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据此判断,题干中“椒”应该是( )
A.辣椒,原产于非洲的加纳和中美洲的墨西哥
B.辣椒,16世纪传到西班牙和中欧各国
C.辣椒,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辣椒,传入中国后山东、河南最为喜爱流行
2、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则说:你还要感谢( )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人从亚洲运来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4、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5、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5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18世纪传到西班牙
6、甘蔗在16-17世纪传入巴西和加勒比地区,很快就成为以非洲黑奴劳动力为基础的美洲种植园经济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源自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地区的咖啡也在18世纪成为美洲种植园作物,这些作物引入美洲(  )
A.导致种植园经济走向衰退
B.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C.加剧了美洲地区对奴隶的需求
D.加速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7、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8、著名农史学家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
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9、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
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10、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玉米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说明玉米的传入(  )
A.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的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1、自小麦输入美洲以来,1634年,英国人约翰·哈维宣布:“弗吉尼亚已经成为英王的北美谷仓了。”17世纪末以来,小麦取代玉米,成为北美(产量)第二大农作物。这反映出小麦输入美洲(  )
A.提高了人们抗饥荒的能力
B.影响着人类正常生活
C.增加了民众农业投入
D.改变了当地农业结构
12、有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13、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削弱了奥斯曼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4、梅里曼《欧洲现代史》写道:“350头猪被哥伦布带到古巴,到了1514年猪已繁殖到3万头。这些猪……啃坏了途经的林地,破坏了原住民的梯田。”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打破了当地生态平衡
B.引发了物价飞速上涨
C.改变了商业经营方式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5、明末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代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并开始走进平民百姓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16、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  )
16世纪中期 欧洲 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
1770年 法国 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
1795年 英国 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
1650—1850年 中国 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①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 ②改变了当地人们的食物结构 ③营养价值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 ④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材料二 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值。
--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将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以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并向西传播。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基本食物。进入16世纪,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从洲际交往的层面上看,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材料二 马铃薯很好地适应了从爱尔兰到俄罗斯的欧洲北部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的引入对18—19世纪这一地区的人口激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增的人口为海外帝国提供了大量人力,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15世纪,马铃薯为印加帝国的扩张提供了能量,几个世纪后,马铃薯又在北欧扮演了大致相同的角色。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
《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水稻传入美洲的原因,并概括水稻、甘蔗等新作物在美洲种植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物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沿途的企鹅、海龟、渡渡鸟,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据[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
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整理
(1)胡椒的全球史,见证了大航海时代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该时期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确定主题,概括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中美洲的墨西哥,因此A项错误;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因此B项错误;辣椒于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表述正确,因此答案为C项;辣椒传入中国后,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最受喜爱流行,因此D项错误。
2、A
解析:材料中“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3、D
解析:根据“1520年”“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可知,这是西方国家通过新航路进行了物种的交流,原本生长在美洲的玉米,在欧洲就可以买到,最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故D项正确。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美洲、中国、非洲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不同洲际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有表明美洲在物种交换中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题干表明新航路开辟实现了生物上的物种交流,并未涉及理性化,故D项错误。
5、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D两项错误。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
6、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美洲在16-17世纪开始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这必然会加剧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种植园经济走向繁荣,A项排除;甘蔗和咖啡的引入并没有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B
解析:从题干中的文字和图片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使大量美洲特产农作物传入欧洲,即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故B项正确;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是指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题干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凤梨、马铃薯、木薯传入欧洲并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故D项错误。
8、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域外引种作物的名称有着不同的称呼,说明域外作物引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项正确;中国也有物种进行输出,并非是单向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歧视性无关,排除B项;以美洲作物为主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解析: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烟叶、马铃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而水稻等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新航路开辟后”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繁荣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玉米传入非洲”“非洲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非洲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米适应了非洲的气候环境,而不是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排除A项;C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玉米成为可靠的食物来源并不等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被改变,排除D项。
11、D
解析:材料反映了小麦在北美从无到有,并迅速取代玉米成为“北美(产量)第二大农作物”,这实际上说明了小麦的输入改变了北美的农业结构,D项正确;材料强调小麦的输入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结构,无法体现人们抗饥荒能力的变化,排除A项;小麦输入北美,并未对人类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农业投入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开启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新航路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的面貌,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新旧大陆的和谐发展,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是否对美洲造成了巨大破坏,D项错误。
13、A
解析:“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是因为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奥斯曼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不符,排除C项;物种交流与欧洲社会转型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4、A
解析:材料“这些猪……啃坏了途经的林地,破坏了原住民的梯田”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对美洲的生态平衡产生破坏,A项正确;B、C、D三项是对欧洲的影响,与材料无关,均可排除。
15、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铃薯在中国传播比较慢,这主要与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有关,农业生产具有保守和封闭的特点,不利于食物物种的交流与传播,故选C项;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农民不注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的种植,排除A项;清代中叶,马铃薯走进平民百姓家,说明它被百姓所接受,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16、C
解析:材料“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体现的是马铃薯改变了当地人们的食物结构,②符合题意;材料“人口增长了两倍”体现的是马铃薯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④符合题意,因此C项正确;①③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A、B、D三项排除。故选C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可归纳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值”归纳即可。
答案:(1)变化: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等。
(2)特点: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等。
18、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作用: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
(2)影响: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推动工业革命发展;为欧洲扩张提供物质基础。
(3)应对:肯定物种交流带来的效益;警惕生态失衡或重视生态平衡。
19、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豆引入美国受世界市场的推动,同时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得到推广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第(2)问,可从文明交流、人类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2)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答案:(1)示例 主题:小国大业——近代荷兰的崛起。
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进入大发展时期。16世纪后期,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荷兰的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组建东印度公司,还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答出其他角度,合理即可)
(2)“胡椒的全球史”是一部“经济史”:胡椒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荷、英等商业帝国的崛起,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奠定基础;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明交流,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胡椒的全球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胡椒贸易冲击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打断了其原有社会的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