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及探究,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出现的新样态。
2.通过史料阅读,说出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新成就以及空间结构的转移,认识社会新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通过探讨各政权在经济等方面的往来,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重构的经济逻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难点:宋元社会的新变化。
【学习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清明上河图》)
教师讲解:谈起宋朝,我们一般会说它“重文轻武、积贫积弱”,其实它还是社会相对开放、商品经济特别繁荣的时代,那宋朝人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我们可以一起观赏《清明上河图》,跟随张择端的画笔看一看繁华的汴梁城。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一个多民族共立到走向统一的时代,这一时期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样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相对开放谈生活
学生探究:阅读课本63-64页,并结合学案所给材料,聚焦于宋朝的人,奴婢、农民、商人、士人以及政府机构,他们与前朝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用课本语言来回答。
教师讲解:
1.图片《清明上河图》,聚焦于喧闹的虹桥、繁华的城内街市,整体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材料:“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
材料: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苏轼:《策别安万民》
设计意图:由《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场景切入,了解到宋朝民众生活丰富、街市繁华热闹,再根据史料分析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合法性、民众迁徙的自由性,由此看出政府管控松弛,图文互证。
2.
问题探究:在这样的时代里政府管控的松弛,宽松化、自由化的社会氛围对人们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材料:无问市井田野之人,由中及外,自朝至暮,惟钱为求。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临安)湖山游人,至暮不绝。……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携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汪洙《神童诗》
(薛元超)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二》
宋朝后妃半数以上选自平民之家,余者又有近半数出自中小官僚。一般社会成员的婚姻观念或贵进士,或求资财,至于望族门第云云,早已非世俗所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设计意图:由政府管控松弛的社会背景下,民众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引出门第观念的淡化,体现在“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3.
材料: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宋朝租佃经济十分盛行。租佃和买卖土地办理法律契约即可,且佃农在约满后可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
——张海鹏《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设计意图:由门第观念的淡化引出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社会活力的增加,人人都不像之前那样被固化在一个等级结构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以宋朝家仆与佃农的例子归纳出宋朝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
小结:一个坚固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已经为另一个活泼、重商、享乐的社会所取代了。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引人注目看经济
思考:宋朝社会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经济的发展
学生探究:自主阅读课本并圈画关键词,并结合《辽宋夏金经济分布图》,梳理这一时期经济领域中有哪些引人注目的成就?
内容 成就
农 业 耕种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普及)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边疆开发
手工业 制瓷业(宋: ;元: ) 印刷业(作用: ) 矿冶业(煤的使用)
商 业 城市兴盛:(表现: ) 边境榷场:(作用: ) 海外贸易: 贸易税收 货币革命:
设计意图:以《辽宋夏金经济分布图》从空间结构展现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引人注目的成就,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史料的能力。
材料: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崩溃。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东京“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辽宋夏金榷场分布图》
材料: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宋元海上交通路线图》
材料:广南市舶,利入甚厚,庶藩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设计意图:以地图着手,再以文字史料互证,分析商业贸易范围的扩大,基层城市市场、边境榷场、海外贸易,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展示商品经济繁荣景象。
问题探究:从宏观角度,探究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南方北方之间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通过图例,从水利建设区、粮食主产区、手工业发达地区、商业城市、对外贸易等几个角度来观察,宋朝经济分布在地理空间上已经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翻天覆地话南移
【探究】根据以下材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表现及深远影响?
材料一: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南 方 北 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问题1:从这张数据中,人口南北布局上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 北宋元丰年间,绢、绅、丝棉无论在产量与质量、租税还是上供数额,南方都成倍的超过了北方,尤其是丝棉的租税南方承担了北方的18倍还要多。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
问题2:宋朝的财赋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3: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会推动什么发展?
材料四: 宋室南渡,不惟文人学者从之而南,即将帅武人之生长西北者,亦多居于南方。举各地优秀之人,皆居江、淮以南,宜江淮以北之民族,逐渐退化。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问题4:经济重心推动文化中心南移,科考取士中南北不平衡现象突出,政府如何解决?
材料五: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
问题5: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南方考生如何应对?
【案例】宋朝寄籍案
材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开封府落榜士子揭发,本年度开封府取中举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来自两浙路苏州府。“寄籍”案在两宋大量存在,屡禁不止。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太祖纪》
思考:为什么出现“寄籍”?如何认识“寄籍”案?
总结: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及深远影响
①人口布局:
②财赋重心:
③交通、跨区域贸易:
④文化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实证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在人口、财赋、交通贸易、文化中心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贯穿其中。
课堂总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生活上呈现出一种新的样态,如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的趋于平等、政府管控的松弛等,而这些社会变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农工商领域引人注目的新成就决定了社会新态的呈现,而其中社会各阶层的人更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所以这一时期虽处于政治分裂,军事对峙,但经济交流,却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的界限,成为连接南北、沟通各民族的红线。塑造中国的,不仅有历史上的战争争锋、政治捭阖,更有经济交往、商业交换,这推动了“小中国”到元朝统一后“大中国”的转变。这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重构的经济逻辑。以此让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史料阅读能力,但对史实的逻辑联系、原因探析、效果影响上缺乏深层理解,还需深入学习。本节课多为历史现象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着重寻找一条线索贯穿全课,所以这节课以唯物史观为引领,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新现象的基础上探究经济根源。但受内容所限,本课可深入思考的问题不多,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这是以后的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