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数据共享 热点聚焦1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扶贫和民生是他讲话中的高频词。他在讲话中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创新社会治理。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他要求,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2一、封建性质的改革中国 洋务运动 (1)概况: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世界 彼得一世改革 (1)概况: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沙皇彼得一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推行改革(2)影响: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 土地改革 (1)概况:1950—1952年底,主要在新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三大改造 (1)概况: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续表中国 改革开放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1)概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2)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城市经 济体制 改革 (1)概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对外 开放 (1)概况: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后,相继开放了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2)作用:为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续表世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概况:1918—1921年,苏维埃俄国实行以余粮收集制和取消自由贸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2)认识: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了苏维埃俄国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 (1)概况: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赫鲁晓夫改革 (1)概况: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2)认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续表世界 勃列日涅夫 改革 (1)概况: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认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戈尔巴乔夫 改革 (1)概况: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三、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创新中国 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2)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概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2)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续表中国 赎买政策 (1)概况: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对资产阶级生产资料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的一种国有化政策(2)意义: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2)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续表中国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续表中国 “一国两制” (1)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 苏联模式 (1)表现: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2)影响: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 戊戌变法 (1)概况: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1898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由于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最终失败(2)影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世界 俄国农奴制改革 (1)概况:为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巩固沙皇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影响: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续表世界 美国 罗斯福 新政 (1)概况: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围绕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2)作用: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五、资本主义性质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在英国开始确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三权分立” (民主共和制) (总统联邦制)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美国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数据分类 题组演练39876543211.“各个村子早已组成了没收队伍,在农协委员的率领下,在农民的簇拥下,兴高采烈地涌向地主家去,将耕牛、农具、家私、衣物通通没收……镰刀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在田野中洋溢。欢笑声不仅是因为有一个好收成,而且主要是土地还了家,庄稼汉真的成了土地的主人。”该材料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三大改造的完成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A返回栏目导航2.(2021·安徽中考)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B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3.“到1951年10月,全国当时的行政区划中28个省(未包括台湾)、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154个市和2 068个县中……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产生了省、市、县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以及人民政府的委员,为我国进一步正式实行□创造了条件。”“□”应是( )A.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4.(2021·广东中考)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B.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B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5.(2021·湖北随州中考)“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A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6.(2021·湖北随州中考)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又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的失业者地位都很高,导致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主动失业现象”说明( )A.“福利国家”制度缓和了阶级矛盾B.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非常优厚C.“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D.福利国家的劳动者大多懒惰成性C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7.(2021·山西中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与总统可以影响司法部组成,而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和国会的行为违宪。上述规定体现了(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C.联邦至上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D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8.(2021·四川德阳中考)(跨学科·数学)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图中正确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A.① B.② C.③ D.④B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9.(2021·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改革,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危机而产生;改革,在诸多有利条件的作用下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材料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选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规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选自徐永军2013年《党的文献》987654321返回栏目导航(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段材料分别同哪些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并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问题: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罗斯福新政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面临着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基本改善的困境。(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事件成功的共同原因。原因:卓越领导人抓住有利机遇推行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9876543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