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科 历史
学校 东龙初级中学 学段 初中 执教者 韦玉妹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北宋的建立、统一及政权的巩固。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历史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促使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弊端。
学情 分析 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也积累了一些做题的方法和技巧。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但是在历史知识的真正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方法运用不熟练、语言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同时也要加强对做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图文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渠道感悟历史。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难点 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利弊,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北宋的建立》视频导入: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他建立北宋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的政治》去一探究竟。 学生观看视频,并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PPT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 2.掌握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 全班朗读 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有所了解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师:请自主学习, 1、完成北宋的建立及统一的概况表格。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国号: 北宋 标志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统一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情景再现: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当上了皇帝后,整天担心自己的皇位,夜夜都睡不安稳,为此他想到了什么解决的方法? 学生展示:杯酒释兵权(典故) 小组交流合作: 阅读课本P29——P30,归纳宋太祖在军事、政治和财政上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完成表格。 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多人分权、多机构分权) ②地方:文官任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政: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 宋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自主学习 情景再现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分析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锻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展示唐朝武将跟宋朝文官的对话 唐朝武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VS宋朝文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宋)谚语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政策 自主学习二 1.宋朝为什么要实施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科举制在宋朝获得了哪些发展? 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 ③进士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发展的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依据史料,课文内容分析重文轻武政策对宋朝的影响。 材料: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1)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 ①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权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过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引发社会危机进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 自主学习三 变法时间? 1069年 2.哪个皇帝任用谁主持变法?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3.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导致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3)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内容)P31 领域措施内容目的经济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军事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闭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1、募役法,2、方田均税法 变法结果: 1、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材料认识 自主学习 看到课本有关内容 根据内容 思考 锻炼学生归纳材料能力。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锻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归纳分析 提高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影响 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措施 影响 王安石变法 时间 目的 内容 结果 全班学生 共同完成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搭建知识框架。
总结升华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学生认真 聆听 教师通过具有感染力和总结性的语言总结
课堂 巩固 1. 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A ) A.赵匡胤 B.忽必烈 C.安禄山 D.李世民 2. 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D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3.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D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4.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 D) A.刺史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全班学生 自行完成,并积极回答。 升华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外拓展 课后了解北宋科技文化繁荣的表现。 学生整理知识 通过课后拓展,能够辩证的看问题
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以问题为载体;掌握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以情景再现方式,实行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的自主学习过程。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北宋的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