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姓 名 联系电话
学 段 高中 展示单元 必修一第二课第一框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本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进行的艰辛探索,说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苦苦寻求救国良方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崭新道路。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是全书承上启下的连接点。通过学习本课,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深入理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懂得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课采取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一个总议题,和三个子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在此前的小学、初中阶段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我国当代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道路、理论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将采取“政史结合,以史论政”的方式,通过梳理历史脉络、解读关键历史事件将三个子议题串联起来,形成最终关于总议题的答案或总的结论,帮助学生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层逻辑。
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单元目标: ①政治认同: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知道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②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近代中国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明确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历史规律;理解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③政治参与: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②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的原因。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课时安排: 本框包含两目,安排1课时 教学活动规划: 本课采取议题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形成的小组,在“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这一总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三个子议题的小组讨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认知并深化认知。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并在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后进行总结,梳理基本观点,形成共识性认同。 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敢问路在何方》,引发学生思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究竟在哪里呢? 讲授新课 总议题: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议题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对教材探究与分享材料的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近代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这两大任务的指引下,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证实了一个结论,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这是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所以为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另辟新路,这个新路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议题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播放视频《建党伟业》片段,结合教材探究与分享材料,明确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迷茫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爆发了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斗争有了主心骨,在党的团结带领下逐步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议题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主心骨;二、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相较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在领导权、革命前途和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四、有明确革命步骤和计划,近代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阶段相互衔接。 结合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史政结合、以史论政,由此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已经具备,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三、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引领的发展道路,不是单凭任何人的愿望和意志就能形成的。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历史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历代中国人民不畏牺牲、勇于探索,形成了指引我们不断拼搏奋进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和伟大的抗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从黑暗走向光明。我们要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然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全书承上启下的连接点。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后,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进而阐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深入理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懂得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识,使之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初中课堂教学以及互联网学习,历经学校和社会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践,高一学生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我国当代的基本国情与基本制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有着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高一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自我发展和实现的内需足;但理性分析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概念、观点的认知存在混淆和偏差,看问题往往浅层化、碎片化。特别是在面对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国情和主要矛盾时,在理解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时,欠缺理论联系实际、共性指导个性的思维训练,还很难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同时,无论在学习兴趣,还是在学习能力上,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面对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在教学中既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目标确定 ①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②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懂得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③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 行不通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④知道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理解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⑤知道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⑥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 ⑦结合历史知识和现实思考,能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4.学习重点难点 ①懂得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②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 ③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及取得胜利的原因; ④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播放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提出问题:1.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底路在何方? 2.为什么这些救国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学生根据课本和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讨论,回顾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明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并得出结论:屈辱的岁月,艰辛的历程论证了一个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必须另辟新路。环节二:柳暗花明又一村——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应运而生播放视频《建党伟业》片段。 提出问题: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学生根据课本第22页探究与分享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 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丰富,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明确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五四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加速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并且党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节三:另辟新路,收获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PPT展示毛泽东论著里的两段文字材料。 提出问题: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新”在哪里?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分小组探究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明确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而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①画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时间轴,并标注出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信息; ②观看视频《南湖的红船为什么能破浪前行》,撰写观后感。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①特色学习资源:以议题合作探究和视频为依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观感受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艰辛探索;用时间轴的形式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链接起来,并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②技术手段应用:本节课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学习成果,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采取议题式教学,力求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学科素养发展的舞台,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提生学习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是“学习共同体”,更是“成长共同体”。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除了收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所带来的惊喜外,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反思和总结。比如,如何真正做到“史政结合,以史论政”?本课覆盖了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对学生而言,这段历史虽然并不陌生,但未免厚重。如果不进行适当取舍,用以史论政的眼光对待大量史料,就很容易变成史料的堆叠,历史课的重演。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比如,如何做到在“议中学”,体现议题式教学的价值取向?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需要教师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和处理,因而特别考验教师的反应力和应变能力。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教师而言,这方面能力还有待进一步锻炼提升。所以,真正让议题式教学发挥应有功效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具备能够应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能力和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和回应的能力。
10.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在了解近代中国国情和近代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历程的基础上,明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以此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以,学生能否通过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指导今后的实践是本节课学习成果的一个评价维度。此外,在课程中,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与表达也同样重要,是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评分项目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综合评价 过程性评价 参与态度学科内容的使用思维方法 学习效果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价值观念 培养检测
注:评价分为优、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