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1.1教材分析《16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以及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刻怀念。本文共33个自然段,采取了倒叙的手法,以回忆为统领,除开头以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被害后的情景。本文表达特点十分突出1、叙述的过程当中,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2、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出了丰满的革命形象3、前后照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时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1.2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应该具备以下技能: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默读具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提取关键信息;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根据六年级质量监测的情况来看,学生以下方面比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不够美观;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但是提取关键信息,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较欠缺,比较喜欢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固定思维进行“标签式”的表达;基本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没有把一件事情说具体的意识和思路,习作较空。针对于以上的不足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根据关键信息提出质疑的能力;2、在希沃白板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直观展示字体的间架结构和笔顺笔画,进一步提高学生书写的美观程度;3、画出文中关于李大钊同志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说一说李大钊初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环节在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有理有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为将人物写具体的小练笔打下基础,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将人物写具体的方法;4、总结概括文章中剩下的两个表达方法,对比与前后呼应,促使学生感受这两种方法的好处并在自己的自作中努力进行应用,使自己的习作更加丰满;5、课外阅读课内化,结合“阅读链接”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增加课外知识;6、将文章当做例子,争取做到一课一得,学习了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小练笔中进行人物的描写训练,在此我将小练笔的作业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必须运用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言行描写;第二层尝试人物描写加对比的方式来进一步烘托人物形象;第三层挑战不仅要有前两个表达方式再使用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来表达自己情感。教学目标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2、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教学难点1、 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方法,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教学过程课前五分钟:根据导学单介绍李大钊的生平资料介绍李大钊的求学经历介绍李大钊的革命事迹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介绍李大钊写的著作,这些著作对革命事业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进行资料汇总与补充(设计意图:学会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提取关键信息,为了解文章中的事件的原由做铺垫)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本文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导入新课)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2.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2.2词语认读与识记2.3指导书写2.3.1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课难写或者容易写错的生字。2.3.2指导书写:魔(笔顺) 哼(不要多加一横)执(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是横折购)(设计意图:识字、读文是学习文章的基础,打牢基础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再读课文 深入了解3.1默读课文,说一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写了哪些事情?可以尝试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3.2全班交流,归纳总结文章中写到的事情:(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3.2同桌交流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说一说为什么印象深刻?(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事物有理有据的进行评价)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3、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一下文章中写了关于李大钊同志的哪些事情?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2.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说一说李大钊初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2出示文章重点语句2.2.1出示被捕前句子,感受李大钊为革命事业无私无畏的形象。2.2.2出示被捕时句子,了解李大钊身为革命者的沉着与镇定2.2.3分角色朗读被审时的句子,并删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感受一位父亲对家人的疼爱及被审问时的坚定与沉着(设计意图:联系交流平台,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2.3关注对比 烘托形象2.3.1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找出李大钊同志周围人物的言行,与李大钊同志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利用白板自主进行填写)周围人物的言行 李大钊同志亲友劝说他离开北京 坚决地拒绝反动派穷凶极恶 沉着镇定法官怒气冲冲 安定沉着2.3.2通过对比再次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形象2.3.3总结概括形象:现在的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他会成为你的偶像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设计意图:多元化进行人物评价,体会人物品质)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4.1再次关注课文整体,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都谈到李大钊遇害的具体日期,首尾形成呼应4.2体会在这种首尾呼应中作者想表达的感受4.3找出文章中的“首尾呼应”的类似写法4.4体会“首尾呼应”表达的好处4.5进行实践:利用《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结尾举例(设计意图:解决课后题第四题,突破难点)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阅读链接 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5.1阅读书本中“阅读链接”5.2理解“狗洞子”和“活棺材”的内涵,了解《囚歌》这首诗的含义5.3体会叶挺将军坚定的革命信仰5.4结合导学单第三题,学生交流其他革命先烈的故事(设计意图:课外阅读课内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六、板书设计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 大 钊 写 作 特 点慈祥的父亲 伟大的革命者 人物描写 对比烘托 前后照应七、分层作业--小练笔根据本课所学的人物描写的方法用一件事例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一星任务:用一件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必须运用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言行描写;二星任务:用一件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尝试使用人物描写加对比的方式来进一步烘托人物形象;三星任务:用一件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要有前两个表达方式再挑战一下用上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来表达自己情感。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