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提高阅读速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谊
3.体会梳理出“我”的心路历程及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重点难点:
1.感受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影响。
2.理清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感受身为残疾人的海伦·凯勒的内心情感变化
【预习导航】
1.文学常识
(1880—1968),美国作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 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感慨( ) 搓捻( ) 绽开( ) 怦怦直跳( )
模仿( ) 涨红( ) 争执( ) 混为一谈( )
恍然大悟( ) 譬如( ) 花团锦簇( ) 企盼(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3)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4)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5)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6) :彼此毫无共同之处。
4.选词填空。
(1)发这种脾气,我既不 (悔恨 惭愧),也不 (悔恨 惭愧),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 (寂静 黑暗)而又 (寂静 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2)水 (唤醒 叫醒)了我的灵魂,并 (给予 送给)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②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向对岸驶去?
③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临近。
④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⑤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④①
D.③①④②⑤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1.课文1—5段,作者在莎莉文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海伦她的感受又是如何?读文填写表格。
段落 事件 海伦的感受
第5段
第6、8段
第7段
第9—12段
第13段
3.找到文中描写“我”学有收获后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4.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5.我们应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情感的?
课后巩固
【当堂检测】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文本二:
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文自传·附记》)
“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的习作很重要,可以锻炼基本功,如同先学会车零件才能学会组装。
B.沈先生批评“我”的写作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写”,像“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
C.沈先生教写作,常在学生习作后写读后感,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或近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借鉴,作者认可这种教学方法。
D.沈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平缓流畅的笔调回忆恩师,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写作课时的零散小事平淡简洁,叙述不事铺张,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沈先生
B.沈先生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往事,刻画了一个认真、谦和、真诚对待学生并且提携学生的老师形象。
D.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二人都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京派文学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8. 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创作”的?
9.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学习反思】学完本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 或者还有哪些困惑? 请把你思维的火花捕捉下来吧!
【自我评价】
1.我的学习很专注, 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是□ 否□
2.这节课我感觉学习状态很好, 收获颇丰。是□ 否□ 3.我和同桌配合配合默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是□ 否□ 4.我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发言积极主动,同学发言时能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是□否□
5.我对我们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感到满意。是□ 否□
6.对本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100%□ 80%□ 60%□
我给自己的建议是:
我给老师或同学的建议是 。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