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杨氏之子》(教案)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
《杨氏之子》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编排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教学中,应以朗读为基础,再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幽默风趣的对话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
【教学内容】
本课为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本堂课在诵读古文的基础上,感受主客间幽默风趣的对话内容以及杨氏之子的机智。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插图、参照注释、查阅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多思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语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与机智。
4.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语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与机智。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课程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诵读法、朗读感悟法和拓展阅读法。
【教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以鼓励点拨为主,引导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翻页笔。
【预习任务】
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读课题
1.课前谈话,看图引入。
2.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另外一个了不起的小孩。他是谁?(板书课题)
(2)释题: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孩子。
(3)理解“之”。拓展迁移:了解了“之”的用法,你能仿照做一个自我介绍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人物故事导入新课,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题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读懂文言文。
二、初读古文,读好停顿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教师随机评价。
3.教师范读。
4.引出停顿,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5.学生自由地读古文。
6.指名学生读,教师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因此这一环节,旨在通过一遍遍地朗读,让学生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能把课文读通,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味。也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三、再读古文,深入理解
(一)借助学习古文的方法,理解古文
1.师生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
总结并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查资料,看插图。
2.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方法理解古文意思。
3.教师质疑,学习古文。
(1)理解“诣”。
(2)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理解“聪惠”
1.教师质疑,学生思考。
“惠”通“慧”,“聪惠”就是聪明有智慧的意思。
2.引导学生从“聪”字的字形,思考杨氏之子的“聪惠”。
3.学生自由读古文,画出体现杨氏子“聪惠”的相关语句。
3.师生交流讨论学习。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师小结。
(三)理解“未闻”
1.生生角色扮演。
课件出示:此是君家果。 孔雀是夫子家禽。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重点指出“未闻”二字在句子中起到的表达效果。
3.师小结。
【设计意图】以故事人物为抓手,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文章大意,“潜移默化”地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增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四、想象拓展,感悟人物
1.想象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后的反应,说一说。
2.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写作能力的培养,而想象补白则是见效最快的一种方式。
五、总结体悟,布置作业
1.学习古人,诵读古文。
2.阅读推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个引子,我们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用教材教”,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只要教师激起孩子们阅读的欲望,课堂就是成功的。因此,课的最后,与学生交流文本出处,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带着对古人的尊敬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去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图片)



(杨氏子图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