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温故知新:1.印欧人迁徙的特点、和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2.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概况和对世界的影响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一)美洲族群变化1.表现与原因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阅读教材p38结合下图,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美洲族群发生变化的表现有哪些?并分析其原因?(1)表现: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②非洲黑人数量增加③美洲白人数量增加④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2)原因:①西方殖民者扩张与掠夺;屠杀、奴役以及疾病传播;②黑奴贸易③欧洲移民④不同种族杂居通婚,出现新的族群知识链接:族群是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消极影响:P39学思之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现代拉丁美洲》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上碑文:“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中断了美洲文化的发展进程,土著文化遭到破坏。积极影响:形成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个族群各具特色的文化,使美洲文化更加多元化。2.欧洲殖民扩张对美洲文化的影响(二)美洲人口结构的差异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人口结构北美 美国 加拿大拉 丁 美 洲阅读教材p39第2段完成下列表格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幸存的印第安人背赶进保留地生活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秘鲁等少数国家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很少过半【概念解析】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一)英国的殖民活动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②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③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6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勋爵宣布,将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金矿的开发让澳大利亚吸引大批淘金者为了保证族群不灭绝,剩下的塔斯马尼亚土著与殖民者谈判,最后他们离开故土,去了弗林德斯岛。这其中,有一个叫特鲁加尼尼的塔斯马尼亚女子一直在中间协调,特鲁加尼尼就是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土著,当包括特鲁加尼尼夫妻在内的约100个土著民一起被转移到弗林德斯岛后,土著民们就开始因为生病或者与捕鲸人产生矛盾而接连死去。特鲁加尼尼的丈夫也死了,她只好嫁给另一个土著民威廉。1871年,威廉去世了,他死后被解剖展览,目睹这一切的特鲁加尼尼痛苦万分,5年后她也去世了,临终前,她请求不要让那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却被葬在了关押女犯人的地方,并且死后2年还被挖出来,放到博物馆里展览了72年。人们并不知道她临死前怀着怎样的心情,只能看到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特鲁加尼尼(?——1876)思考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对大洋洲的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原住民人数在英国殖民活动中因屠杀、疾病等因素大为减少,而来自英国的各种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问题1:根据教材p40第三目1、2段并结合所学,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哪些?华工:也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形成了苦力贸易。(一)背景:1.国际: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殖民者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1)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2)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3)伴随着工业革命,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盛行)史料1: 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从雍正二年到光绪十三年 ( 1724—1887) 的 163 年间,广东人口从 400 多万猛增到 2970 多万,增幅达近 6 倍之剧。庞大的人口压力在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下,不断地游离出过剩的贫困人口,西方工业品的涌入又打击了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姚远《清末民初广东、江苏海外移民比较研究》“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处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2.国内:(1)人地矛盾突出;西方经济侵略,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2)政府政策变化: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1860年《北京条约》华工贸易合法化)(一)华工出国的背景:1.国际: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殖民者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材料:(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陈炽《续富国策》卷4(二)特点:清代华工出国的两个阶段:1.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2.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大多为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者掳掠贩卖,分布在世界各地,人数倍增。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以上,人数估计10倍于前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从事苦力劳动;死亡众多;受到不公正待遇;分布在世界各地。贡献 开发 美洲 ①美国:华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②拉丁美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开发 大洋洲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____________。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____________________辛勤劳动。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开采金矿种植园和矿山(三)贡献:材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利兰·斯坦福亦写道:“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以内完工。……事实上,他们是筑路工头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人。”---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296页材料: 1872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四)影响:近代由华侨集资创办大型百货公司。华侨乃革命之母近代华工流动的影响(1 )在各地形成多个唐人街,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2)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等地经济、文化的发展;(3)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5)促进中外交流,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问题探究】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的特点分类 特点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受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迁入地 从宗主国向殖地民地和附庸地迁移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移民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美洲和大洋洲)迁移方式 欧洲的移民大部分是主动的非洲和亚洲的移民多是被迫规模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影响 引起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族群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带来新的文化认同,推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美洲族群的变化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华工迁徙到其他洲人口迁徙殖民扩张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文化冲突启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1500——1800 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B2.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A.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B.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C.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D.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B【课堂练习】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 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B2、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A3、下图是德国向美国移民人数变化统计图(单位:万人)。与①时段至②时段数据变化相关的经济因素是( )A.美德殖民争夺激化了矛盾 B.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C.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 D.德国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多D4、1864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及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雇与洋人承工……诱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约”。这反映出( )A.诱骗华工出国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C.清政府已初步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D.晚清华工出国得到一定的权益维护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