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契丹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党项族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西夏和北宋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通过地图了解下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情况。
3、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4、知道澶渊之盟的史实及影响,理解宋夏议和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契丹族的兴起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阅读教材,找出契丹族兴起的过程
契丹风土歌
[ 辽 ]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
......
这首千年前的契丹风土歌,把蒙古草原的壮美,契丹民族的豪迈,描绘得有声有色。
契丹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北宋


五代十国
"畋(tian)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重酩"。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耶律阿保机
2、辽国的生产生活状况
契丹文的字形采用汉字行书、楷书的偏旁拼凑而成,但其结构、文法以及读法完全不同于汉字。契丹文字有大字和小字之分,大字脱胎于汉字,利用汉字形体,对笔画予以增减而成。小字,受回鹘(hu)文影响,比较符号化。
契丹族的服饰发型
契丹鸡冠壶
契丹圆盘
契丹货币
“天朝万顺”
辽的制度建设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元)脱脱等《辽史》
四时捺钵——辽代的政治制度之一。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大臣商议国事。
南北面官——辽代的中央官制。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故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故称北面关,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
3、党项族的兴起

阅读教材,找出党项族兴起的过程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北宋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于羌族一支。
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4、西夏的生产生活状况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西夏壁画(服饰)
西夏瓦当
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生产状况与中原有什么相同点吗?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文化、货币、服饰、制度、经济发展等等,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民族之间的交往方式还有那些呢?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民族之间的交往
燕云十六州是怎样被辽占据的呢?请同学们讲述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和平交往友好相处
冲突

宋太宗,宋辽数次战争
宋真宗,继续战争,辽军大举进攻北宋
民族之间的交往
矛盾冲突战争
澶州
开封
宋真宗
寇准
澶州之战的结果如何?
宋打退辽军
辽与宋议和
宋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
宋朝在以屈辱换取苟安。此后长时间内,宋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范文澜《中国通史》
此后,辽宋作为兄弟国,宋岁书辽银十万两,捐20万匹。自是两国不交兵120年。
——钱穆《国史大纲》
辽朝不仅改变了长期对宋作战带来的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而且每年还可从宋方得到大量岁币,财政状况得到重大改善,人民也能安居乐业,生产发展。
——白寿彝《中国通史》
澶渊之盟的影响是什么?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如何呢?


西夏进攻北宋
北宋节节败退
宋夏议和
北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议和的影响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议一议
积极——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民众生活相对安定。
消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拓展
在北宋与辽、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榷(que)场。
小结
小结
西夏

北宋
党项族(元昊)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
汉族(赵匡胤)
兴庆府
上京临潢府
东京(开封)


政权并立
感悟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既有战争冲突也有和平交往,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边境贸易的繁荣,进一步使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
练一练
1、右图是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
A.辽 B.北宋 C.西夏 D.吐蕃
A
2、右图是内蒙古昭乌达盟白塔子的辽墓壁画,图中这匹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历史上,契丹人与北宋曾保持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往来,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应从哪一事件开始(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订立宋夏和约 D.澶渊之盟
D
3、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A
4、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  )
①辽 ②西夏 ③突厥 ④回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A
感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