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重点)
2.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特点。(难点)
过程与方法:问题引导、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并欣赏物候现象,提升思维能力。
自学指导
1.从文中勾画句子并且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2.从文中勾画句子并且分析语言特点。
3.这篇文章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状元贴士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使……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
引用 引用……的文献资料(诗词、故事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文学性等)。
下定义 对……加以具体、准确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分析说明方法
例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3段)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
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举例子
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检查点拨
例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第4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
打比方
把生物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强调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特点——灵活多变,复杂多样。
作比较
检查点拨
例3.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第9段)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逆温层,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下定义
检查点拨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分析。
品味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赏析。
“沉睡”“苏醒”两个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状态。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生动形象
检查点拨
采用拟人手法,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生动形象
检查点拨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第9段)
准确严密
检查点拨
文本特色
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用“许多”,而不用“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同时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开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贴切。用“翩然”写燕子归来,写出了燕子轻盈灵动的姿态;用“簌簌”写秋风吹落叶,写出了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 写叶子颜色逐渐变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检查点拨
1.用语严密,生动形象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生产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相互照应;第三部分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一部分写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了“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
检查点拨
2.思路清晰,结构分明
本文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和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在说明有关问题时,举出了不同的事例,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易于让读者明白。有的不仅举出了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了特殊情况下(如逆温层)的事例。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常常将举例子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检查点拨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通俗易懂
本文从自然现象入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主旨归纳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
(2)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举例子
下定义
作比较
打比方
当堂检测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 )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2.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新颖别
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国古代人民称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为物候。
C.本文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按照从现象到本
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有关物候学的知识。
D.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在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方
面没有主次之分,位置可以随意调动。
D
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是按照其影响程度依次论述的,位置不能随意调动。
文字是人类的语言,潮汐变化、新燕鸣啾等是大自然的“语言”。请你结合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
纬度差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地区八月就下雪,是因为纬度越
高,气温越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度差异:玉门关地处内陆,与同纬度沿海地区相比,“春风”吹不到,气候干燥。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③__________:山寺一般建在较高的山上,与低地相比,温度较低,植物抽青、开花较晚。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成都唐代有荔枝而宋代没有,是因为唐代的气候比较温暖,而宋代的气候比较寒冷。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唐]张籍
成都无山,亦无荔枝。——[宋]陆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