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近代化的开端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轮复习近代化的开端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5张PPT。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大洋初中 何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近平中国近代化的几次探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相关人物或事迹: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
虎门抗英(关)鸦片战争惨败向西方学习?洋 务 运 动内忧外患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新式海军(军事)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经济)③总理衙门(外交机构)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文化教育)内容破产原因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阻挠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本)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背景整理出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背景、内容、结果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复兴之路参观随笔
20世纪60~90年代,以曾国藩、康有为、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军事工业,如开平矿务局等;后来洋务派又提出“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它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促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派 主观目的洋务运动实际结局破产原因洋务运动积极作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不改变封建制度(根本)第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评价洋务运动甲午大海战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萌芽孙中山、辛亥革命、共和政体对比完成表格戊戌变法
(1898年)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内容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启蒙 政治 :
经济 :
思想文化:
军事 :政治目的:实行君主立宪制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原因:脱离群众,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强大,阻扰变法。辛亥革命
1911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帝国主义的干涉、反动势力的破坏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使中国走上真正民主富强的道路。政治目标: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内容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目的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来看,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革命是成功的。从最终结果来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
2、1905年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
3、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同盟会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中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4、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确立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5、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6、1924年10月,抱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反封建和三民主义的主张,后逝世于北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1、在方法上:向西方学习。
2、在学习层面上:从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反映中国先进人物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的探索、斗争精神。1.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承载着历史遗迹,记录着历史,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回忆和遐想。右下图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的合影,它拍摄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2.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革新救国思想。在右图所示著作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要求维新变法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C 3.“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其中的“我”是:
A B C D4. 2013 年“两会”的热点有“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BB(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各序号所表示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事件①和③在政治目 的上的根本区别。(1)①洋务运动;②中日甲午战争(或马关条约签订);③辛亥革命; ④鸦片战争
(2)洋务运动主张维护封建统治;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今天我们的复兴之路展示显示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近80年的历史。温和的改良无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后,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改良”和“革命”是指哪些历史事件?
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现代化道路、向西方学习、力图挽救中华民族危难等。
(2)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族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走向复兴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
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我们迎着风雨向前方,万众一心挽起臂膀
我们要把亲爱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富强
前进 前进 向前进,挺起胸膛何惧风浪
前进 前进 向前进,肩负民族的希望
走向复兴,走向复兴,走向复兴创造辉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把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先进国家。
在近代史上,我们称之为近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称之为现代化。
它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上向西方学习。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