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认定目标】
1.疏通课内生字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3.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了解壶口瀑布特点。
【预习检测】
1.字词学习
推搡( ) 驰骋( )
旋涡(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2.词语解释
推搡:
寒噤:
出轧:
乘隙:
前呼后拥:
【共同探究】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拓展提升】
1.作者是如何将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2.为什么作者在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的感受?
3.第4自然段中,已说“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为何又转头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4.文中写到“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对此该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sǎnɡ / chěnɡ / wō / jìn / ǎi / zhá / xì / yū / ɡǔ / chán / zhèn / è
2.使劲推;推抢。/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利用空子,趁机会。/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共同探究】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记叙“我”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重点刻画了雨季时瀑布的汹涌气势。
第三部分(3-5):详细记叙“我”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重点刻画了枯水季节的瀑布。
第四部分(6):结尾点题,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2.①内容上,点明壶口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游览的次数。
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3.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形成原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拓展提升】
1.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抖落”还不足以变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补充,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
4.小小的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情感,象征各种人性。这里的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人的情感世界。
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认定目标】
1.赏析文章语言,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2.领会作者笔下黄河的伟大性格;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复习巩固】
1.字词学习
推搡( ) 驰骋(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汩汩( )
潺潺( ) 恕不可遏( )
2.词语解释
推搡:
寒噤:
出轧:
乘隙:
【共同探究】
1.纵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
2.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
3.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归纳整理】
文章的语言特色: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拓展提升】
1.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2.壶口瀑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3.有人认为,作者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写得简略,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复习巩固】
1.sǎnɡ / chěnɡ / jìn / ǎi / zhá / ɡǔ / chán /è
2.使劲推;推抢。/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利用空子,趁机会。
【共同探究】
1.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2.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作者将思辨融入到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3.雨季危险,枯水季节刚柔相济。
写脚下的石,是反衬手法,突出水浪之猛力。水“凿”“漩”“切”“剁”着如钢似的顽石,重塑了它们的形状,从而让人更能感受到黄河不可阻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拓展提升】
1.象征。文章借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地疯狂朝前等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例: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艰难险阻,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3.示例:观点①:同意。第一次看壶口瀑布,作者只是扫了几眼,没有看清真容,写得也很简略。而第二次不仅细致观察,还从不同角度细细体味瀑布特点,充分展现了壶口瀑布之美的刚柔并济,还联想到黄河的性格及人的精神。第一次观瀑布对全文关系不大,删去并不影响文章内容的完整与主旨的表现。
观点②:不同意。第一次看壶口瀑布,虽然写得简略,但是与第二次互为补充,二者将壶口瀑布不同季节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从结构上看,第一次看瀑布是给第二次看瀑布做了铺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