄蚕。在我国,蚕农饲养的蚕宝宝绝大多数要经历五龄。 ②蚕为什么要蜕皮?蜕皮后的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蚕宝宝要经过四次休眠后蜕皮的过程,才能逐步长大。这是由于幼虫表皮的容量有限,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其旧皮,换上新皮,才能适应继续生长的需要,蜕皮半天以后,才吃桑叶,它的“牙”还很嫩,体积增加了。 【温馨提示】蚕蜕皮时,千万不要弄断它身上的丝,不然它的“外衣”不仅脱不下来,而且还会死掉。 (4)记录蚕宝宝吐丝结茧 蚕宝宝蜕四次皮,长到五龄末期,身体长有6厘米了,变得白而亮,排完最后一次粪便后,不吃桑叶了,开始摇头晃脑练习吐丝。 蚕丝长度900-1500米,茧丝重0.35-0.45克,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 蚕茧是丝状物组成的,在蚕茧外的蚕丝比较杂乱,可以从蚕蛹上剥离下来。 (5)记录飞蛾破茧而出 蚕宝宝蛹茧丝把自己宝裹得严严实实,经过脱皮后变成蛹。 蛹,身体呈纺缍形,头部很小,腹面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体色发黄,有一对翅膀和三对足。剪开的蚕蛹还能正常发育。 蚕吐丝结茧十多天,蚕蛾就从茧中钻了出来。它是怎么钻出来的? 课件展示 蛾,是蚕的成虫,全身都是白的,胖胖乎乎的,头上长一对触角。 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尾,一般交尾 3~4 小时后,雌蛾就会产下受精卵。蚕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雌蛾可产 400~500 粒卵,产卵后不久它们就会相继死去。 (三)、观察讨论 1、可以从哪些方面整理你的观察日记(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 2、用你的一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 3、你发现蚕的寿命有多长? 明确: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巩固提升对昆虫形态、习性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 除了养蚕,还可以养菜青虫(或者去花鸟市场买面包虫),描述它们的一生。 提示:①到菜地里找几条莱青虫,用毛笔轻轻刷到盒子里,然后带回家。 ②找一个洗干净的玻璃瓶,在瓶底放些小石子,铺上土,再把菜青虫放进去。 ③用锥子在瓶盖上扎几个孔,让瓶子内外空气流通。 ④每天用新鲜的菜叶喂菜青虫。 板块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养蚕,观察蚕的一生成长变化,我们了解了昆虫的一生经历着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不同的特点,也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懂得坚持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四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