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 能准确地用声音表现音色的强弱力度。3、 能按教材要求用拍手和跺脚表现歌曲。教学重难点:1、 能用自然轻松的声音演唱歌曲2、 能用手脚准确表现歌曲强弱3、 学会与人合作表演歌曲教具准备:1、 磁带《玩具兵进行曲》 《大鼓和小鼓》2、 图片:大鼓和小鼓图片3、 字:擂起了大鼓 敲起了小鼓4、 奖励:大鼓小图片5、 节奏卡: x x xx x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1、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踏着音乐的步伐进教室吧!——师放《玩具兵进行曲》音乐,生有秩序进教室坐好!二、教授新课1、师:小朋友,我想跟你们做个游戏,余老师模仿一些动作,请小朋友猜猜我在做什么。——师模仿敲鼓的动作。2、生猜3、师:你们猜得真准确。那小朋友你们想想,平时你们都在哪些场面上能听到或看到人们大鼓呢?4、生回答5、师小结:你们真是认真观察的小朋友,通常我们能在表达高兴喜气的场面上能看到打鼓。今天余老师想请我们5班的小朋友跟我去参加一个热闹的音乐会,请你们听一听,音乐会的两个小主人是谁?他们发出了怎样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6、初听歌曲——《大鼓和小鼓》7、生边回答问题,师边贴出大鼓和小鼓的图片并贴出节奏x x | 和 x x x |咚 咚 嗵嗵 嗵8、师:你听的真仔细,小朋友,你们想想,大鼓和小鼓发出的声音力度是一样的吗?谁的声音会更强些呢?余老师这有两个小记号,f 是表示强,p是表示弱,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帮我把这两个记号贴到大鼓和小鼓的图片上。9、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好,跟余老师来读一读。10、小朋友,你能象我这样加上手和脚的动作吗?师示范,生模仿11、小朋友,你们的表演真热闹,来让我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吧。当你听到歌曲中有模仿大鼓的声音时,请你跟着音乐跺脚,当你听到歌曲中有模仿小鼓的声音时,请你跟着音乐拍手,好吗?12、再听音乐,生用拍手和跺脚模仿13、 揭题:小朋友,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叫《大鼓和小鼓》,这是一首4|2拍的曲子。请小朋友们拍着4|2拍的节拍跟着余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三、读歌词1、跟师读2、师:小朋友,我想跟你们做个找茬的游戏。请你们找找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擂起了大鼓” “敲起了小鼓”——引导学生找出“擂”和“敲”字3、比较“擂”和“敲”字在歌曲里的作用。4、师:小朋友,你们真厉害,余老师都觉得佩服你们。下面我想跟你们做个歌词接龙游戏,我读“擂起了大鼓”,你们就读“咚咚”,并带上跺脚的动作,好吗?5、师生进行歌词接龙游戏,并交换四、学唱歌曲1、跟音乐默唱2、跟音乐轻声唱3、跟琴与同桌面对面唱五、歌表演1、师:小朋友,你们的歌声真好听,我也想加入你们跟你们一起唱,好吗?谁来跟我试试看?2师带生合作表演3、你们也找到自己的小伙伴,跟他合作表演这首歌曲4、成果展示5、小结:小朋友,今天余老师很开心,因为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大鼓和小鼓,而且余老师也看到了我们的小朋友能够与小伙伴们合作表演,来,让我们唱着这首歌曲快乐地走出教师吧——生边唱边走出教室。教学反思:《大鼓和小鼓》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能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在工作中这种尝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渲染轻松、甜美的境界,让孩子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同时音乐可以使孩子逐渐从焦虑、烦恼中走出来,能快速融入到幼儿园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歌曲《大鼓》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出示大鼓和小鼓,引导幼儿比较大鼓和小鼓的不同,激发了幼儿对鼓的兴趣;其次又让幼儿听辨大鼓、小鼓声音的强弱,并用重步走和轻步走的方法表现声音的强弱,既有了动静交替,幼儿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再次又出示了“××”和“×××”的节奏卡,使幼儿突破了本节活动的难点,并将歌词套在其中;最后在教唱和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我又让幼儿用拍手和跺脚的方法,分别表现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咚咚和嗵嗵嗵)。整堂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自参与的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听强弱,敲击鼓认识强弱-→表现强弱-→探究身边的强弱-→欣赏感受,体会音乐中的强弱-→唱歌表现音乐中的强弱等,使幼儿在亲自参与中完成对“音的强弱”的感受-→了解-→创造-→表现-→运用。因此,我想在今后的音乐活动设计过程中,再多一些声势节奏的训练,让幼儿渐渐地提高音乐的感受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